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曹刿论战有两段。
作品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段意
第一段(曹刿问战)
总: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曹刿参战)
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曹刿论战)
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曹刿论战这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曹刿论战》是一篇论述战爭题材的古文,曾入选初中语文课本。全文以当权者视线外的角度,论述了取得战爭胜利的两个基本条件,即民心和勇气。
其一是民心。刿曰:“何以战?”即是问当权者凭什么敢于打一场与强敌的战争。如果仅凭给手下人一点好处和对神灵的敬畏,显然不足以有把握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对老百姓的疾苦“虽不能察,必以情”做到关心、爱护,这才是决定民心向背,战争至胜的根本。
其二,“夫战,算勇气也。"打一场与强敌的战争是需要勇气的,曹刿强调了当权者对战争的决断,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敢于胜利的气魄。士卒要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上世纪中叶,中国国共两党相争,最终共产党赢得了这场战争。其实当时国民党握有国家政权,占据极大优势,却在民心和勇气上输给了共产党,最后不得不败走台湾,造成如今两岸分裂的局面,遗憾至今。
先谈一些题外话。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小编一样,喜欢看动漫《火影忍者》。相信看过火影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个智商最高的人——鹿丸,用阿斯玛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在下象(将)棋的时候,鹿丸可以在下了一步之后考虑好后面的第X百步(具体是多少记不太清了)。大体概括来说,其智商可能要比爱因斯坦还要高出N个阶层。
可就是这麽一个人,在第一次遇到“不死二人组”(角度和飞段)的时候,其所在的小组还是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为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无论你智商再高、战术运用的再好,在绝对实力的碾压面前,都是徒劳。
故而,个人觉得《曹刿论战》中所谈的,在基于整体实力相差不大(没有到碾压的地步)还是可行的。说到曹刿当年的战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顾克之”,其实也就是在打一场消耗持久战。
鲁军深知自己在实力上不如齐军,故而专于修筑工事固守堡垒不主动出击,利用自己的防御地幅坚决顶住并消耗齐军的攻击势能和物资储备,等拖到齐军的攻势精疲力竭的时候适时投入自己的机动预备队,给以毁灭性打击。然后在追击的时候,加强侦察,防止中伏。
简要概括来说战术基本就是这样,并非什么凭借鼓声来提升(挫败)士气。然后再加之当时齐鲁双方的军队并为达到所谓的绝对(碾压性)之差,故而能赢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说往后的重复验证的话,同理的话应该苏德卫国战争算一个吧。战前两国分了波兰,苏联收拾芬兰的时候德军在苏军一方是有观战人员的,两国也刚签完互不侵犯条约没几天,甚至头一天两国还输送物资呢,苏军也在新国境驻扎了重兵,前线人员理所当然的认为德国人不会打,结果……
湖北新东方烹饪学校欢迎你!
这要看你如何看了,你把它当作史书,还是故事,意义是不一样的。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就不发了,毕竟都学过。
当作史书来看的话,那么首先要考虑真实性和权威性。《曹刿论战》出于《左传》,作者左丘明。《左传》在史学界的权威不用多说了吧,是介绍春秋时期少有的书,我们只能选着相信,酌情参考吧。
当作故事来看就不一样了。
齐鲁征战,鲁国以弱胜强,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并且突出“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在那个时代来说,这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
那个时代各个思想初生,礼制崩坏,新的治国理政等等都在摸索阶段,“取信于民”就当时来说,是及其先进的思想了。
我们现在觉得没啥,只不过是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的时空红利。
个人认为,左丘明记录这一段的意义,就是要突出当时的“取信于民”以及曹刿的优秀战术战略才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曹刿论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曹刿论战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