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的实质与底层逻辑Foodaily每日食品

毋庸置疑,增长是企业的首要目标。企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增长,都是围绕着增长展开的,不管是战略、品牌、营销。那么企业到底如何实现增长,增长又有哪些要素构成呢?

我认为增长的第一极是产品。产品本身的价值、价格是决定增长的第一要素,消费者认为你值不值得买,他们愿意花多少钱买你,这是用户购买决策中首先会想到的问题之一。

产品的客单价乘以企业获取的用户数量,这就是企业的营收,这两者构成了增长的基础。

最后,增长的第四极是文化。企业品牌能否跟上、适应、甚至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这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因为品牌只有符合文化的消费趋势和集体消费心理,才能实现品牌的破圈和出圈,赢得广泛消费群体的认同,才能在社会层面实现裂变和扩散,形成社会流行。文化决定了企业能否实现指数级增长。

如此一来,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增长的公式。

企业要想获得增长,要么改进产品和产品组合,提高客单价;要么扩大传播和规模,增加顾客数;要么提升用户忠诚度,经营顾客终身价值;要么将品牌打造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扩散出去。说到底增长也只有这几条路径可循。

刚已经说了,客单价、用户数构成了增长的基础,而复购系数和扩散指数则决定了增长的上限。

扩散指数这里我解释一下,本来我用的名词是裂变指数,纠结了很久还是换成了扩散指数。用裂变一词是基于AARRR模型,获客-激活-留存-变现-裂变的消费者行为链路。

这就是我对增长的算法。

理解了增长的关键变量之后,那么我们就知道努力的方向了。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增长的这四个变量如何做好呢?我给出的四个关键词叫场景、标签、社交和流传。

增长首先要看产品力。而产品的价值,只有在用户的生活场景、应用场景之中才能得以呈现。消费者基于具体的场景体验产品、感受产品的功能。在特定场景下,消费者才能理解产品对自己到底有什么意义,在自己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所以场景决定了产品变现的能力。

增长其次要看营销力,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营销指的是狭义上的营销,即推广获客。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他会不会成为你的顾客,这取决于他如何认知你的品牌。

而认知的关键是标签。标签将企业繁复的产品信息、品牌信息全部压缩其中,精简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从而在消费者心智之中进行快速认知和传播,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标签决定了用户认知的效率,进而决定了企业获客的效率。

经营好用户的关键在社交,企业只有与消费者建立社交关系,才能建立长久连接。社交因而决定了用户运营的质量,以及品牌关系的强弱。

增长最后要看社会影响力。根据创新扩散理论,一种新的产品、观念、实践,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并采纳,需要经历一个在社会系统各成员之间进行传播的过程,它遵循钟摆曲线。创新扩散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进程。

企业产品要想形成扩散,成为现象级的爆款,实现品牌出圈,其武器是科技和文化。尤其是在今天,时代的快速发展,消费群体的不断变化,各种技术、媒体的涌现,造成了社会的文化断裂,这给品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创新机遇。

企业抓住这种意识形态的力量,就能够实现品牌的裂变扩散,赢得大量消费群体。流传决定社会扩散的程度。

那么基于这四大主题,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打造品牌的标准公式。

打造品牌的思维模型和逻辑步骤就是造场景、贴标签、做社交、成流传。

接下来,试分述之。

场景一词,差不多从2014年开始成为互联网经常提及的热词之一。但是围绕着场景,我觉得有几点没有讲清楚。

第一,场景到底是什么,如何定义?一个词一旦火了之后,就很容易被滥用,最后变成了啥玩意儿都是场景,场景的内涵和外延说不清楚,这就是语言腐败。

第二,场景对企业营销具体起什么作用?大家都在说场景,但场景到底对营销起什么作用,没有回归商业本质去思考。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把场景应用于营销之中。

第三,企业如何根据自己的产品特性和目标人群设计消费场景,有没有通行的要素、步骤和公式。光说场景没有用,重要的是场景如何开发。

首先我想回答的是场景的营销价值。场景最大的营销价值是场景造需。人的需求是在场景中产生的,不同的场景下人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场景创造需求。

今年3月份,共享充电宝企业集体涨价,遭致媒体和消费者的一致声讨。来看看共享充电宝的定价策略,商圈和医院平均3-4元/小时,景区、车站5-9元/小时,酒吧夜店10元/小时。

场景不同,定价不同,而这根本上是因为消费者在不同场景的需求和支付意愿不同。当你在酒吧有异性等着你结识,这时你的手机没电了,试问10块钱一小时的充电宝你用不用?对消费者来说,在不同场景下充电宝的价值显然是不一样的。

场景的价值是创造需求,推动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因而企业就需要找到那个最能激发消费者需求,最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自家产品价值的时机和场合。这就是营销语境下,场景的定义。企业也要基于此来为自家产品构筑场景。

场景设计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场景体验,二是场景触发。体验是心理层面的,目的是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激发需求。触发是行为层面的,目的是提醒消费者采取行动,触发购买行为产生。

场景体验,包括三个层面:感官、情感、意义。首先是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感官感受是什么,产品的价值如何在消费者那里“可视化”,也就是说要让消费者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产品的功能与品质。感觉才是真实的,能被感受到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

其次,产品能和消费者的什么情感关联在一起,也就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的心境,是高兴,还是平和,是自信还是张扬。最后,是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意义是什么,自我尊重和实现意义上的,群体归属意义上的。感官、情感、意义就是身心灵三个层面。

场景触发,包括四大变量:时机、场合、动作、频次。这些变量都是为了回答消费者应该如何消费你的产品,何时,何地,如何消费和使用(消费的动作与频次)。这就像在坚果前面加上“每日”两个字。“每日”这个消费频次的提醒,就创造了一个百亿规模的市场。

如此,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场景的开发公式——

所谓品牌,就是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的体验集成。体验品牌,这是品牌思维的第一层。

其次,再来说标签。

要想让消费者买你的产品,首先你得告诉消费者你是谁,干吗的,跟其他同类产品有什么不一样。这就需要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品牌信息。

一是4A公司的做法——单一诉求+整合传播。为品牌提炼一个核心概念,围绕概念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创意表现和内容输出,再通过各种媒体组合进行整合输出。

但问题在于,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这两种做法都很烧钱,并且效率越来越低。因为消费者开始掌握了信息的主导权。

其实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随便想想就知道,消费者根本就不缺乏信息。企业再拿一大堆信息进行狂轰炸,对消费者来说根本就是添堵,是厌烦。

标签最大的营销价值是帮助企业锁定“心智赛道”。

如果一个人要创业做品牌,第一步就是要选赛道。一直以来,赛道指的都是品类。品类有大有小,所以有的赛道又宽又长,有的赛道又窄又短。选错了赛道,那么你跑得再快,可能最后的成绩还是不如别人。

比如说到方便食品,在这个赛道里,螺蛳粉现在就变成了一个大赛道,仅次于方便面,是其他米粉类产品无可比拟的。但是,为什么赛道有宽有窄,为什么同处米粉赛道柳州螺蛳粉就比桂林米粉市场规模大得多呢?为啥螺蛳粉赛道近几年能够狂飙突进,从一个街头小吃一跃而成国民食品呢?

其实并不是产品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消费者对螺蛳粉的认知变了。真正的赛道不在品类上,而在消费者认知里。

标签的价值,就是帮助品牌突破原有的物理品类限制,在消费者的认知里,找到一条宽广的心智赛道,并且帮助品牌在同赛道的竞争对手中,找到先发优势,实现错位竞争。

这就像说气泡水,本来在饮料市场这是一个小之又小的赛道。但是当气泡水被贴上“健康”的标签,气泡水立刻突破了原来小品类的限制,获得了广阔发展前景。因为健康、健身、健美符合今天的消费趋势。

于是我们看到了,不管是气泡水,还是运动饮料,还是茶饮料,还是咖啡,甚至是可乐,统统都在喊“0糖0脂0卡”。

这也说明,今天的赛道不再像过去那样都是直直的,彼此没有交集,而是弯弯曲曲,相互交叉。

消费者的决策逻辑不再是“品类思考,品牌表达”。比如我要喝可乐,于是就买了可口可乐;我要喝橙汁,于是就选了果粒橙或者味全每日C;我要喝茶饮料,于是就选了康师傅绿茶“。

消费者今天是“场景思考,标签认知,品牌表达”。

比如我今天加班很累,心情很沮丧,就想喝“肥宅快乐水”,于是决定买可乐或者奶茶。比如我今天刚做完运动,想喝点健康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元气森林、东方树叶、味全每日C还是无糖可乐。比如我今天是买早餐配饮料,想喝点“有营养的”饮料,于是决定买牛奶、果汁或是豆奶等等。

标签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规模和用户心智容量,所以企业要根据自己设计好的品牌标签,决定营销信息,跟消费者说什么,向消费者传递什么内容。

但是内容不是一句话能够涵盖的,它必须得是丰富的、立体的,有图文、长视频、短视频、笔记、回答等各种形式,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不同季节和营销节点,内容得有不同的信息点和切入角度。

所以,内容是可以基于品牌标签折射出来一个完善的、五彩缤纷的光谱的。我把它叫做“内容光谱”。

比如近两年增长非常快速的服装品牌bosie,从传统品类上它讲,它是一个设计师品牌,用快时尚品牌的玩法来操作的设计师品牌。但从心智赛道上来讲,bosie给自己贴的标签是“无性别、无年龄”。

“无性别”可以帮助bosie锁定多样男女消费群体,不管是情侣、闺蜜、亲子都可以穿,而且“无性别”也符合今天男女平权的社会文化。

“无年龄”则可以满足新世代年轻人对少年感的追求,希望自己的着装风格充满童真、校园风、酷、中性的消费特点。

Bosie的快速增长,其实是基于这两个标签锁定的心智赛道展开的,那么我们来看一看bosie的内容营销都有哪些方向和视角(也就是“内容光谱”)。

企业通过品牌标签的设计找到自己的心智赛道,然后通过品牌文本和内容光谱对标签进行展开演绎。

OK,我们得到了一个标签的设计公式——

什么是品牌?其实就是在消费者内心贴标签的过程。企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认知标签,确定品牌的身份和独特属性,从而找到自己的心智赛道,方便消费者认识你、认知你、认同你。

再次,社交。

如果这些都没有,那此企业和消费者建立的就只是交易关系,而非社交关系。

参与的源头是产品,企业要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成型、上线运营的阶段就让消费者参与进来,这种经由用户共创的产品,天然就与用户形成了一条强烈的连接纽带。

你看小米,从最开始研发MIUI系统、小米产品,就有消费者参与进来,所以米粉的力量才这么大。

其次,品牌要在传播中和消费者建立共情,以及实现话语的共振。对于toC来说,品牌最大的意义就是和消费者共情,而对于toB来说,品牌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信任背书。

而要建立信任,构建和消费者共享的话语体系非常重要。让消费者来发声说你产品的好,如此才能建立用户口碑,而这种口碑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行业标准,成为行业之中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甚至成为公共舆论,帮助品牌建构社会影响力。

最后,俗语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品牌只有和消费者结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和消费者共享利益才能和消费者建立持续的连接。

过去,企业营销的主要手段是向媒体购买用户,今天企业营销则要向用户购买用户。

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社交的流程公式——

我以前就在公众号里写过这样一段话(这段话还被某本讲内容营销的书给抄袭进了他书里):

“打造品牌,其实就是一个与消费者co-creat的过程。企业就是在与消费者进行价值共享、内容共鸣、传播共振、组织共生的道路上,与用户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从而完成了品牌的构建。品牌就是企业产品与其消费者构建的共同体。“

社交品牌,这是品牌思维的第三层。

最后,流传。

要想把品牌的社会扩散与流传讲清楚,就必须讲一个概念——模因。

它是由英国知名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发明的一个概念,出自他天才般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模因的英文单词meme,系仿照基因的单词gene仿照。意指社会文化中的基因。

模因是类似于信念、流行语等文化表达的单元,它像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一样,在社会文化中被复制和传播。当然基因是通过遗传进行复制,而模因则是通过模仿进行复制。

法国社会学三大创始人之一的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他认为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和适应的循环过程。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社会行为的最终元素,社会就是由互相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社会关系基本上就是模仿的关系。

根据创新扩散曲线,一个新产品、新品牌是怎么流行起来的?最终不过是一小撮人先试用了这个产品,然后引起了大众的模仿。

那大众为什么会模仿呢?因为有模因。所以我个人把模因理解成模仿的动因,模因的英文单词meme我就理解成言语、观念和行为从一个me到另一个me的复制传递。

第一句话是传播大师麦克卢汉说的“媒介即信息”。

传播信息的媒介和技术工具,有时比信息本身更重要,更有意义。影响我们理解和思考习惯的,往往不是信息,而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第二句话是整合营销之父唐·舒尔茨所说的“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

产品、定价、渠道、推广等所谓4P其实都是在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消费者对这个信息的接收与认知至关重要。消费者沟通就是营销的全部,信息传播才是企业惟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三句话就是塔尔德说的这句“模仿即传播”。

传播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形成消费者从言语到行为上的模仿。言语上的模仿就是对品牌进行口口相传,行为上的模仿就是群起而消费、使用某个品牌。社会流传的使命是模仿,手段是模因。

好了,现在我们抛开学术上对“模因”的定义,我们就说说在营销传播之中,到底什么东西能够引发人们的争相传颂和模仿。

我的观点是品牌传播中的所有模因都是在回应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因为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社交是人类的天性。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是工作、社交、两性。其实工作关系和男女关系不也是社交嘛。所以人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关系。

举个例子吧。说到企业的营销事件、活动IP,不得不提的一个案例就是美国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旗下的大IP,维密秀。它曾被誉为世界上最闪耀、最具观赏性的时尚表演,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营销活动之一。

一年一度的维密大秀盛况空前,无数明星名流都渴望获得邀请,全世界近百个世界免费帮它转播。而得益于维密秀的成功,维密一度霸占着美国内衣市场33%以上的市场份额。维密给什么是性感,给女性身体设定了一个完美标准。

但是从2013年起,维密秀的遭遇实惨。先是收视率开始暴跌,最后在2019年无奈停办(要知道维密秀已经持续办了24年),而且就连维密这个品牌都被它的母公司LBrand给低价贱卖了。因为实在是没办法,LBrand的股价从巅峰期的100美元掉到只剩20块了。

包括改弦更张的维密去年都请了周冬雨来代言,前不久又邀请杨天真参与发起了一波品牌战役“做自己”。

说到这,相信你已经看到了,对于内衣品牌来说,模因就是“我们对身体的看法”。只有这种涉及社会关系的议题,才能引发众人的认同与争议,进行在行为上形成模仿。

THE END
1.营销的底层逻辑然而,随着市场日益复杂和消费者不断演变,营销不仅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更应将其看作是推动品牌繁荣的引擎。不仅在品牌构建、对目标受众的吸引手段,更是推动销售增长的关键动力。因此,本文将深入挖掘营销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概念,揭示在商业领域中成功营销的底层逻辑。阐述这种逻辑如何为企业赋能,引领其在竞争激烈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564566997077192&wfr=spider&for=pc
2.营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关于营销的底层逻辑,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两个字拆解来方便理解:“营”代表价值的打造和创新;“销”则是通过建立消费者的认知促进销售。因此,营销的本质在于基于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在消费者心中塑造认知,进而实现产品销售。所以,营销=创造价值+建立认知。 创造价值的三个环节: http://ad.cnr.cn/hyzx/20240906/t20240906_526890601.shtml
3.14个传播符号的底层逻辑,都讲全了,建议收藏!原标题:14个传播符号的底层逻辑 营销是什么?我们给出一个策略性的定义。 让大部分陌生人认识你,让小部分弱关系认知你。让大部分强关系认可你,让小部分钟情人认同你。 如果要实现认识、认知、认可、认同,商家依次需要解决的重点是:传播符号、消费理由、复购口碑、情感连接。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762712.html
4.数据驱动增长的底层逻辑,我终于讲清楚了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数据助力的底层逻辑 问第二个灵魂拷问:没有数据,业务真的就不能做吗?当然不是,没有数据业务照做。你看历史上都是这么做过来的,历史上打仗都是“敌兵无数,杀敌无算”,历史上做饭都是“少许、适量、些许、片刻”,没有数据是完全可以做业务的——只是不知道做得咋样而已。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275237
5.灰度认知社中国领先的增长思维投行,专注品类第一业绩增长解决灰度认知社 | 2024-05-20 | 品牌 营销 客户 14406 2024-05-20 推广策略 品类营销的底层逻辑 品类营销的底层逻辑 体系化的认知拆解:什么是品类,什么又是品类营销? 灰度认知社 | 2024-04-29 | 品类营销 品类 15561 2024-04-29 推广策略 产品同质化的底层逻辑 产品同质化的底层逻辑 没有卖不出去https://www.niaogebiji.com/authorview/5071
6.申晨:营销的十大底层逻辑.docx申晨:营销的十大底层逻辑.。。。 当风暴来临的时候,大多数人在修墙, 有人却在造风车 熊猫传媒集团 Panda iMedia 营销人的底层逻辑1 人生无非两件事 更好的节约时间 更好的浪费时间 熊猫传媒集团 Panda iMedia 人生无非两件事 更好的节约时间 提升效率 更好的浪费时间 提升仪式感 昆仑山高端矿泉水人生而平等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725/8062110130005113.shtm
7.好产品的5大底层逻辑界面·财经号品类是可以在贴近用户认知的前提下进行升级的。所以,一开始市场规模小,并不意味着,公司就做不大。 逻辑5:客户买的不是你的产品,买的是解决他的问题。 但凡客户利益晦涩难懂,客户感受不到你的产品解决了他的什么问题?给他带来什么利益?营销成本就巨大,换句话说,他可能不是你的目标客户。https://m.jiemian.com/article/3686041.html
8.出海品牌必备指南:海外网红营销5大底层逻辑解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品牌出海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策略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海外网红营销成为品牌吸引目标受众、提升知名度的有效工具。然而,要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并不仅仅是找准网红合作伙伴,更需要深入了解底层逻辑,才能真正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和信任。 https://www.cifnews.com/article/156293
9.品牌三部曲之二:品牌增长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品牌增长的底层逻辑,就是营销增长和渠道增长,所有关于增长的问题,都应该回归到这两个思路内进行思考。 消费者是多面的,千万不要把消费者脸谱化。想一想我们自己,谁会愿意被定义成某一类人然后一成不变。 营销增长和渠道增长都是要解决规模和效率问题。 https://www.cmovip.com/detail/19727.html
10.TikTok:独具一格,顺势而为流媒体网早在今日头条成长早期,基于信息推荐重构信息分发的底层逻辑,公司就确立了国际化的核心战略,2015年,公司正式开启国际化,由CEO张一鸣亲自挂帅,并启动了全球化团队,并推出了海外版的今日头条TopBuzz。此后,通过一系列收购和推出新产品,公司不断积累国际化经验和构建人才体系和核心能力,为后来TikTok的成功打下了基础。https://lmtw.com/mzw/content/detail/id/210534/keyword_id/-1
11.营销心理学的7大底层逻辑心智分类处理律对营销的启示 1、明确品类宗属 要想准确对接客户需求,首先要明确产品的品类归属。把产品定义到不同品类,对接需求不同,产生价值也不同。 心理学中有“心理账户”的概念,人们会把钱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 比如说,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https://zhuanlan.zhihu.com/p/326696095
12.一文讲透丨品类是什么?摘要:产品是粗放式的工厂产物,在消费者需求不断进化的同时,产品也需要不断进化。品牌从需求的角度占据品类属性,才是品牌的终极发展之道。 文章来源:策略人藏锋(id:clrcf2020)作者:藏锋 原文链接:一文讲透丨品类是什么? 营销的底层逻辑,是满足客户需求,而客户需求对应的便是“以某品类解决某种需求”。 https://www.haoad123.com/article/2475.html
13.后消费互联网时代,小家电行业的两层衍化路径由此可见,对于小家电市场发展的底层逻辑而言,就是从原先的规模效应转化为生态效应,进而发挥以IoT平台为核心,一边是企业一边是不同终端的双边网络效应。 产业自身演化逻辑:当下看营销与市场,未来拼技术与底蕴 小家电市场的三类玩家各有所长,但与此同时它们各自的短板也在被逐渐放大开来,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家电https://www.tmtpost.com/3862165.html
14.纷享销客增长的底层逻辑:小入口深切口大市场经营管理没有一招鲜,持续增长的底层逻辑,就是持续稳定的建设,不被外界所干扰。 SaaS 增长,比拼的是战略、组织、人才、市场、销售、客户成功等全价值链的基本功。连续 3 年 40% 增长,续费率近 110%,在增长难、盈利难、融资难的行业大环境下,纷享销客这份业绩成绩单背后,增长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https://www.ebrun.com/20230906/n-17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