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中医名家专访04林咸明教授: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勤思考而后方能用巧

林咸明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兼任浙江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针灸学会经络养生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经典传承与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医疗、科研工作3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特定刺激模式电针诱导药物促血脑屏障开放机制及应用研究。崇尚中医经典学习,精研《灵枢》《甲乙经》《伤寒论》,临床诊治注重“体质与方证相合”,擅长针灸、中医经方治疗脑血管病、偏头痛、眩晕、顽固性失眠、顽固性面瘫及面肌痉挛、颈腰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更年期综合症、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痤疮、黄褐斑等疑难病等。

林教授谈及与中医结缘,便是年幼时在机缘巧合下对中医产生了兴趣。无论是见识到地方医生用草药鲜品治疗疥肿疮痈的神奇疗效,还是在偶然间翻阅的图文并茂的《浙江地方草药志》,这些在林教授心中都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因此,林老师在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浙江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自此便踏上了漫漫学医之路。

崇尚医德,潜心专业,这是林教授从医生涯的座右铭。林教授回忆在本科毕业实习时遇到的病人,胆结石术后手术创口皮肤表面愈合良好却持续低热,久久不明发热之因。从上一位实习生交接过来后三天,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再次仔细查看了患者创口,创口表面虽看似正常,但按压却有波动感,用力挤压后有脓液涌出,被喷了一脸,印象十分深刻。这便是导致患者持续低热的罪魁祸首,后经清创排脓引流抗感染治疗,患者痊愈出院。由此林教授告诫我们,作为医生自始至终要为患者着想,碰到临床问题,要有探索的好奇心和责任心,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一心为患者解决问题,自己也会有成就感。

在中医学习上,林教授认为有关键两点:第一,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医学经历。中西医学知识同等重要。第二,要重视中医经典学习。中医经典是对整个中医知识体系的传承,学好经典理论知识,有利于强化中医思维,有利于活用到临床。比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中医临床鲜活的工具书。除了四大经典之外,林教授认为中医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历代中医书籍繁多,需要我们仔细辨别,我们要多读多看名家著作,比如说的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林教授还强调书不能看的太杂,要形成自己的理论架构体系,要学以致用,边学边练,加以提高。

作为一名中医医生,临床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在当今中西医并存的情况下,社会大众有中西医的选择,中医病人群绝大多数是慢病、功能失调性疾病为主,因此,中医学生常常初次从医就要遇到很多的慢病甚至是疑难杂病;另外部分病人对中医疗效的期待也比较高,这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想要解决这些临床难题,就要在平时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强训练,勤思考,多提问,善总结,做到精准诊断,精准处方。另外在中医的传承和教育里中医诊断技术的学习、训练、考核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其中特别是对毕业生中医诊断技术的考核。谈到与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比较,目前我们中医院校校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较为系统的具有中医特色、适应中医临床的诊断技术和应用能力,这也是造成中医专业毕业生从业初期难以适应临床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林教授认为有必要对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标准进行重构,要注重量化,要注重规范,要注重考核,要把好出口关。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不断探索并创新中医特色的中医学诊断体系。

谈到浙派中医,林教授认为浙派中医历史悠久,历代名医名家辈出,如南宋的陈无择、“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明代的张景岳等,更有明代针灸名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就是一部集各家之言的针灸学巨著,后世影响深远。到了明末清初,浙派中医则更独树一帜,如王士雄等温病大家,还有绍派伤寒等。近现代的浙派中医更是树立“守正创新”的新风,这为我们浙江地域中医的特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学好用好传承好。

采访最后,林教授鼓励中医学子,学好中医必须要有终身学习并怀揣求知若渴的勇气!中医学习不仅要下扎扎实实的苦功,还要训练清晰的中医学思维,它既是建立在传统中医理论上的,临床又是灵活生动的!我们今天的传承发展,首先脱离不了经典的学习与背诵,四大经典要熟记常读,随着临床阅历的提升,一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中医人,势必会逐步融汇经典、推陈出新,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从左往右依次为:丁云飞同学、林咸明教授、张露芸同学)

通过本次采访,我们感受到了林咸明教授学识渊博、认真严谨、兢兢业业奋斗在医学事业的匠人精神。希望每位中医学子能够以此为榜样,牢记不忘初心的使命,刻苦钻研,为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力奋斗。

THE END
1.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代表作:《小儿药证直诀》为中医学中儿科的最权威著作。 9、宋慈(1186年——1249年) 出生地: 福建路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南平) 生活年代:宋朝时期 全古代中国最著名法医,被称为“法医学之父”。他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他总结了宋代和以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再加上本人四任法官期间检验的心得,于淳祐七年(https://www.meipian.cn/4yv2w09c
2.历代中医名家名录历代中医名家名录 历代名医(1)——上古名医篇 伏羲氏 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帝王世纪》称“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数千年来尊奉其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氏http://lxzyyy.com/news_show.aspx?id=10&channel=contact
3.转载:中国中医名家及典籍转载:中国中医名家及典籍12-04 中国历代名医 + 著名中医典籍1. 前言2. 中国历代名医3. 著名中医典籍4.附录1. 前言古人讲“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治理国家为调理天地之阴阳,治人是调理人体的阴阳,治国与治人是一脉的。中医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护神,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医永恒https://www.getit01.com/p201808054437313/
4.中医历代名家著有《时氏生理学》、《时氏病理学》、《时氏诊断学》、《时氏处方学》、《中国药物学》、《中国内科病学》、《中国妇科病学》、《中国儿科病学》、《中国传染病学》、《温病全书》、《中医伤寒与温病》、《时氏内经学》等。时逸人主张中西医相互结合,他将中西医病证分别类比归纳,用中西医两种术语描述症状,用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7/08/25/49/37/16.htm
5.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中医药是中国很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医药古籍中蕴藏着历代名家的思维智慧与实践经验。温故而知新,熟读精研中医古籍是当代中医继承、创新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界对古籍整理工作十分重视,因此在经典、重点中医古籍的校勘注释,常用、实用中医古籍的遴选、整理等方面,成果斐然。这些工作在帮助读者精选版本、https://book.douban.com/series/54129
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旗舰店何嗣宗医著二种校评 (清) 何嗣宗 著 何氏二十八世医著新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临床 书籍 满99元包邮 ¥61.2 特价专区 吴崑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陆翔 王旭光 万四妹 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满99元包邮 ¥21 https://shop15747797.youzan.com/
7.五十位名家名人批评中医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打败政敌的办法往往就是找一个由头诬告对方通敌叛国,会有制胜的奇效,比如袁崇焕被诬陷凌迟而死,第一代反中医旗手余云岫也仅因为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被人打入汉奸的行列。但是,支持中医的一方大多所不知道是,这样的“汉奸、卖国贼”一百年前开始就有了,一直到现在还绵绵不绝,而且大多是我们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13278429413479
8.访我国中医气血派创始人姚登贵先生名医名家他在气血论指导下研制的“腹泻一贴愈”和“便秘一丸通”两个产品,也获得了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质奖,1994年获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之光成果金奖”。他的顽固性便秘综合疗法,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推广项目,这也是三十年来国家唯一重点推广的中医药项目。 http://www.hxrwwhw.com/portal.php?mod=view&aid=1947
9.中国中医五千年发展大事年表中国中医五千年发展大事年表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 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不断补充、创新,而形成现今的局面。总括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以典籍注释为主导;https://zyx.wfhlxy.com/info/1015/1375.htm
10.宁夏2017年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人选情况公示常以“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鞭策自己,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经典著作,认真总结中医皮外科历代名家及近贤学术经验,经多年实践,提出“安外固里首治肺”“调脏和营肝为先”“皮胃相关须重视”“皮毛生肾疗沉疴”“血热生风多滋阴”“痰滞血瘀需益气”等学术观点,并在临床中反复实践、不断升华。同时,执着探索,敢于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7-3/1489478303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