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9日消息2000多年前,张仲景是如何给病人看病的?面对疾病他是如何思考的?《伤寒杂病论》也许会给我们解答。
现在我们看病有什么变化?大夫是如何思考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在临床是如何实现的?答案就在鲜活的医案之中。
中医医案是记录、解析个案诊疗全过程的、叙议结合的传统临证文本,具体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并融辨证识病和理法方药为一体,真实地展示医生诊治疾病的思路、方法和经验,是领悟、参透名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原始范本依据。医者经验中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通过情境化的形式在案例中得以具体呈现。作为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载体,医案在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在中医的学习、临证、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承启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顺义中医院执行院长、肿瘤科主任杨国旺作为北京市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一类人才,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及疗效评价、恶性肿瘤微创治疗临床应用、中药抗肿瘤机制研究等。在长期的理论学习与临证实践过程中对中医医案的地位、作用与临床价值颇有独到的见解。杨国旺教授表示,临床诊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也是医生付出的一种体现。总结整理医案对医生来说,是面对重大疑难疾病能够立足中医本源,运用中医原创思维进行传承创新的体现,也能够看到了医患同喜,感受到了“效如复古”的成功喜悦。
节目还邀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俞若熙作为客座主持人。俞若熙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国医大师王琦院士,致力于中医药科普传播多年。
据悉,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是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破四唯”“立新标”的要求,推动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由中国科协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建设的。该案例库汇集国医大师、院士和全国知名专家的典型临床案例,供临床医师学习研究,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同时收录青年医师优秀临床案例,助力人才评价改革(职称评价)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