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急救乱象:从医院拿提成,有医生无证上岗

“南航急救门”或许可以更名为“999急救门”了。

在众多媒体、网友的聚焦和披露下,更多关于999急救中心的乱象浮出水面。搜狐“新闻当事人”栏目梳理“南航急救门”中呈现的诸多问题,走访多位其前员工及急救业内资源人士,调查得知,999急救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一,多数急救车未配备护士和担架工;二,两个中心“人财物”很难分离;三,医疗水平难以恭维,存在医生无证上岗的问题。

此外,曾在该机构工作过的医生和多位业内人士证明:若999急救车将病人送到特定医院且患者选择住院,工作人员能够按照救治费用比例从医院拿到提成。

种种迹象表明,乱象丛生的999急救系统,确实到了该自检自查和做出改变的的时候了。

问题一:

在“南航急救门”中,为何无急救人员搀扶病危的张先生上救护车?

答:前员工及业内人士透露,为节省成本,北京多数999急救车未配备护士和担架工。

11月下旬,南航乘客张先生发布微博称:他在飞机上突发疾病,却遭遇机场急救人员和机组人员推诿,无急救人员扶其上急救车。之后,他又被999急救车“舍近求远”送医治疗,不但耽误其治疗,还涉嫌利益输送。

“南航急救门”事件发生一周后,999急救中心终于回应:自查后认定急救中心对患者的处理符合医疗规范。

北京市红十字会还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外科学术委员樊有炜教授以“第三方”的身份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樊教授认为:999急救中心在医疗处理和医疗规范的执行上没有问题,非常符合医疗规范和医疗程序。

然而,“南航急救门”当事人张先生随即发现,樊有炜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红十字会999首席急救专家。

999急救中心在回应中称:急救车到达首都机场急救中心后,急救人员与患者核实信息后明确任务对象,随即与首都机场急救中心医务人员进行交接,几分钟后999急救人员与首都机场急救中心的保安共同将患者张先生扶上救护车离开。

但张先生此前发微博称,999救护车来了之后,车上的医生表示其体重太大无法抬上车。最后,是一名保安一点点帮张先生爬上救护车。

一名曾在999工作过的崔姓医生告诉搜狐新闻:多年来,999救护车只配备一名随车医生和一名司机,没有护士和担架工。崔医生不能确定北京所有的999急救车上都没有护士和担架工,但在他任职期间,确实没有见过一台999急救车有此配备。

另一名在急救行业工作超过10年的业内人士向搜狐新闻透露,不配备护士和担架工的目是减少一大笔开支。

崔医生分析,没有担架工对急救车来说的确是一个问题——他在999急救任职期间,需要抬患者时,一般会请旁观者、在场的警察、保安等人帮忙协助。

资深业内人士张明(化名)告诉搜狐新闻,对于急救车来说,护士非常重要。护士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等。若只有司机一人辅助,遇到重病患者时会忙不过来,影响急救。

多位急救业内人士透露:相较之下,北京市120所有救护车均配备了护士,一部分120救护车配备了担架工。

问题二:

999急救车是否涉嫌利益输送?

答:前医生及业内人士透露,确实存在急救人员向自家医院或协作医院收取提成的现象。

当事人张先生已向北京市卫计委投诉,认为999急救人员不顾患者病情,将重急病者强行送往999急救中心,涉嫌利益输送。

张先生指出,他在救护车上曾问过,是去协和医院还是朝阳医院。医生回复说:去999急救中心。给出的理由是,前两家医院挂不上号。而事后张先生才得知,急症不存在挂不上号的问题。

999急救中心的回应是:在救护车上,999急救人员已接到指挥中心通报协和医院医务处来电请求的通知,内容为:“我们急诊爆满,麻烦您帮我们协调一下,减减压。

对以上说法,张先生表示同意,他所质疑的点在于:“我转诊是在12点半左右,999急救以两个半小时前的单一一家医院过期信息,无视最近的安贞、中日友好、地坛、朝阳等一系列三甲医院,甚至路遇解放军306医院而不入,把我准确的投递到自己经营的急救中心,我不知该如何理解。”

崔医生告诉搜狐新闻:按照惯例,如果急救车上无家属在场且病人无特殊要求,救护车会将病人送到有绿色通道的医院。999急救中心会为自家救护车准备好绿色通道。此外,右安门医院、水利医院等都为999设有绿色通道。

针对张先生的情况,崔医生说,因为当时没有家属在场,如果送到朝阳医院等大医院,在家属签字等流程上会很不方便。

张明告诉搜狐新闻,如果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去就近的特定医院,999急救车会按照要求行车。但若患者及家属无强烈要求,且随车医生判断患者暂无生命危险,999急救车一般会把患者送到位于清河的999急救中心或者其他协作医院。

张明分析,对于急救中心来说,院前急救是亏钱的过程,为了维持医院整体的盈利,这些亏损的钱需要经过院内治疗弥补,这也是999救护车把患者送至自家医院的根本原因。

999急救中心时任副主任田振彪在200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承认这一点。

田振彪说,一般急救行业都有“院外”与“院内”之别。“院外”是指救护车的急救,而“院内”则是指999中心自设的医院。通常999的急救工作造成的亏损是由中心医院的盈利去补贴的,就是所谓“院外损失院内补”。

在2003年时,急救中心的年营业额达四五千万元,红十字会每年要为急救中心补贴二三百万的资金。虽然利润很薄,但是中心还是“基本盈利的”。

急救中心负责人李立兵院长也曾对媒体说,999急救中心在2001年开业前后的一年多里一直亏损,直到2002年8月的时候才过了盈亏平衡点。

据张明介绍,他从999系统多位急救工作者处得知:若999急救车选择把患者送去协作医院,患者没有在那里住院,医生和司机共能从协作医院那里拿到300元的提成。若病人选择住院,他们能够按照救治费用10%的比例从协作医院拿到提成。

崔医生向搜狐新闻证实了这一点——据他回忆,在2011年其任职期间,999急救车把患者送到自家的急救中心的确能够收取部分提成。

除了院内治疗的提成,999的院前急救车收费也比120高不少。张明举例说:若120急救车往返一趟共向患者收费100元。而在同样情况下,999急救车收费能够达到300元。

问题三:

999的院前和院内是否人财物完全分开?

答:种种“巧合”,让人很难相信“人财物完全分离”的说法。

999在宣传自己时,通常用999急救中心这一身份,但真正意义上的999为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而位于清河的急救中心全名为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搜狐新闻查阅得知:北京红十字会官网列出的直属单位只有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但在999的官网上,则列出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和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999急救中心副主任田振彪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这一区别:999的全称是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急诊抢救中心的全称是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这是两个机构——999是北京市红十字会下属的事业单位,急诊抢救中心是社会资本办的医院,虽然两家离着近,人财物完全是分开的。

然而,搜狐新闻记者发现,急诊抢救中心与紧急救援中心一样,都是事业单位。

除此之外,搜狐新闻调查发现,两个机构不仅仅是名字高度相似。

999急救中心的创始人是李立兵,他任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院长,兼任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在各种活动和媒体报道中,大都是他来代表“广义”的“999急救中心”。

999紧急救援中心的主任是张进存,兼任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副会长。

从公开的裁判文书可以看出:涉及999急救车的案件,主体就是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法定代表人为那位张姓主任。而涉及999急救中心医院的很多案件,主体就是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法定代表人为李立兵。

院方对媒体称两个中心人财物分离,急诊抢救中心是社会资本开的医院。而搜狐新闻获得的一份法律文书显示,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与医务人员签订的是“北京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崔医生也告诉搜狐新闻,他与急诊抢救中心签订的是事业单位合同。

在一份劳动争议判决书中,急诊抢救中心对北京市二中院辩称自己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属北京市卫生局管理的特殊行业,并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该许可证显示"有效期自2012年6月30日至2015年6月30日"。急诊抢救中心以自己的行业特殊性,拒绝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崔医生与急诊抢救中心签约,不过在999一直任救护车随车大夫,这属于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

种种“巧合”,让人很难相信“人财物完全分离”的说法。

问题四:

999的医生水平到底如何?

答:前医生透露,存在无证医生上岗的现象。

在向北京市卫计委的投诉中,张先生写道:在患者救治过程中,该急救中心先后给记者做了CT、B超腹平片、验血、验尿等一系列检查后,最终却判断本人吸毒骗杜冷丁可能最大。“此举涉嫌医疗水平低下,并对重病濒临死亡的本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害。”

对此,999急救中心回应称:患者不配合治疗,自行拔出胃管,多次强烈要求注射止痛针,一再干扰医生对病情的诊治。

张先生在微博上解释,拔下胃管,是因为他当时已经做了所有该做的检查,痛不欲生但999医生毫无办法。“而那时身边没医生理我,我痛苦的叫喊,要求医生立即做进一步治疗。而999的医生见我惨状之后,却第二次强硬的问我是不是想吸毒。我无法理解。”

999急救中心作出结论:针对患者的病情演变过程,急诊抢救中心对患者的检查是恰当的,也是符合诊疗规范的。

张先生表示不接受999的调查结论:“999急救中心若是真正的公正的调查,至少应与我联系并详细问询情况,但是在最近一周里,999没有一次与我联系,没有一次向我了解细节情况。”

多位业内人士向搜狐新闻透露,999急救中心部分医生无证上岗。崔医生2012年之前在999急救中心工作,有部分同事无医师资格证。崔医生分析,因为急救医生非常辛苦,许多医生不愿意做这行,医院时常招不满人,因此招聘还未获得医师资格证的应届医科毕业生。医学生毕业后一年才能考医师资格证。

另据媒体此前报道,999成立之初,一线医生几乎全是从学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管理上,999急救医生常因工作太辛苦而跳槽。崔医生告诉搜狐新闻:999的急救医生为工作24小时,休息24小时的制度,北京急救资源一直紧缺,每趟之间休息不到半小时就要继续工作,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常让医生们无法负荷,于是医生的流动性非常大。崔医生本人在999工作了一年便决定离开。

急救业内公认的说法是999注重简单处理,赶快去医院。120到场速度慢一些,但更加注重现场抢救。

搜狐新闻查阅了近几年的《北京市卫生工作统计资料简编》,资料中编有北京市院前急救病人数据和120院前急救病人数据。搜狐新闻选取了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

2014年999院前急诊病人共297964人次,其中危重病人为35760人,死亡1680人,危重病人死亡率为4.698%。120院前急诊病人289611人次,其中危重病人60423人,死亡704人,危重病人死亡率为1.165%。

2013年999院前急诊病人共283319人次,其中危重病人为28337人,死亡1417人,危重病人死亡率为5.001%。120院前急诊病人284874人次,其中危重病人69611人,死亡719人,危重病人死亡率为1.033%。

2012年999院前急诊病人共281618人次,其中危重病人为31718人,死亡2062人,危重病人死亡率为6.501%。120院前急诊276084人次,其中危重病人50680人,死亡625人,危重病人死亡率为1.233%。

从数据来看,120与999院前急诊总人次相近,危重病人120较多,死亡率较低。这一数据可能与接诊类型等存在一定关联,比如多名业内人士告诉搜狐新闻,999几乎垄断了北京市交通事故的急救车服务。

问题五:

北京市的急救行业在国内是个特例——同时存在两套急救系统,999和120。二者是否应该合并?

答:自从999于2001年5月成立以来,是否应与120合并的争论一直存在。然而,不少资深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层面的合并难度非常大。而急救资源一直紧缺,若真取缔了999,目前北京120系统是不够院前调度的。

“南航急救门”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诸多网友吐槽自己或身边人与张先生类似的遭遇。搜狐新闻在网络上检索到了999急救中心败诉的判决书。

2009年7月13日,北京曾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被撞的当事人林文清因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延误治疗而死亡,当事人家属将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告上法庭,最终胜诉。

其次,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在实施抢救的过程中,未告知家属治疗方案,术后也拒绝家属探视,不尽告知义务。

根据法医学鉴定意见书,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的诊疗行为与当事人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过错参与度为D级(40%——60%)。而红十字会急救中心未能提供充分证据推翻坚定论据。最终,法院认定红十字会急救中心承担的过错责任比例为50%,另外的50%由交通肇事者承担,并驳回了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的上诉。

北京市民遭遇的同类事例已有不少,不少人在网络上提出要取消999。而这个话题在北京已经由来已久。

北京市的急救行业在国内是个特例——同时存在两套急救系统,999和120。自从999于2001年5月成立以来,是否应与120合并的争论一直存在。“南航急救门”事件把这个争论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999成立以来,其院前和院内治疗并存的经营方式一直为人诟病。相较之下,120在2005年撤销了院内治疗业务。

2005年前,120急救中心的院内救治拥有三级甲等资质。由于急救车系统是赔钱的,来自政府的补贴只有支出的10%,剩下的90%都要开院内治疗来“创收”。在当时就出现过救护车舍近求远,把患者拉倒自己医院内。

2005年4月,针对以上弊端,院内医疗部分被剥离,急救中心成为完全意义的院前急救。

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官网介绍,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999)隶属于北京市红十字会,是市编办正式批准的事业单位。于2001年5月18日开通以来急救各类患者三百余万人次,协助政府为北京市市民提供了医疗急救保障。999现有急救车辆300余部,急救站点130个。

而120是北京急救中心是北京市卫生局直属的医疗救援机构。

谈及整合999和120,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原副处长邱大龙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只是整合政府办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999是红十字会办的,卫生行政部门根本没有管辖权,更难说整合了。”

大V@急诊科女超人于莺认为,目前院前急救系统并没有向外开放牌照,急救资源一直紧缺,若真取缔了999,目前北京120系统是不够院前调度的。

张先生在微博上转发赞成@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的看法:“敦促急救体系加快改良,并且请999实事求是的向公众致歉才是我的初衷。不要去摧毁这个体系,北京现在需要999来承担运送病人,急救车该叫999还是要叫,该坐还是要坐。我个人的维权绝不能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

THE END
1.人民来论:互联网诊疗乱象亟待规范治理医生医疗服务优质医疗资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发展,上网查询病因、网络问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互联网诊疗以其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方式,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医体验。然而与此同时,平台医生信息错误,甚至虚假,资质难以认定;部分平台没有处方、病历、检查报告,医生就能直接开药;“网红医生”带货保健品等乱象时有发生。医生误诊、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8UQPO50514R9M0.html
2.互联网问诊乱象调查:推拿科医生成呼吸科专家,上传风景照就能开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消息,身体不适时,足不出户进行网络问诊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互联网问诊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隐患。 网络的另一头,医生的资质是否真实?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又该如何认定?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互联网医疗平台存在医生信息错误甚至虚假的情况。 https://www.cqcb.com/diyixianchang/2023-11-11/5420450_pc.html
3.涉医直播的法律边界记者调查网络直播平台医疗服务推广乱象郜庆认为,《工作要点》中强调要持续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这也这意味着网络平台在医疗直播管理中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对于性质特殊的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商品,平台应当提高准入门槛,加大抽检力度,加强资质审核和直播巡查,建立完善用户投诉举报渠道和违规处理链路。郜庆还建议,监管部门在打击医疗直播乱象过程中,可通过抓典型http://www.legalweekly.cn/rdcj/2024-06/13/content_9009090.html
4.“医托”乱象频现整治应用重典近几年,“医托”乱象频发,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屡禁不止。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在打击乱象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追溯机制,对发布平台的监管责任进行惩戒。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90510/content-518904.html
5.揭肿瘤治疗乱象的医生:患者称送红包被拒肿瘤治疗医生要闻揭肿瘤治疗乱象的医生:患者称送红包被拒 [摘要]?根据北医三院官网内容显示,张煜为该院肿瘤化疗科主治医师,擅长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常见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的综合治疗,晚期患者的支持治疗。 近日,因知乎用户“张煜医生”发布的名为《写给我挚爱的国家和众多的肿瘤患者及家属—请与我一起呼吁,请求国家尽早设立https://news.hsw.cn/system/2021/0422/1316805.shtml
6.《新闻调查》关注“走廊医生”兰越峰:上访初衷非“过度医疗”而为兰越峰的“医疗乱象” 兰越峰向《新闻调查》展示了近百份B超报告单,她称医院对患者的报告有的检查部位与检查结果的部位不符,如超声部位为双肾,但超声结果却为肝脏、胆囊等,有的十分不负责任,如产科送来的患者性别为男性。兰越峰称之为“医疗乱象”。而《新闻调查》发现,这些报告均没有医生签名。绵阳市人民医院超声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4_03_31_218171.shtml
7.17综述——整治医疗美容乱象需要重典治乱20222014年,卫计委颁布《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允许医务人员在不同举办主体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在工龄计算、参加事业单位保险及人事聘用等方面探索建立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对接机制。 2014年,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颁布《医疗美容机构评价标准》,在全国7省、直辖市共17家民营医疗美容机构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2_03/202112/t20211231_469052.htm
8.乐丝针对网络降科普乱象国家卫健委官网开设辟谣平台针对网络健康科普乱象 国家卫健委官网开设辟谣平台乐丝 移花接木的信息12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20定期辟谣 (李纯 针对互联网上一些健康科普的乱象)提供相关信息的线索20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另一方面的措施是加强辟谣,着力营造清朗健康的科普环境,群众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取权威信息“后续将继续动态调整更新”,中新网https://bbs.9you.com/forum-239-7.html?s=/index/wap/detail/id/364793.html
9.警惕!你在网上咨询的专家医生,未必都是真的!被告辩称,涉案平台为免费为公众、医院和医生等用户提供网络服务的平台,平台上发布的原告信息及问答内容系从网络上获取,属于对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也是用于公益目的,并没有侵犯原告名誉权、姓名权的主观故意。被告没有实施侮辱、诽谤等行为损害原告的名誉,未对原告信息进行歪曲或贬损,原告的名誉、姓名没有受损。此外,涉案https://m.btime.com/item/45ffql64m138vrp5sbk2huom2hc
10.线上问诊产生纠纷该如何维权权益乱象一 冒名医生提供健康咨询 某三甲医院知名医生偶然发现,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的平台竟发布了大量以自己名义为用户提供的健康类回答。该医生表示“无论是从医德还是专业角度来说,医生都不会给出此类反馈”,他认为涉案平台冒用自己的名义进行健康咨询内容的发布,极易使社会公众对其执业水准和职业https://www.workercn.cn/c/2023-05-24/7850313.shtml
11.深圳警方揭开“莆田系医院+百度竞价排名”欺诈黑幕南方plus2016年5月,大学生魏则西的死,捅破了百度医疗竞价排名、莆田系承包科室现象、医疗监管漏洞等诸多医疗乱象的窗户纸。 3年后,这些医疗乱象又出现了。 网络截图:随手搜索某一病症,弹出的前几条均为竞价广告 近日,深圳龙岗警方就查到一个隐藏在写字楼内的“网络医托”窝点,顺藤摸瓜破获了一起特大莆田系医疗诈骗案。 http://pc.nfapp.southcn.com/39/2161381.html
12.劳动报当下,整治“网红医生”乱象,阻击“伪科普”,首先要夯实平台责任,强化网络平台对医生认证信息的审核和管理,确保所有认证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对于一些编造身份,以为穿上一件白大褂就是医生的博主,必须清退封禁;对于带节奏、编造离奇剧情,特别是采用统一文案搞病毒式克隆传播的“网红医生”,更要给予警示处罚。 https://www.51ldb.com/shsldb/tj/content/fa7e3387-300a-4510-8c02-acaa7ed39795.html
13.多名“医生”跨专业科普,甚至“擦边”博流量!不少账号内容被清理潇借助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医生走进镜头传播知识,帮助公众提升对身体健康的科学认识。 不过,一些博取流量的科普乱象随之出现,编造剧情、直播带货、认证不符、跨专业科普、擦边软色情……近年来,网络平台对医疗健康认证医生账号的管理政策趋紧,相关部门也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 https://www.xxcb.cn/details/2q8biSYgB66d46d9f842017181c36bb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