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
为更好地学习和落实文件精神推进京津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历史学科特色课程基地校建设2020年10月26日天津地区“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交流研讨会在泰达二中召开
泰达二中、耀华中学、梅江中学、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天津博物馆、滨海新区博物馆、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金融博物馆等4所示范校和4家博物馆的十余位嘉宾参加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就如何有效地推进博物馆课程进校园展开一系列研讨活动,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地区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深入融合,为博物馆和学校双方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馆校交流,合作共赢
研讨会上,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工作办公室关战修主任和项目负责人窦立敏老师根据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最新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组织与会人员讨论,各位嘉宾就中小学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的学习效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为厚植馆校合作的科研底蕴,主办方特邀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历史室戴羽明主任作为课程教育专家莅临指导。
戴羽明主任认为,目前课程改革强调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落实,如何将博物馆资源与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者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天津市不断探索让历史课程走出课本、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结合泰达二中、耀华中学和梅江中学等示范校的实践逐步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将继续借助“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加强学校、教研室、博物馆三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直播访谈,拓展路径
直播环节伊始,泰达二中的博物馆课程负责人许淑贞老师,带领三名社团学生展示了8种渔绳结的打法,既有简单实用的平结、缩帆结及单索花,也有相对复杂的工艺结等。孩子们条理清晰、落落大方地介绍步骤和渔绳结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可见博物馆实践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人合作、实践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泰达二中校长李洪波表示,博物馆进校园项目为天津地区的各个学校和博物馆搭建了合作平台,为学校一线教师、教研专家和博物馆专家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泰达二中也将借助博物馆进校园项目持续推进学校博物馆课程的开发,通过培养小小讲解员队伍、建立博物馆社团等创新形式激发学校教学与博物馆教育的有效结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京津冀“博物馆课程进校园示范项目”,旨在建立京津冀馆校教育项目与师资人才库,统筹、推进三地教育资源的协同发展,加强博物馆教育资源统筹,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第一届京津冀教育论坛于2019年12月30日,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泰达二中作为天津地区唯一的一所代表学校,由李洪波校长带队参加了共建合作签约仪式。时隔不到一年,在泰达二中与共建单位——天津滨海新区博物馆的努力下,共同开发的《绳系千千结,情系海洋梦——渔绳结技艺课程》成功入选了京津冀校园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