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媒体;信息茧房;高校;信息素养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2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0299158Y)。
一、背景
“信息茧房”效应容易局限个人视野、加重群体极化、淡化社会黏性,就如同蚕蛹一般,始终被“茧房”束缚,不愿面对外部的世界和生活,存在一定危害与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信息茧房”效应应当认真分析,破解“信息茧房”效应对社会和用户等的不良影响,推动多元化、全面化、综合性发展。新一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深受网络时代信息娱乐化影响,相比于其他群体对网络信息更加敏感,“信息茧房”效应在其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因此,研究大学生“信息茧房”的成因及“破茧”策略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信息茧房”的成因
本次调查主要对18—23岁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发放问卷,截至目前共收获149份,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0.94%和59.06%。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大一年级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填写比例分别为26.17%、17.45%、39.6%、16.78%。
三、破解“信息茧房”的策略
(一)大学生需形成“破圈思维”。圈子,是互联网发展中由具有同样兴趣爱好的网络用户聚拢形成的社群。社交媒体时代,彭兰认为圈子一方面是现实关系圈子在网络中的延伸,另一方面诞生了不同于传统关系的亚文化圈子。在互联网上的诸多圈层中,不仅包括费孝通提出的以自我为中心延伸出的血缘、地缘圈子,还延伸出一种以利益、兴趣、价值或情感为中心的链接关系。破圈思维是一种相对平和中庸的打破“茧房”的思维方式,圈层既不应孤芳自赏,也不必强势开拓。圈层理应顺随社交主流文化发展的趋势,利用核心内容让圈层生态适应圈层改革。在圈层中寻找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极化,信息中寻找不同,以不同去尝试打开圈子的大门,与其他的群体和主流文化进行链接,以温和的方式走出极化圈子——“茧房”。破圈思维不会彻底毁灭“圈子”,而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自身的多元认知,形成网络结构,慢慢降低信息极化,从而走出“信息茧房”。
(三)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
2.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信息茧房”是在整体分化的大环境下,形成的愈发精细化分类的市场,并不断培养消费者,在网络的催化下,变得更加显著。对个体用户来说,大环境的变动,引起的浪潮难以规避。大学生作为个体同样如此,避无可避。现代营销学、公共关系和社交媒体不断发展,信息被不断细分,个体从被动接受变成传播者,网络环境愈加复杂,要求大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是指大学生可以结合多方面信息和客观实际,对事物做出科学的认知和判断。通过不断地学习,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能够区分同质信息,接受异质思考,突破个人中心,避免被信息包裹,从而走出“信息茧房”。
3.提高线下社交能力。网络社交直接影响了线下社交。大学里班级向心力较弱,同时丰富的社团和学生组织,交友平台更加多样化,隐藏着大量潜在的人际交往机会。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社交提供更多趣味相投的选择,但这样很难走出原有的认知圈,并且逐渐形成“大多数人”的虚假映像,将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之中。而线下社交恰恰相反,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成长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对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角度不同。大学生通过和不同认知圈的同学交流,可以拓宽视野,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延展个人认知,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茧房”的形成。线下社交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信息茧房”,还可以推动大学生走出舒适圈,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去“自我中心”,增加对世界的了解。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美]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5.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
[3]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友,2019(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