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视角下大学生“信息茧房”困境成因及防范策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媒体;信息茧房;高校;信息素养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2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0299158Y)。

一、背景

“信息茧房”效应容易局限个人视野、加重群体极化、淡化社会黏性,就如同蚕蛹一般,始终被“茧房”束缚,不愿面对外部的世界和生活,存在一定危害与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信息茧房”效应应当认真分析,破解“信息茧房”效应对社会和用户等的不良影响,推动多元化、全面化、综合性发展。新一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深受网络时代信息娱乐化影响,相比于其他群体对网络信息更加敏感,“信息茧房”效应在其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因此,研究大学生“信息茧房”的成因及“破茧”策略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信息茧房”的成因

本次调查主要对18—23岁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发放问卷,截至目前共收获149份,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0.94%和59.06%。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大一年级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填写比例分别为26.17%、17.45%、39.6%、16.78%。

三、破解“信息茧房”的策略

(一)大学生需形成“破圈思维”。圈子,是互联网发展中由具有同样兴趣爱好的网络用户聚拢形成的社群。社交媒体时代,彭兰认为圈子一方面是现实关系圈子在网络中的延伸,另一方面诞生了不同于传统关系的亚文化圈子。在互联网上的诸多圈层中,不仅包括费孝通提出的以自我为中心延伸出的血缘、地缘圈子,还延伸出一种以利益、兴趣、价值或情感为中心的链接关系。破圈思维是一种相对平和中庸的打破“茧房”的思维方式,圈层既不应孤芳自赏,也不必强势开拓。圈层理应顺随社交主流文化发展的趋势,利用核心内容让圈层生态适应圈层改革。在圈层中寻找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极化,信息中寻找不同,以不同去尝试打开圈子的大门,与其他的群体和主流文化进行链接,以温和的方式走出极化圈子——“茧房”。破圈思维不会彻底毁灭“圈子”,而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自身的多元认知,形成网络结构,慢慢降低信息极化,从而走出“信息茧房”。

(三)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

2.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信息茧房”是在整体分化的大环境下,形成的愈发精细化分类的市场,并不断培养消费者,在网络的催化下,变得更加显著。对个体用户来说,大环境的变动,引起的浪潮难以规避。大学生作为个体同样如此,避无可避。现代营销学、公共关系和社交媒体不断发展,信息被不断细分,个体从被动接受变成传播者,网络环境愈加复杂,要求大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是指大学生可以结合多方面信息和客观实际,对事物做出科学的认知和判断。通过不断地学习,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能够区分同质信息,接受异质思考,突破个人中心,避免被信息包裹,从而走出“信息茧房”。

3.提高线下社交能力。网络社交直接影响了线下社交。大学里班级向心力较弱,同时丰富的社团和学生组织,交友平台更加多样化,隐藏着大量潜在的人际交往机会。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社交提供更多趣味相投的选择,但这样很难走出原有的认知圈,并且逐渐形成“大多数人”的虚假映像,将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之中。而线下社交恰恰相反,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成长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对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角度不同。大学生通过和不同认知圈的同学交流,可以拓宽视野,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延展个人认知,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茧房”的形成。线下社交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信息茧房”,还可以推动大学生走出舒适圈,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去“自我中心”,增加对世界的了解。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美]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5.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

[3]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友,2019(11):5-12.

THE END
1.价值养成与圈层互动——网络社交圈层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期刊摘要:由于网络圈层内信息传递的封闭性、层次性和同质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范围和人际交往空间,进而导致认知的局限和思维的僵化,并可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交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结合符号互动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加强教育主体双方的媒介素养培养;在情感交流方面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k_ce947117416a475bb000b4afd8247149
2.互联网运营:圈层文化为何越来越多样化?在我多年的互联网运营实战中,我深刻感受到,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圈层文化如同万花筒般绚烂多彩,愈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多样化的圈层文化不仅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那么,为什么圈层文化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动力?让我们一起揭开这https://www.batmanit.cn/blog/k/53433.html
3.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基于自己的血缘、日常人际交往、兴趣爱好或共同关注同一社会话题等多种因素,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想邀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这份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放心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1.你的学校是 ? 长治https://www.wjx.cn/xz/217806253.aspx
4.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引导策略,网络社交圈层化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网络态势,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根源,圈层化的出现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可避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GGGJ202413039.html
5.规划课题申报范例: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附可研究课题设计论证经典范例文档后附三个可修改的技术路线图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 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1069377.html
6.数字化时代下大学生的新型社交脱离了基础教育环境所构建的人际网络,你准备好面对大学生的社交模式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那些“潮”事儿:衍生出了两种新的社交模式——圈层文化与搭子社交。 一、序言:当社交与数字融合,火花四溅! 在互联网广泛建设以及移动终端技术迅速迭代升级的推动下,数字化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https://www.jianshu.com/p/e4d7df21ddd0
7.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教育路径 关键词:圈层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路径 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当前网络生活中呈现的新状况。大学生作为追随时代脚步和运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圈层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由此既降低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造成了大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性与预估困难。因此,要积极寻求破解大https://www.youfabiao.com/tycszyjsxyxb/201912/
8.刘春:《圈层固化还是破圈突围:大学生社交使用行为调查和思政工作作者简介:刘春,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摘要:作为社交媒体使用水平最高的群体,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已嵌入互联网社交、信息浏览、分享和在线娱乐等活动。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和继代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是否存在数字鸿沟。研究收集了865个大学生样本数据,通https://ipercscs.cwnu.edu.cn/info/1010/2035.htm
9.网络社交化(精选十篇)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化阅读,网络舆情,影响分析 2005年, 国内开始对网络舆情开展研究, 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关注关心的社会“焦点”“热点”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57l9bo.html
10.高校网络“圈层化”现象的治理路径维普期刊官网摘要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社交活动从线下转到线上,逐步出现网络“圈层化”现象。该现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两大挑战:一是圈层的“排他性”隔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圈层内“碎片化”“泛娱乐化”信息削弱高校思展开更多 As the main force in the Internet era,university students 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13353953
11.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提出建议:打破“信息茧房”强化大学生网络大学生网络社交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大学生校园文化具有同质性、单一性,致使大学生更易陷入“信息茧房”,造成个体思维定势和群体间观念极化等危害。同时,诸如“饭圈”网络骂战一类的网络冲突逆向加剧了群体极端化趋向,使大学生网络群体圈层壁垒,阻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此外,大学生游戏成瘾、娱乐过度,甚至个别大学生因此荒http://lhlab.org.cn/info/1015/1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