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背景下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研究网络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些年,网络社交逐渐呈现出圈层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种“圈”与“层”的结构模式,实现了对现实人际关系的重塑。网络社交圈层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交往需求,人们在圈层化的网络社交中完成了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同时,网络圈层社交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动性,存在着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正确处理好网络公共空间与相对私密化的网络社交圈层的规则与界限的问题,是网络社交圈层化治理的必要思路。

现如今,中国社会生活的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且呈现持续上涨趋势[1]。网络社会的崛起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近些年网络社交逐渐呈现出的“圈层化”趋势。这种网络社交圈层化趋势在网络空间中呈现为一种“圈”与“层”的结构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基于网络空间的社会分化与层次分化,并形成独特的社交规则与文化,构筑了网络社交成员的情感归属与自我认同。

网络社交圈层化是社会生活网络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与表现,在网络空间中建构出一种独特的圈层社交结构,成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的一种网络生存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象与现实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并存,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动与关联。如何认识网络社交圈层化,网络社交圈层化的表征及其对人际关系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是社会生活网络化背景下进一步了解人们的互动交往的重要课题。

综观现有文献,学界对圈层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对圈层化的界定、特征、存在问题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与论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基于现有研究,本文聚焦于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象,结合社会心理与社会互动理论对其表征与现实影响作出进一步探讨,并结合其正负效应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进一步充实与扩展网络圈层化的研究体系。

一、“圈”与“层”: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结构

(一)网络社交圈群:身份识别与情感归属

(二)社交层级结构:自我呈现到自我认同

网络圈层的层级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网络资源权力等级分化形成的层级关系,类似于“上下级”关系;另一种是以个人为中心根据关系上的“远近亲疏”而形成的层级关系,类似于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

单个网络圈层的信息流动主要呈现的即是一种从中心向边缘扩散的特征,由此构成网络圈群信息的层级化传播。网络空间是由多种特定的网络圈层相互交织而形成的,每个网络成员都可能同时隶属于多个网络社交圈层,这就使得信息流先从单一圈层内部流动,再以个体为中心从一个圈层流动到另一个圈层,形成了网络空间内基于网络圈层化结构的复杂的相互交织的信息流。

在网络圈层内,相比于现实的社会交往,个人主体性更为凸显。圈层内的成员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包装,有选择地自我呈现,力求以其特有的资源或人格魅力获取网络空间的地位与声望。网络圈层的“层”,往往就是网络成员的身份与地位的表征,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成员同样追求网络身份与地位,都在试图向上层靠拢,对身份地位的追求同时是对自我认同的追求。通过“强关系”式的互动,网络成员对自身某种群体身份的认定,进而在群体中扮演某种相应的角色,通过网络圈层构筑身份意义,网络成员从中发现自我、建构自我与实现自我认同。

二、“虚”与“实”:线上与线下生活的交织

在现实社会中,经济地位、生产关系带来的差异使得社会成员归属于不同的社会圈层,它并不与网络社交圈层相互独立,现实社会圈层与网络社交圈层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性。

网络社交的圈层化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独特的网络圈层结构,网络圈层结构在被认为是一种网络人际互动方式的同时,也可以认为它成为了网络社会结构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网络成员的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甚至是公共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在特定的网络社交圈层结构下进行。“圈层化”的网络社交生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实在”,对现实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断扩展的圈层文化正在和主流文化产生互动,圈层文化作为在网络空间中生成与发展的“土著”文化,与传统的且正在网络化的主流文化产生着交互与碰撞。圈层文化中产生的各种新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成员,并逐渐与主流文化从对立到包容与互补,逐渐形成了开放多元的网络生态结构。然而,当前基于圈层化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热点层出不穷,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势差,圈层文化正渐渐地发展成一种“强势文化”,裹挟着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圈层舆论,对主流文化与现实社会形成影响与干预,网络社交圈层化作为一种趋势与现实,在文化层面更应被妥善对待与处理。

网络社交圈层在交流沟通、人际链接、认同凝聚等方面显示出了其强大的力量,在经济领域亦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圈层经济开始崛起并逐渐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大众消费更多地转向符号消费,面向以不同社交圈层基于兴趣、格调与品味的消费特征,以“炒鞋热”现象为例,一些球鞋在“鞋圈”内被赋予独特的象征意义,成为年轻爱好者对“潮流”“酷炫”和个性的理解与自我展示。

三、“公”与“私”:圈层化的治理思路

网络社会是一个充斥着陌生人的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存在着相当广阔的公共领域。然而现实的网络社交圈层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公私不分”的现象,依旧存在着如同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中“崇私德而薄公德”、讲感情而非规则的现象,影响到网络公共领域便出现对他人冷漠与排斥,言语偏激以及无素质性、无规则性,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失范行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圈层化的治理依旧需要注重“公域”与“私域”的规则与界限。

首先,需加强对网络“公域”的监控,网络公共空间需要有秩序,秩序的维持靠有效的监控机制,特别是对群体极化思想的监控与捕捉。群体极化是在网络空间治理问题中的重要问题,它带有明显的情绪化与非理性化的特征,极易产生网络暴力与行为失范,因此需要被重视与有效引导。网络圈层的高同质性特征使得网络成员在所属的网络圈层内更容易受到情绪感染与心理暗示,使得网络圈层成为极易产生极化思想的“温床”,上升到网络公共空间成为群体无意识的网络狂欢,进而导致公共空间理性秩序被挤压,“沉默的螺旋”被进一步强化。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需要来自各个圈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发声,需要构建开放包容的网络生态。因此,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模式需要进一步的创新,网络公共空间的秩序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网络圈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多中心式的秩序,标准不一,应形成一套网络公共空间的共同秩序,将网络言行限制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规范,各种网络运营主体与网民在该框架内行为,可以有效避免圈层中的一些乱象上升至网络公共空间并进一步扩大。

网络公共领域是与网络私密领域相对的,是网民进行网络公共参与的空间,是一个充斥着陌生人与异质性的空间,如微博、知乎等开放式的交流平台,其中依旧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圈层化的态势,精英圈层的独舞、草根民众的狂欢、各小众圈层基于自身利益的发声,各种言论与文化观念混杂交织,情绪化与非理性色彩充斥其中。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是创作者与发声者,个体私密生活与心理空间逐渐在网络公开媒体中展现,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行为屡见不鲜,个体性色彩本我文化在网络空间中溢出,情感性因素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占据了主导性位置,极易形成网络围观下的盲从与失范,网络公共空间需要来自不同群体的理性的思考与交流。网络公共领域与私密领域的界限混乱带来的理性的缺失成为网络公共空间互动交流的主要问题。

其次,需加强对“私域”的理性制约。网络圈层作为“私域”的代表,同时需要理性的把关。谣言与虚假信息生成或泛滥于相对私密的网络社交圈层,因此,对于网络社交圈层同样需要规则引导与制约。网络空间的秩序的建立需要理性,网络社交圈层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与互动交流特征使得感性化趋势明显,容易形成情绪化与非理性思想。网络社交圈层中普遍化的感性存在对于理性化的发展起制约作用,因此应当基于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普遍现实,进行有效的理性化引导,作为相对私密的领域,在网络社交圈层内部更多依靠的是圈层成员的自我管理。需加强圈层成员“自省”与“自律”水平,以促进圈层成员理性的思考与行为。一方面,圈层中的“管理层”应负起相应责任,做好圈层内部的正向与合理的引导,尽可能避免圈层内部极端情绪的发酵与群体冲突,同时对于圈层成员的公开发言要有一定程度的规范与管理;另一方面,处于一定网络圈层中的个体也应该注重网络言行的自我管理。同时,笔者认为,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与私人圈层治理应更好地结合起来,“秩序应当在理性导引和感性认同中得到确立”[11],应结合实际制定出为广大网络成员认同的网络空间的规则秩序,做好舆论导向。

四、结语

网络圈层对于现实人际关系与互动进行了重塑,人们逐渐进入了圈层化的网络社交生活,基于成员之间由信息与资源参差产生的差异分化完成了对网络圈层的结构形塑。网络圈层有效满足了人们的情感交往需求,人们基于网络圈层的缺场性与匿名化特征以更为开放和放松的姿态进行网络交往。在网络圈层内部,个体在与圈层成员的互动交流及对更高层级的追求过程中完成了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社交圈层与现实社会生活并不相互独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性。一方面,现实生活影响着个体网络社交圈层的选择与投入程度;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圈层的扩展与传播对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社会经济与文化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与冲击。网络社交圈层化具有着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对圈层负效应的治理与疏导是重要问题。网络社交圈层化公开性与私密性共存,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交的特点形成公域与私域的共振。对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治理首先即是处理好“公共空间”与私密化的“圈层空间”的关系,做好网络空间的秩序与理性化引导。同时个体应端正心态与行为,勿以社交圈层为网络交往言行的“保护伞”。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EB/OL].(2020-04-28)[2020-07-20].

[2]张晗,周恩毅,孙彦坤.中国流动樊篱下农民工身份龃龉之圈层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5(7):74-81.

[3]宣朝庆,韩庆龄.文化自性与圈层整合:公共文化建设的乡村本位[J].学海,2016(3):65-71.

[4]宋丽娜,田先红.论圈层结构---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再认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11-123.

[5]谭同学.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合中的工具性圈层格局---基于桥村田野经验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9(8):116-131.

[7]王阳,张攀.个体化存在与圈群化生活: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交与圈群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2):84-89.

[8]彭兰.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3):9-15.

[9]胡菡菡,张艳慧,沈丽晖.“爆吧军团”的“圈层化”组织结构与深层行动逻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33-140.

[10]项久雨.透视青年“圈层化”现象:表征缘由及引导[J].人民论坛,2020(1):106-108.

[11]刘少杰.社会理性化的感性制约---建构和谐社会的难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4-39.

王倩茹,张荣.社会学视域下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20,33(06):14-20.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网络消费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15BSH024);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网络社会的现实基础本土特色与运行模式研究”(19JJD840003).

THE END
1.价值养成与圈层互动——网络社交圈层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期刊摘要:由于网络圈层内信息传递的封闭性、层次性和同质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范围和人际交往空间,进而导致认知的局限和思维的僵化,并可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交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结合符号互动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加强教育主体双方的媒介素养培养;在情感交流方面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k_ce947117416a475bb000b4afd8247149
2.互联网运营:圈层文化为何越来越多样化?在我多年的互联网运营实战中,我深刻感受到,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圈层文化如同万花筒般绚烂多彩,愈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多样化的圈层文化不仅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那么,为什么圈层文化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动力?让我们一起揭开这https://www.batmanit.cn/blog/k/53433.html
3.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基于自己的血缘、日常人际交往、兴趣爱好或共同关注同一社会话题等多种因素,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想邀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这份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放心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1.你的学校是 ? 长治https://www.wjx.cn/xz/217806253.aspx
4.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引导策略,网络社交圈层化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网络态势,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根源,圈层化的出现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可避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GGGJ202413039.html
5.规划课题申报范例: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附可研究课题设计论证经典范例文档后附三个可修改的技术路线图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 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1069377.html
6.数字化时代下大学生的新型社交脱离了基础教育环境所构建的人际网络,你准备好面对大学生的社交模式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那些“潮”事儿:衍生出了两种新的社交模式——圈层文化与搭子社交。 一、序言:当社交与数字融合,火花四溅! 在互联网广泛建设以及移动终端技术迅速迭代升级的推动下,数字化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https://www.jianshu.com/p/e4d7df21ddd0
7.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教育路径 关键词:圈层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路径 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当前网络生活中呈现的新状况。大学生作为追随时代脚步和运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圈层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由此既降低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造成了大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性与预估困难。因此,要积极寻求破解大https://www.youfabiao.com/tycszyjsxyxb/201912/
8.刘春:《圈层固化还是破圈突围:大学生社交使用行为调查和思政工作作者简介:刘春,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摘要:作为社交媒体使用水平最高的群体,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已嵌入互联网社交、信息浏览、分享和在线娱乐等活动。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和继代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是否存在数字鸿沟。研究收集了865个大学生样本数据,通https://ipercscs.cwnu.edu.cn/info/1010/2035.htm
9.网络社交化(精选十篇)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化阅读,网络舆情,影响分析 2005年, 国内开始对网络舆情开展研究, 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关注关心的社会“焦点”“热点”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57l9bo.html
10.高校网络“圈层化”现象的治理路径维普期刊官网摘要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社交活动从线下转到线上,逐步出现网络“圈层化”现象。该现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两大挑战:一是圈层的“排他性”隔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圈层内“碎片化”“泛娱乐化”信息削弱高校思展开更多 As the main force in the Internet era,university students 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13353953
11.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提出建议:打破“信息茧房”强化大学生网络大学生网络社交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大学生校园文化具有同质性、单一性,致使大学生更易陷入“信息茧房”,造成个体思维定势和群体间观念极化等危害。同时,诸如“饭圈”网络骂战一类的网络冲突逆向加剧了群体极端化趋向,使大学生网络群体圈层壁垒,阻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此外,大学生游戏成瘾、娱乐过度,甚至个别大学生因此荒http://lhlab.org.cn/info/1015/1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