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形成的基于算法和智能匹配的人际关联模式,易引起社交媒体的圈层化困境。受智能化要素的影响,社交媒体受众的角色发生转变,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变得更为被动,单一、固化的圈层化交往不利于受众新体验和新观点的获得。为突围圈层化困境,需重塑智能化时代的社交媒体运行模式,应优化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打破圈层隔阂,增加圈层链接。
关键词:人工智能社交媒体圈层化去中心化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交方式和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智能化技术作为支撑,实现了人的社交智能,提升了人类的人际交往效率,并促使社交内容得到优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进下,人类社交关系变得更为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算法等技术手段与社交媒体结合得更为紧密,智能设备成为人类社交的必需品。人工智能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其在给人们带来精准化推送信息和便捷的同时,也使人们陷入圈层化困境,让人们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出现了冷淡化、隔阂化趋势。基于此,如何从社交媒体的圈层化困境中突围,是一项新课题。
一、人工智能对社交媒体中受众角色和行为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有效融合,使数据挖掘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以社交平台作为对象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能够有效推进社交大数据的实践化和应用化,进而通过人工智能方式对社交媒体中的受众角色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一)人工智能时代社交媒体面临重塑
(二)人工智能时代社交媒体受众角色发生转变
二、人工智能时代社交媒体圈层化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圈层化”正是人工智能时代社交媒体发展的结果,这种网络社群的具体形态,是将一些具有共同爱好的网民凝聚在一起,形成网络聚合体;同时在圈层化中也使这一群体与其他群体无形之中割裂开来,所传播的信息过于单一,影响了圈层内部的社群个体的全面发展。在社交媒体语境下,“圈层”的表现形式及其具体内涵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人工智能时代社交媒体圈层化的表现形式
1.网络信息圈层的具体表现
2.网络社交圈层的具体表现
(二)人工智能时代社交媒体圈层化的特点
1.社交联系的“强弱并存”
圈层理论认为,社会个体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遵循着从中心向外扩散的规律,随着与中心距离越来越远,社交联系强度也越来越弱。从社交的本质看,在社交过程中不同的社交主体会进行利益互换,进而满足自身的需求。网络社交媒体中不同的社交媒体成员的关系也存在强弱之分,对于身份地位较为接近,而且也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交媒体成员所构成的联系为强联系;而通过其他亲朋好友推荐的,或是自己在某些社交场合认知的其他社交媒体成员所构成的联系为弱联系。
2.信息获取内容越来越封闭
3.圈层关系相对稳定
圈层的稳定性取决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具有紧密联系,线下的稳定关系同样也会促使线上保持稳定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公众在兴趣爱好、社交习惯上是不同的,但同时不同的社会公众也具有其自身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也会映射到网络空间,进而使网络圈层保持一定的稳定。
三、人工智能时代社交媒体面临的圈层化困境
人工智能下的社交媒体增加了许多智能化的元素,基于算法的精准推送,也导致受众陷入信息茧房,在社交中受到圈层化阻隔。
(一)圈层化阻隔不利于意识形态传播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社交媒体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技术支持,同时也赋予了普通民众话语权平台,为民众实现信息传播中心提供了技术可能,并由此产生了“去中心化”现象。而这一现象只能是局限的和暂时的,“去中心化”将会演变成为“再中心化”。[4]在这一过程中,基于不同兴趣的爱好社群组织会进行重组和聚合,形成的社群组织具有更强的粘度和聚合力,并围绕传播中心形成信息“圈层化”,而这种“圈层化”要比以往的信息圈层变得更为牢固,通过其阻隔作用影响意识形态传播。
(二)技术的价值偏向易扩大社会分歧
(三)圈层固化和弱流动易导致过度沉迷
VR智能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代表,对我们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VR社交中用户可以用虚拟化的理想的身份在虚拟世界与他人建立起联系,在深度沉浸的环境中,个人的社交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如果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之中不利于用户的真实社会交往开展,甚至会出现成瘾行为。例如,以算法为技术支撑的聊天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遵循的是人与人交互的社会规则,伴随着人机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赋予了聊天机器人更强的深度学习能力,不仅能够通过自身进化和完善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准确的预测,而且还具备高语境分析能力,对“含糊不清”的表达也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实现人类交流的畅通无阻。在我们欣喜若狂的背后也暗藏着危机,当人们习惯了与高情商聊天机器人交往之后,就会影响人们对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甚至会无形之间提高人际交往期待。由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以获得更好的满足感和舒适感,会使人们倾向于与聊天机器人交流,形成了人机圈层固化。
四、人工智能时代社交媒体圈层化困境的突圍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社交媒体发展创造了条件,也让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多姿多彩,在看到技术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社交媒体圈层化的问题,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生活和需求服务。因此,必须打破社交媒体圈层化困境,一方面,对传播渠道进行优化,打破圈层隔阂;另一方面,优化传播内容,增加圈层链接,让社交媒体更好为人类交往服务。
(一)优化传播渠道,打破圈层隔阂
1.构建主流圈层
2.打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渠道
积极融入到不同圈层之中,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进行创新,营造公平、平等的对话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不同的圈层之中。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主体要对不同圈层的舆情动态进行全面掌握,加强对不同圈层的引领。另一方面,广泛听取不同圈层成员的利益诉求和理论需求,通过问题归纳和总结,寻找不同圈层的契合点,更好地满足各方利益,打破现有圈层的阻碍,加强与全程成员的沟通和互动,掌握社交媒体上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二)优化传播内容,增加圈层链接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扩大社会圈层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社交媒体在人工智能的推进之下,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功能,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沟通感情、交换意见,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社会圈层,而社会圈层的固化影响了圈层内部成员的思想交流和价值认知,因此有必要加强圈层之间的互动,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交圈层“信息孤岛”问题,加强圈层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圈层之间的信息交流,打破圈层之间的固有障碍,增加圈层链接。以“花粉”为例,“花粉”在购买新的华为手机之后,会将手机使用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感受在不同的社交圈层中有意无意地表达出来,在两个圈层之间通过“花粉”的带动实现了链接。华为手机的性能和优势就得到了传播,而这种传播是被圈层内部人员所认同的,社交媒体就成为了“花粉”交往的中介,进而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社会圈层结构的重组和融合。社交媒体是基于社会关系互动圈层之间的传播,而这种传播方式也符合传统中国人熟知的社会关系文化,因而能够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基金项目: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媒体融合与传播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0KYPT06
注释:
[1]史剑辉,靖鸣,朱燕.社交媒体互动圈层传播模式:驱动力及社会价值——基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9(06):13-16.
[2]刘明洋,王鸿坤.从“圈层传播”到“共同体意识”建构——基于2011-2018年“十大流行语”的话语议程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9(9):67-69.
[3]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4):54-56.
[4]冯培.基于思想舆论网络传播问题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计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