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特点、问题及心理分析
杨瑞州,郭亚宁*
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系,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22年2月7日;录用日期:2022年3月16日;发布日期:2022年3月23日
摘要
本文探讨当前大学生网络社交的使用现状,总结大学生手机网络社交行为存在碎片化、浅层化、圈层化等特点。针对大学生手机冷落、网络闲逛、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等问题,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最后,从高校管理的角度,在加强手机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育引导等方面提出预防和干预策略。
关键词
网络社交行为,手机冷落,网络闲逛,大学生
Characteristics,ProblemsandPsychologicalAnalysisofCollegeStudents’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
RuizhouYang,YaningGuo*
DepartmentofMilitaryMedicalPsychology,AirForce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anShaanxi
Received:Feb.7th,2022;accepted:Mar.16th,2022;published:Mar.23rd,2022
ABSTRACT
Thecurrentstudydiscussedthecurrentsituationandthecharacteristicsofcollegestudents’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suchasfragmentation,shallowandcircle.Inviewingoftheproblemsof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suchasPhubbing,Cyberloafingbehaviors,andprominentnetworksecurity,basedonthetheoryof“usageandsatisfaction”,thecurrentstudyfurthermadeapsychologicalanalysisofcollegestudents’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Finally,fromtheperspectiveofuniversitymanagement,thispaperputforwardthepreventionandinterventionstrategiesforstrengtheningmobilephonemanagement,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andeducationalguidance.
Keywords: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Phubbing,CyberloafingBehaviors,CollegeStudents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2.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现状
3.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点
3.1.碎片化
3.2.浅层化
3.3.圈层化
4.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问题
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这样写道,“互联网让人交往变得方便,但却加强了真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当中,手机冷落、网络闲逛、网络安全问题突出。
4.1.手机冷落行为较为突出,影响人际关系质量
4.3.网络意识安全存在风险,易落入诈骗陷阱
5.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问题心理分析
网络社交所带来的方便,会影响个体更多地寻求网络社交所带来的心理满足和情感慰藉。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Phuaetal.,2017),使用社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如自尊、情感慰藉和社会支持。而过度沉迷的大学生,会因网络社交带来益处而将网络作为回避现实问题的避风港,可能会恶化现实中的社交及心理问题。网络社交满足了大学生的认知需求、自尊需求和情感需求。
5.1.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
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求知欲望盛。在当前“社交泛娱乐化”时期,恶搞式、炒作式、炫耀式、暴力式、宣泄式与自娱式等社交网络沟通方式层出不穷,APP娱乐化、社交化、视频化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满足放松娱乐和探索新事物的需要,让大学生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谢雪瑜,2020)。出于新鲜好奇,高开放性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沉迷于这些不断更新的新功能当中。高开放性人群富有极高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并且善于突破陈规、挑战新鲜事物和接纳新知识,高开放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对网络社交功能使用形成偏好,更容易陷入网络之中(姜永志,白晓丽,2015)。面对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信息,大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自控力弱化。社交网络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社交网络门槛低,开放性强,而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并未完全成熟,对新事物的判断有失偏颇,对外来思想也很难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刘芳,2015),这些大学生往往容易被他人的思想和观念所左右,随波逐流,更有甚者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在社会中形成不好的风气(廖中强,2017)。
5.2.满足大学生的自尊需求
5.3.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6.高校预防与干预对策与建议
6.1.多形式的手机管理
针对网络闲逛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制定管理条例提高学生自律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除了单单依靠学生的自律,学校可以要求学生上课前上交手机,将课堂表现与学生量化积分挂钩,督促学生专心听讲,杜绝网络闲逛行为的发生。从教育管理角度看来,高校可以鼓励教师丰富课堂形式,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如实践型教学模式,允许使用手机的“雨课堂”教学等,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提高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可以设立“脱机自习室”,学生进入自习室需自觉上交手机给工作人员保管,为那些想要约束自己的大学生提供途径。
6.2.丰富校园社交文化
6.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社交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交往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更高的自尊,各种人格特质类型的大学生都能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满足自身不同方面的需要,但随之而来的是手机依赖、网络诈骗、攀比消费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理性使用网络社交,避免各种心理生理问题的出现。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加强管理,解放思想,丰富宣传教育的形式,同时加强心理干预,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