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特点问题及心理分析Characteristics,ProblemsandPsychologicalAnalysisofCollegeStudents’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特点、问题及心理分析

杨瑞州,郭亚宁*

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系,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22年2月7日;录用日期:2022年3月16日;发布日期:2022年3月23日

摘要

本文探讨当前大学生网络社交的使用现状,总结大学生手机网络社交行为存在碎片化、浅层化、圈层化等特点。针对大学生手机冷落、网络闲逛、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等问题,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最后,从高校管理的角度,在加强手机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育引导等方面提出预防和干预策略。

关键词

网络社交行为,手机冷落,网络闲逛,大学生

Characteristics,ProblemsandPsychologicalAnalysisofCollegeStudents’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

RuizhouYang,YaningGuo*

DepartmentofMilitaryMedicalPsychology,AirForce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anShaanxi

Received:Feb.7th,2022;accepted:Mar.16th,2022;published:Mar.23rd,2022

ABSTRACT

Thecurrentstudydiscussedthecurrentsituationandthecharacteristicsofcollegestudents’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suchasfragmentation,shallowandcircle.Inviewingoftheproblemsof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suchasPhubbing,Cyberloafingbehaviors,andprominentnetworksecurity,basedonthetheoryof“usageandsatisfaction”,thecurrentstudyfurthermadeapsychologicalanalysisofcollegestudents’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Finally,fromtheperspectiveofuniversitymanagement,thispaperputforwardthepreventionandinterventionstrategiesforstrengtheningmobilephonemanagement,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andeducationalguidance.

Keywords:OnlineSocialNetworkBehaviors,Phubbing,CyberloafingBehaviors,CollegeStudents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2.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现状

3.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点

3.1.碎片化

3.2.浅层化

3.3.圈层化

4.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问题

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这样写道,“互联网让人交往变得方便,但却加强了真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当中,手机冷落、网络闲逛、网络安全问题突出。

4.1.手机冷落行为较为突出,影响人际关系质量

4.3.网络意识安全存在风险,易落入诈骗陷阱

5.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问题心理分析

网络社交所带来的方便,会影响个体更多地寻求网络社交所带来的心理满足和情感慰藉。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Phuaetal.,2017),使用社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如自尊、情感慰藉和社会支持。而过度沉迷的大学生,会因网络社交带来益处而将网络作为回避现实问题的避风港,可能会恶化现实中的社交及心理问题。网络社交满足了大学生的认知需求、自尊需求和情感需求。

5.1.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

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求知欲望盛。在当前“社交泛娱乐化”时期,恶搞式、炒作式、炫耀式、暴力式、宣泄式与自娱式等社交网络沟通方式层出不穷,APP娱乐化、社交化、视频化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满足放松娱乐和探索新事物的需要,让大学生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谢雪瑜,2020)。出于新鲜好奇,高开放性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沉迷于这些不断更新的新功能当中。高开放性人群富有极高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并且善于突破陈规、挑战新鲜事物和接纳新知识,高开放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对网络社交功能使用形成偏好,更容易陷入网络之中(姜永志,白晓丽,2015)。面对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信息,大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自控力弱化。社交网络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社交网络门槛低,开放性强,而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并未完全成熟,对新事物的判断有失偏颇,对外来思想也很难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刘芳,2015),这些大学生往往容易被他人的思想和观念所左右,随波逐流,更有甚者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在社会中形成不好的风气(廖中强,2017)。

5.2.满足大学生的自尊需求

5.3.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6.高校预防与干预对策与建议

6.1.多形式的手机管理

针对网络闲逛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制定管理条例提高学生自律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除了单单依靠学生的自律,学校可以要求学生上课前上交手机,将课堂表现与学生量化积分挂钩,督促学生专心听讲,杜绝网络闲逛行为的发生。从教育管理角度看来,高校可以鼓励教师丰富课堂形式,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如实践型教学模式,允许使用手机的“雨课堂”教学等,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提高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可以设立“脱机自习室”,学生进入自习室需自觉上交手机给工作人员保管,为那些想要约束自己的大学生提供途径。

6.2.丰富校园社交文化

6.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社交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交往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更高的自尊,各种人格特质类型的大学生都能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满足自身不同方面的需要,但随之而来的是手机依赖、网络诈骗、攀比消费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理性使用网络社交,避免各种心理生理问题的出现。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加强管理,解放思想,丰富宣传教育的形式,同时加强心理干预,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

THE END
1.价值养成与圈层互动——网络社交圈层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期刊摘要:由于网络圈层内信息传递的封闭性、层次性和同质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范围和人际交往空间,进而导致认知的局限和思维的僵化,并可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交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结合符号互动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加强教育主体双方的媒介素养培养;在情感交流方面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k_ce947117416a475bb000b4afd8247149
2.互联网运营:圈层文化为何越来越多样化?在我多年的互联网运营实战中,我深刻感受到,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圈层文化如同万花筒般绚烂多彩,愈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多样化的圈层文化不仅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那么,为什么圈层文化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动力?让我们一起揭开这https://www.batmanit.cn/blog/k/53433.html
3.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基于自己的血缘、日常人际交往、兴趣爱好或共同关注同一社会话题等多种因素,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想邀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这份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放心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1.你的学校是 ? 长治https://www.wjx.cn/xz/217806253.aspx
4.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引导策略,网络社交圈层化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网络态势,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根源,圈层化的出现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可避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GGGJ202413039.html
5.规划课题申报范例: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附可研究课题设计论证经典范例文档后附三个可修改的技术路线图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 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1069377.html
6.数字化时代下大学生的新型社交脱离了基础教育环境所构建的人际网络,你准备好面对大学生的社交模式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那些“潮”事儿:衍生出了两种新的社交模式——圈层文化与搭子社交。 一、序言:当社交与数字融合,火花四溅! 在互联网广泛建设以及移动终端技术迅速迭代升级的推动下,数字化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https://www.jianshu.com/p/e4d7df21ddd0
7.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教育路径 关键词:圈层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路径 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当前网络生活中呈现的新状况。大学生作为追随时代脚步和运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圈层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由此既降低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造成了大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性与预估困难。因此,要积极寻求破解大https://www.youfabiao.com/tycszyjsxyxb/201912/
8.刘春:《圈层固化还是破圈突围:大学生社交使用行为调查和思政工作作者简介:刘春,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摘要:作为社交媒体使用水平最高的群体,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已嵌入互联网社交、信息浏览、分享和在线娱乐等活动。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和继代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是否存在数字鸿沟。研究收集了865个大学生样本数据,通https://ipercscs.cwnu.edu.cn/info/1010/2035.htm
9.网络社交化(精选十篇)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化阅读,网络舆情,影响分析 2005年, 国内开始对网络舆情开展研究, 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关注关心的社会“焦点”“热点”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57l9bo.html
10.高校网络“圈层化”现象的治理路径维普期刊官网摘要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社交活动从线下转到线上,逐步出现网络“圈层化”现象。该现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两大挑战:一是圈层的“排他性”隔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圈层内“碎片化”“泛娱乐化”信息削弱高校思展开更多 As the main force in the Internet era,university students 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13353953
11.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提出建议:打破“信息茧房”强化大学生网络大学生网络社交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大学生校园文化具有同质性、单一性,致使大学生更易陷入“信息茧房”,造成个体思维定势和群体间观念极化等危害。同时,诸如“饭圈”网络骂战一类的网络冲突逆向加剧了群体极端化趋向,使大学生网络群体圈层壁垒,阻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此外,大学生游戏成瘾、娱乐过度,甚至个别大学生因此荒http://lhlab.org.cn/info/1015/1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