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整治为乡村振兴提供承载空间和产业基础。该研究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论述,分析二者的逻辑关系,并从盈利模式的角度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行阐述,剖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盈利模式。指标交易方面,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是较为普遍的途径,该研究指出,碳汇指标交易也是一项可行的创新途径。产业收益方面,农业的高效产出,以及三产融合会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此外,土地经过全域整治,价值得到提高,流转及出租等收益也会随之提升。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逻辑内涵及盈利模式的剖析,对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都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突出了农业在我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俄乌冲突等外部风险尚未缓解,全球范围内的极端气候现象显著增多,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础。
土地整治具备一定盈利能力对吸引社会资本和商业资本非常重要,但是学界对此方面的研究有待提升,邹利林等[1]在研究中指出,需要根据土地整治项目性质和区域体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田昌莲[2]运用调查基层资料,分析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农村盈利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总体上看,学者和实践者对此问题的探讨还是有所不足,需要对其中的逻辑和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
乡村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金、人才都流向城市,财富流向城市,乡村各个要素在低水平循环,最终无法产生价值。乡村振兴就是要将乡村要素的价值真正反映出来。在工业文明理念下乡村是缺乏价值的。很多时候,农村的孩子努力学习是要离开乡村,因为他们往往从小就被告知如果不努力学习将只能留在农村种地。这是因为,如果用工业文明视角解释乡村建设,乡村是“落后”的代名词,城市才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乡村振兴需要从乡村要素价值的整合提升入手,通过要素价值的提升,最终提升农民的收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调“全域”2个字,有助于乡村整体资源的利用,全域性的土地整治是自然资源和空间资源利用开发的载体。乡村振兴需要将乡村整体生活人文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不是割裂开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宗旨相辅相成,核心在供给端改善,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要素。
如图1所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发展乡村经济,2个瓶颈难以解决,一个是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一个是产业发展用地问题。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资源。产业发展是农村振兴的主要动力,其通过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人口的就业将人口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影响农民的收入,甚至决定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逻辑内涵图
乡村振兴最核心的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逻辑的核心。以往很多项目中,没有实现乡村的振兴,原因在于基于项目看项目,将资本的收益看成项目的衡量标准,将农民排除在外,或者将农村视为土地和收益的竞争者。乡村振兴最核心的任务应该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增收,乡村发展,核心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产业集群发展往往与农村耕地保护相冲突。既能发展产业,又有利于耕地保护,是乡村发展必须解决的前提因素。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主要途径有2种:一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二是促进适度规模化生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土地的质量及利用效率,从供给端改善土地资源的利用模式。
总结起来就是“钱”与“地”的问题。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但是农村闲置的建设用地和零散的耕地,是一种没有盘活的资源,将零散的建设用地和耕地,以及未利用的地整合起来,产业就有了承载其发展的空间。通过指标交易的方式,既能够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又能激活农村土地的价值。成片土地的整理及利用,往往会触碰永久性基本农田的红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可以合理调整永久性基本农田,这为土地的规模利用提供了前提。此外,如果指标交易范围局限于市的范围,那么经济水平低的城市,由于消化指标的能力弱,即便有可交易的指标,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收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设置之前,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的范围仅仅限于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可在省域范围内流转。允许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域内流转,一方面使土地指标能够自由流动向城市地区集中,另一方面使资金流向需求迫切的农村地区,为乡村产业发展、土地整治注入动力。
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盈利模式
2.1指标交易收益
2.1.1占补平衡指标交易
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主要指运用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损毁土地复垦、田块合并整理等手段以实现新增耕地,新增耕地是作为“补充耕地指标”的,而补充耕地指标是具有经济利益的[6]。
2.1.2增减挂钩指标交易
建设用地方面最重要的收益途径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般指将农村宅基地、工矿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可增加相同面积的城镇建设用地[7]。宅基地整治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中占据主导,农户在自愿退出现有宅基地换取城市商品房、安置房或者现金后,村集体收回宅基地,并对退出后的宅基地进行重新规划。
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保证我国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占补平衡是以补定占、占补2条线,增减挂钩则不同,强调项目内占补一体化。
我国地方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实践经验,以山东省邹平市为例,2019年,邹平市共启动增减挂钩项目39个,拆除旧院落5633户,建筑面积90.13万m2,腾空旧村盘4107亩(1亩约等于667m2,下同),12处安置区均已动工建设,安置房总面积达140万m2。同步实现了村集体收入年增400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超10万元。
2.1.3碳汇交易
碳汇主要是指利用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在内的自然系统从大气中吸收CO2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经济的绿色转型,需要减少碳排放。想要实现碳中和,要么实现零碳排放,要么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很显然,人类社会不可能终止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碳汇功能对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碳汇有望成为新产业崛起的一个重要领域,架起连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宽阔桥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等土地整治等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空间减碳增汇。开展绿地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整治区域的碳汇能力。生态公益林营造也能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在乡村改造中太阳能、节能灯的使用,能够减少碳排放。
土地整治碳汇交易是一个发展的方向,目前还在探索中。土地整治指标交易主要还是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指标交易,也是土地整治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的一大动力,因为产业收益往往比较滞后,社会资本通过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实现资金回笼,能够切实缓解资金紧张的问题。碳汇交易是不容忽视的发展方向,目前林业碳汇指标交易制度发展相对较快,但也在探索中。
2.2产业收益
2.2.1高效农业收益
产业兴旺是一个大尺度的概念,具有全局性,国家提倡发展乡村三产融合,不在于要求各个乡村都发展二三产业,一切都应该从当地的实际条件出发。我国适合开展三产融合的乡村,在整个乡村中,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大部分的乡村产业,还是以农业为主,如何开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是乡村农业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思路。乡村产业兴旺绝不等于乡村旅游等产业开发。
整理后的耕地进行高效农业生产,能够提高单位面积农地产出能力。我国一些省份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2012年,浙江省遂昌县新路湾镇蕉川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2808亩。2018年该镇杂交稻制种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产值达1300万元。可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业得以转型升级,产生更加高端、高效的农产品,农民得以从中受益。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够实现“耕地小块变大块”,最大限度形成连片种植,提高了耕地质量和产量,进而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历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核心话题,也是各项政策的重中之重。
2.2.2三产融合收益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早期的土地整治主要目的是通过指标交易缓解城市发展用地紧张问题,而不是为了乡村的建设。实际上农业与二产及三产的融合能够提升整个价值链的盈利能力,种养殖户能够通过二产和三产提升收入。三产融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对山水田林湖草沙等生态资源的开发,更好地将乡村文化的底蕴利用起来。
单靠种植养殖,农民很难获得高收益,农业向加工业的延伸,向教科文旅业的延伸,农业与科技的结合,能够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农业产业纵向及横向的链延伸,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作用的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与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旅游农业和文化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相结合,以增加附加值,解决传统农作物产量低的缺点,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8]。
2.3其他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自身价值得到提高,流转及出租的价格也会随之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了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兴起、发展观光农业等产业融合项目,店面租金较此前大大提升。
3、结束语
我国粮食虽储备充足,但供求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我国的粮食分为三大类,即食用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食用粮以大米和小麦为主,自给率均在90%以上,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但我国对大豆、玉米等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进口需求较大,其中大豆进口依赖度高(超过80%),成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加之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对此,需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与保护。完善粮食流通、加工体系,加强农业供应链和价值链建设。推动粮食产业做大做强,以乡村产业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延伸粮食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大力开展精深加工,加强粮食品牌和产品销售体系建设。落实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把握好收储制度退坡的进程,确保目标价格补贴及时到位,合理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综上,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逻辑路径进行了剖析,阐释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此外,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盈利模式进行了阐述。其中,指标交易能够为政府及参与者带来直接的收益,三产融合及其他经营性项目能够为运营企业带来收益,耕地质量的提升带来农作物产量、质量的提升,能够为农民带来实际收益。碳汇交易更是一个充满前景的土地整治收益模式。
参考文献:
[1]邹利林,王占岐,王建英.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盈利模式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1,31(8):1370-1374.
[2]田昌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盈利模式的构建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21(19):27-28.
[3]孙雁,付光辉,赵小敏,等.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08(1):129-134.
[4]张正峰,赵伟.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3):295-299.
[5]杨庆媛,冯应斌,杨华均,等.土地整理项目空间分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23-331.
[6]韩璐,孟鹏,蒋仁开,等.新时代耕地占补平衡的逻辑根源模式探索与管理创新———基于“新时代耕地占补平衡方式改进与管理创新研讨会”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6):90-96.
[7]谭明智.严控与激励并存: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脉络及地方实施[J].中国社会科学,2014(7):125-142,207.
基金资助: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20]3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