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20世纪美国对华配套遏制政策的失败及其结论学者观点

一、一无所获的对华经济禁运,为新中国所有制改造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新中国由此获得国家主体人口农民和工人的支持

二、有力搭建却无力“维修”的遏制链环

三、.东边日出西边雨:封锁不住的中国外交

四、简短的结论:只要中国国家意志坚定,美国在北太平洋控制的有效范围达不到太平洋西岸;在东亚特定的地缘政治条件中,台湾是美国力所不及的地区

二战后真正的美国对华冷战政策是以军事手段为依托的全方位立体打压新中国的政策,它包括:美国对新中国人民政权颠覆的失败;干涉西藏政策的失败;阻挠中国发展核武器政策的失败;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政策的失败。以下我们重点分析美国对华经济禁运、军事包围干涉失败的原因。

1949年8月19日,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英国在与美国讨论中国形势中提出“我们认为,现阶段任何阻止共产党人获得中国全国政权的外部企图,不仅注定要失败,而且会使具有传统的恐外情绪的中国人聚集到他们新的统治者的旗帜之下”,“我们的计划必须建立在共产党人将在不久的将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判断上。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现在的领导人是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们现在的强烈亲苏的政策不仅对西方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也对西方在东南亚的利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东南亚“建立一个有效的反共阵线以把中共的侵犯阻挡于中国边界的那一边,似乎是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为此,英国为美国提出外部遏制,内部以“商业关系”和平瓦解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战略:

外国商业团体构成了西方在华影响的主要部分之一。我们认为,在亚洲的铁幕后面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最大限度的西方的触角和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我们尤其要记住,事实将会证明,中共政权最力所不及的任务之一可能就是严密地管辖和控制在单个的中国人中深深扎根的经商爱好,只要利用中国人的经商天分,损害共产主义事业的希望依然存在,彻底放弃我们的在华地位便至少可以说为时过早。

但随着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美国并没有沿着英国的思路,而是沿着全面遏制新中国的思路从1949年始对华实行贸易管制。3月3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41号文件,提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手段,最后认定,美国应该对中国实行贸易管制制度,禁止向中国出口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所有物资,严格控制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的出口,并随中国事态的发展审查美国对华政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进一步升级。随着中国参战,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禁运,包括冻结中国在美资产。6月25日,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通过决议,要求会员国不对朝鲜提供帮助。6月28日,美国宣布对朝鲜实行完全禁运。6月29日,美国国务院下令各石油公司停止对中国出口石油产品。接着美国又向英国、菲律宾和“巴统”国家提出类似要求。在美国的压力下,墨西哥、委内瑞拉等非“巴统”国家也加入了对中国禁运石油的行列。1951年5月18日,美国又操纵联大通过第500(五)号决议,要求会员国对中朝两国实行禁运武器、弹药、战争用品、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用品等有用的物资。10月26日,美国国会又通过“1951年相互防御援助管制法”(即巴特尔法),其目的是“对于威胁美国安全之国家或国家集团,包括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及受其支配之一切国家在内,达到管制输出及其他目的”。11月4日,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索普就对中国禁运发表谈话说:

和其他所有国家一样,中国和北朝鲜有些东西是需要依靠外部世界的。但是中国并不是这样一个国家,它需要国外供给的东西如此重要,以致实行完全的经济禁运就可以使在朝鲜的战争停止。

但贸易事关各国切身利益,因此,随着禁运的强化,追随美国政策的国家越来越少,参与禁运的各国家对美国有形或无形的抵制也同步增加,导致禁运如同虚设,最终不了了之。

1951年初,美国对华经济“制裁”便遇到欧洲国家的消极态度。这在2月份美国经济合作署起草的报告中已有披露:

由于军事形势的差异和中国经济的特性,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与我们对欧洲的苏联集团实施的贸易管制有很大不同的贸易管制政策。与我们对欧洲的苏联集团采取的选择性出口管制政策不同,我们实际上禁止了与中国之间的所有贸易(出口与进口)和金融往来。

就这项政策而言,西欧和联合王国仅仅在很少方面与我们协调一致,而世界各原料产地几乎没有与我们一致的行动。

1952年6月5日,由中央情报局牵头的《特别评估报告》就出口管制对中国的影响作出评估,结论认为:

1.目前自由世界对共产党中国的出口管制,未能防止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的增强。然而,这些管制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共产党中国经济潜力的发展。

2.即使扩大和加强目前的管制,达到完全禁止非共产党国家与共产党中国进行贸易的程度,苏联集团可能会承受这样的代价:在不减少军事物资输入的情况下,满足共产党中国重要的非军事需求,只要西方船只仍能够被苏联集团租用,以满足它们在其他地方的航运需求。

3.海上封锁行动及完全禁运可能迫使共产党中国的几乎全部进口都依赖于来自苏联的陆上输送。如果不把旅顺和大连包括在内,这样的封锁行动不会奏效。

4.海上封锁将使共产党中国承受相当大的经济压力。我们并不认为这会在短期内显著地削弱共产党中国的军事能力或影响到其政权的稳定。……

5.禁运措施和海上封锁,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铁路和水运系统中关键地点有效和持续的轰炸,将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能力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并使维持其政权的政治和经济控制问题极大地恶化。然而,要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果,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空中轰炸。(言下之意,后一条件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果”也是不可能的。——笔者。)

6.完全禁止非共产党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可能不会对中国共产党或苏联的军事行动方针产生显著的影响。

半年后,也就是1953年3月9日,这一评估报告获得国务院、陆军、海军、空军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中的情报机构的一致同意,并增加一些更为肯定的判断,认为:“我们相信,目前共产党中国内部的政治控制极其牢固,这些经济困难不会危及中国的统治”(第3段),“我们认为,封锁本身不会使共产党接受联合国关于朝鲜问题的解决方案。”(第4、6段)

关于对中国贸易管制的范围及其效果,该报告第9-11段作了详尽的叙述:

10.然而,各国采用的禁运清单和采取的管制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虽然联合王国和贸易统筹委员会的其他欧洲国家所实施的管制相当广泛,但远不如美国实施的完全禁运政策。其他国家(大部分是非工业化及不生产战略设备的国家)对联合国决议的解释难见统一,该项决议涉及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用于生产军用品的物资、汽油及纯粹的战争物资。中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仅对禁止战略物资运往共产党中国做出了一般性的承诺,而印度、巴基斯坦、缅甸不愿公开表态支持联合国的决议,虽然它们已给予非正式的合作,防止战略物资被转口授予中国共产党。关于向共产党中国运送橡胶一事,尚未加入联合国的锡兰拒绝遵守联合国的决议。

该报告“目前的管制对共产党中国的影响”部分的结论相当悲观。在“经济影响”部分的20-23段认为:

20.工业影响。由目前的管制造成的对共产党中国的进口限制,并没有削弱其工业生产。事实上,由于从苏联集团的商业进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以及由于更加有效地利用了共产党中国现有的设备和库存物资,中国的工业生产一直在持续发展。然而,如果目前的贸易管制不生效的话,其发展规模可能会更大。

21.对铁路的影响。共产党中国的铁路运输系统尽管没有扩展到在无西方管制的情况下应有的水平,但其能力与性能已稳步提高。管制措施已使中国不能从西方进口机车、货车、火车零件及铁轨。然而,苏联集团提供的一定数量的此类物资,加上当地生产的,已能保障现有设备的持续运转和铁路网的进一步扩展,尽管此类物资在朝鲜消耗较多。

22.对国内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主要由于苏联卡车和汽油的进口,1952年共产党中国的汽车货运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机动车零部件的走私量仍然相当大,这表明苏联集团的援助赶不上共产党中国不断增长的需求,也表明西方的管制已使共产党中国在这方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由于大多数非共产党国家允许悬挂本国旗帜的船只从事中国共产党的海岸贸易,所以海岸运输没有受到西方管制措施的显著影响。此外,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一年中对外国船只海岸运输的要求似已放松,中国共产党对内河和海岸运输需求的增长部分可能由他们自己的船队来满足。

23.总的经济影响。尽管与西方贸易有所减少,过去两年间中国共产党政权在经济重建、特别是在恢复和发展工业能力方面仍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共产党中国外贸净收入的减少,应视为在其他情况下政府可能会用来投资的资源的减少。没有西方的贸易限制,共产党中国的经济进步可能比实际取得的进步更大,而且能够在苏联集团付出更小代价的情况下取得。

24-26段“军事影响”部分认为:

24.陆军。虽然西方的贸易管制使共产党难以获取某些重要物资,如抗生素及其他药品、通讯器材和橡胶制品等,但中国共产党的陆军未受到西方贸易管制的不利影响。共产党中国仅生产轻型陆军装备和物资的一部分。共产党中国军火工业所需原料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大部分是国内生产的。有重大需求的是铜和锌,苏联的大量供应足以满足中国最基本的需求。此外,苏联提供大多数重型军事装备、所有的汽油、石油和润滑油,以及在朝鲜使用的大部分轻型装备和物资。

25.空军。由于苏联事实上向共产党中国提供包括航空汽油和喷气燃料在内的所有飞行装备和物资,故而目前西方对战略物资的管制没有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空军的战斗力。在西方实施管制的整个时期,中共空军一直在增加飞机数量和空战能力。

26.海军。由于中国共产党海军主要由原来外国的海军舰艇组成,所以目前西方对战略物资的管制几乎肯定阻碍了中共维修和保养海军舰艇的努力。就我们所知,苏联仅向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少量小型军舰,这迫使中共几乎完全依赖从国民党手中接管过来的舰艇。

在最后的“对国内政治的影响”部分——这也是报告的核心部分认为:

27.西方的贸易限制未明显地影响到中国共产党政权巩固其政治地位的能力。实际上,管制措施已被中国共产党用于国内宣传中,作为西方对华敌意难消的另一证据,为中国共产党实施更为严厉的政治控制提供了借口。

1953年9月27日,也就是在中美停战协议签订(7月27日)整整两个月后,美国对外援助事务管理署署长史塔生提交的《关于执行巴特尔法情况致美国国会的半年度报告》,该报告对美国对华禁运效果有十分详细的披露:

对共产党中国全面禁运的政策,是美国的一贯立场。美国政府而且敦劝其他自由国家采取同样立场。

大多数西欧和亚洲的主要贸易国家不能采纳美国的立场。这些国家虽在战略物资的禁运上合作,但一旦禁运涉及棉花、肥料、纺织品、纺织机器、染料、药品之类的货物,它们就不愿断绝其对华输出。我们不必推断这些政府的决心不及美国真挚,我们只须说,它们是处于不同的环境,因而以不同的眼光看问题。

这些国家中有许多深感它们对于对外贸易的严重依赖性。它们辩称,它们不但在对华出售非战略的出口货上获经济利益,而且在从中国换来的进口货以及它们所提供的航运服务上得到经济利益。它们辩称,这种贸易是有利于自由世界、而不是有利于中国的战争机器的。有些人还辩称,保持中国与西方间坚强的经济联系是明智之举,这样可以减少中国对莫斯科的依赖,也许有一天会把毛泽东变成铁托。一部分这些国家的贸易政策还受一件事实的影响,即它们和美国不同,它们已经给予中国共产党政府以外交上的承认。

因此,我们大多数盟国继续运出它们认为是非战略的物资,以换取中国的货物。1952年自由世界输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约值2亿5700万美元。1951年为4亿3300万美元。1952年的减少是由于种种因素,其中包括:自由世界禁运战略物资以及共产党中国在1952年上半年对于西方贸易表面表示冷淡。1951年下半年及1952年上半年,中国人试图改变其贸易方向,从对自由世界的贸易转而为对苏联的贸易。他们改组其对外贸易机构并加以集中,同时还举行了“五反”运动,这次运动有一部分是反对“外国人”和与自由世界的贸易的。1952年中国向后转,在秋季他们又复积极谋与西方贸易。这一运动在1953年的统计里便开始反映出来了。

1952年所有对华输出的自由国家中,香港以输出9100万美元(1951年2亿8100万美元)列居首位。香港输出的主要项目——多半是其他国家的转口货——如药品、肥料、染料、毛条、纸和纺织机器,巴基斯坦居第二位,输出价值8390万美元原棉。锡兰以价值2600万美元的橡胶交换中国大米(橡胶是战略物资,但劝说锡兰勿运的努力失败了)。联合王国运出价值1280万美元的杂项物资,以钠化合物(如苛性钠)、肥料、毯子、毛条、纺织机器等为主。其他各国的先后次序为:埃及(棉花)、芬兰(纸张、纸浆)、印度(黄麻制品)、瑞士(染料、纺织机器、药品)。

与输往共产党中国2亿5700万美元货物同时,自由世界从中国输入货物约值3亿4500万美元,主要的项目有:大豆、干制蛋、水果、花生、植物油、铁砂、谷类和猪鬃。香港输入1亿4500万美元;马来亚4000万美元;印度3200万美元;而美国居第四位,输入2770万美元。其余各国的先后次序为:西德、日本、瑞士、联合王国。日本进口达1500万美元,虽然该国经慎重审查后的输华货物仅略逾50万美元。

中国共产党并不完全依赖自由世界的货物。他们在1952年中从欧洲的苏联盟国获得的货物数倍于从自由世界所获得者。由共产党国家输华的货物,包括武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多半是经由西伯利亚铁路运往的。中国共产党宣称,和苏联集团各国的贸易在1950年只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5%,1952年上升至72%。

自由世界许多国家和共产党中国的贸易在1953年头几月续有增加。例如香港、锡兰、西德、联合王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该年的货运率便高于各该国去年特别低的货运率。如果自由世界的输出依照1953年最初三、四个月的比率——是否如此尚难断定——继续下去,则1953年的输出总值将达3亿7500万美元左右。这一数字将高于1952年,但不及1951年。

1953年的增加,并非由于对战略物资贸易的管制有所松弛。该年上半年战略物资的禁运是加紧而不是放宽的。1953年的增加系在非战略物资上。其主要原因似乎是中国共产党态度的转变。他们放弃了不愿和西方往来的态度,而更多地、更大量地订购各自由政府一向愿意输出的货物。

美国与其主要盟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分歧,成为新政府1月间就任以来所遭遇的多方面的远东问题之一。

美国自1949年开始的对华全面封锁禁运直到尼克松访华前才基本结束。而朝鲜战争期间是美国对华禁运最为严格且被证明是基本无效和全面失败的时期。

其实,美国的上述评估报告忽视了一个对西方世界最致命却对中国成长最为重要的问题,即正是西方对华在朝鲜战争前后的全面禁运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才使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初最为艰难的所有制改造的任务。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6日美国总统下令美国远东地区的部队支援韩国军队作战。6月27日杜鲁门宣布他已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9月15日,美军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9月28日,美军占领汉城。同一天,中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改运动。新中国政府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并在改造旧制度中发展农业生产力。到1952年9月,全国90%以上农业人口获得约7亿亩土地,使农民免除了3000万吨粮食的地租,使新中国在最困难的时期获得中国主体人口即农民的政治支持。1951年5月,毛泽东就此对周世钊说,

我们志愿军武器远不如美帝,但常常把美帝打得狼狈逃窜。这是为什么呢?没有别的理由,这是因为我们的志愿军都是翻身的农民和工人,他们认识这个战争是为保家卫国而战。可以说,我们这回抗美援朝的战争是打品质仗,是什么武器也不易抵挡的。

一个美国的记者说,美国的军队再花2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我看再打200年,他们也没有希望打到鸭绿江。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加紧经济封锁的同时也加快军事遏制中国的步伐。1950年10月17日,美国同泰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1951年8月30日,美国与菲律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9月1日,美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澳新美安全条约》;9月4日至8日,美国与包括日本在内49个国家单方面签署了《对日和约》(即《旧金山和约》);与此同时,美日也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1953年8月8日,美国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链条从单边扩大到广泛的多边集体条约,从中国东部延伸到中国西部。1954年9月8日,美国联合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4年12月2日,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其目的是在东南亚“建立一个有效的反共阵线以把中共的侵犯阻挡于中国边界的那一边”。

但美国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1954年9月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成立,1955年4月就接纳中国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总理高举团结反帝的旗帜,坚持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不仅赢得了东南亚国家的好评而且在东南亚集体条约国家中消释宿怨,使美国在东南亚建立的意在封锁中国的链条反倒成了反帝前线。会议4月28日结束,29日美国白宫立即召开内阁会议讨论万隆会议的影响,国务卿杜勒斯正话反说,认为:

亚洲的友好国家在万隆会议上的表现令人惊奇,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的策略是令人欣喜的——尽管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人获得周那样的个人声望。结果这些国家有了一种新的自立和自信的意识,这在以后对我们将很有帮助。

杜勒斯承认周恩来在会上获得了“个人声望”,这实际承认了中国通过会议获得了国际声望。这也同时说明1954年9月由美国拼凑的所谓“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仅在半年后就变成一堆废纸。白宫内阁会议几天后(5月5日),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马利克就万隆会议向国务卿杜勒斯做工作汇报时便挑开天窗说了亮话,他认为:

会上真正的斗争不是体现在演讲中,而是存在于各委员会的工作之中,很明显,大家不愿普遍攻击国际共产主义,也不愿揭露其性质。

美国新闻界宣称西方从会议所获甚多也是错误的。结果或许没有那么糟糕,但无论如何共产党中国的崛起对西方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失败。

(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的善意,实际上,会议似乎就是为此目的而召开的。现在有三点是清晰的:1.对美国来说,目前不与共产党中国坐下来谈判是困难的;2.对美国来说,要对已经产生的对共产党中国的善意加以遏制是困难的;3.对美国来说,把共产党中国排除在联合国之外是困难的。

至此,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搭起的自东到西这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的遏制新中国的体系,因美国无力“维修”而链断环飞。

三、东边日出西边雨:封锁不住的中国外交

然而,对于美国政府这些建议,英国、印度及其西欧国家最先不买账。1949年10月6日,英国领事格拉汉奉命以“备忘录”的形式告知周恩来,说“英国政府仔细研究了中英关系的漫长历史,提议通过领事代表立即建立‘非正式的关系’”。10月17日,杜鲁门与艾奇逊谈话时说:“英国人在这件事情上对我们做得不太地道。”11月1日,英国大使致电美国国务院进一步解释道:

只有承认中国共产党政府。因此,出于政治的、现实的原因,英国政府倾向于给予法律上的承认。

贝文先生认为,考虑到中共政府所控制的中国领土的数量和这一控制的稳定性,同时又考虑到国民党人只控制了中国领土的一小部分以及它控制的脆弱性,在目前形势下,承认中共政府是中国事实上的政府,并不能被视为有违国际法的原则和实践。可以断言,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的抵抗现在显然已无望,它在大陆上对任何中国领土的控制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在这种情况下,贝文先生认为,给予中共政府事实上的承认在法律上是正当的。

英国的对华承认态度对一些欧洲国家及英联邦等国家产生影响。1949年底和1950年先后有缅甸、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亚洲国家和挪威、丹麦、芬兰、瑞典、瑞士、列支敦士登等欧洲国家率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美国在中东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及东南亚的印支半岛全面挤压英法势力的同时又与苏联开始全球争霸。这反过来又刺激了包括英法在内的世界反美反霸的浪潮。六七十年代,原英法殖民地纷纷独立,建立独立主权国家。此间新独立的国家,尤其是非洲地区新独立的国家大多并没有追随不可一世的美国,而纷纷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此间,中国与非洲的外交关系增幅最大,以至在联合国内对美国的反华活动形成巨大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大丰收的背后,除了有中国支持第三世界的努力及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推动之外,还有英法国家反美的“影子”。与五六十年代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英联邦国家比较早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背景一样,六七十年代非洲较早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也多是与英国政治联系密切的国家。(见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

1.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最早给予新中国以外交承认,这是共同事业的需要。

2.中国支持反殖、反霸、争取民族独立的政策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信任。比如1956年埃及与中国建交正值其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前夕,就是需要中国的支持。此外,还有一些反殖反帝的政权组织在取得国家独立后也与中国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

比较分析,20世纪50年代较早承认新中国的都曾是欧洲,尤其是英法势力范围的亚洲和非洲国家,60年代美国对亚洲军事控制加深,此间承认新中国外交地位的国家则在英法势力范围的非洲地区大幅增加;相反,同是第三世界的却处于美国控制范围的拉丁美洲地区则在中美关系紧张的50、60年代,承认新中国的只有与美国针锋相对的古巴一国。值得注意的是,拉美国家对中国的外交承认少数是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前几个月,大部分中小国家则随在尼克松访华之后。这说明拉丁美洲对华外交开放后面有着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子,这正如亚洲、非洲对华外交的开放后面也有英法扶中反美的影子一样。而造成欧洲这种世界范围的与美国进行暗中较量的背景则是英法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美国利用吃亏的经验:其间美国利用欧洲的困境扶持苏联,支持世界范围的民族自决权并最终击败英国和法国的海外殖民体系。

由上可见,在中国突破美国对华外交封锁的斗争中,除了主战场中朝、中越人民的英勇作战及苏联和第三世界的支持外,英法等国家构成的第二世界反对第一世界霸权主义的矛盾也是造成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对华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1954年7月7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有过明白的分析。他说:

现在英国一大帮、法国、东南亚各国、加拿大、墨西哥,还有一些南美的国家,都是不喜欢美国的。在目前世界上这样四分五裂的形势下,一块铁板那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它们反苏,反共,反对中国,反对人民民主国家,反对我们这个阵线,那是真的;但是,它们那个资本主义世界是很不统一的,四分五裂的。美国现在主要的最大的目的,还是整这个中间地带,就是从日本到英国这些地方,整得这些国家哇哇叫。……美国现在往往就是利用反对共产主义这个旗帜来把它那些朋友的地方占领起来。你看我们这个东方,它把日本占去了,把南朝鲜占去了,把台湾占去了,把菲律宾占去了,泰国变成它的了,巴基斯坦变成它的了,还有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所以把英国整得下不得地。日本是什么国家呢?过去英日同盟,日本是英国的同盟国。中国这个国家,过去是英国为主的一些国家的半殖民地,后来被美国抢去了。我们的胜利不是得之于英国而得之于美国。今天中国胜利了,英国一则以惧,就是怕共产;一则以喜,就是我们把美国赶跑了,英国可以钻进来做生意,趁着我们和美国还闹别扭的时候,钻进来做生意。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可以做生意的地方。

由此我们不能不说斯大林在1952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作出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以及它们想把自己的竞争者淹死的愿望,在实践上是比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更为剧烈”的结论是正确的;由此我们不得不说: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全面提出的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是正确的。此外,就连龟缩台湾的蒋介石也看得明白。1954年7月8日,他请美驻台“大使”转告艾森豪威尔:不能指望英国和法国支持美国主导的远东任何区域防御体系,“当然,他们可以被包括其中,但是,要求它们对此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努力,就像是与虎谋皮”。

我们知道,政治干涉的有效范围基于军事干涉的有效范围。也就是说,在军事力量不及之处,政治力量就会苍白无力。鉴于中国亚洲大陆主体板块地缘政治条件所具有的天然强大的近海反制力量,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国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中国国家意志坚定,美国在太平洋的有效控制边界达不到北太平洋西岸即东经125度的范围。老一代美国人明白这一点,1903年4月28日,海约翰国务卿致函西奥多·罗斯福:“俄国像我们一样清楚地了解,我们将不在满洲作战,理由很简单,即我们不能。”西奥多·罗斯福的后继者塔夫脱不信这个理,大举介入东北与日本俄国抢占市场,结果败得没有明堂;194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明白这个理,以雅尔塔秘密条约作交换条件将出兵东北亚的活交给斯大林,结果赢得了太平洋战争。而接任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杜鲁门总统与塔夫脱一样,也不认这个理,结果被中国打得没有颜面且一无所得。对此,大多数美国人看得不十分明白,而基辛格却说得十分明白:

韩战因而暴露出遏制理论的力量与限制。以传统的方略而言,韩国是个试金石,可以判断彼时正在形成的两大对立之势力范围的分界线何在。但是美国人却有全然不同的认知,它把韩战视为正邪之战,是代表自由世界而战。

基辛格这个判断对中国的未来崛起是非常重要的。与许多美国人一样,许多中国人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扬眉吐气,却少有人从中看出它还测出了美国的可达到的有效实力边界,以及由此折射出在西太平洋存在着大片中国力量在未来可以继续推进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造成这个大片空间的原因是中国所拥有的洲际主体大陆板块及其漫长的大陆海岸线——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海上天然“航母”——的条件,而非中国拥有更强大的远程制海权。由此,我们得到的另面启示是:在目下中国制海能力不变的条件下,离大陆越远,中国扩展和保护其海上利益的能力就越弱。

不仅如此,中国地处亚洲中心位置,拥有的亚洲大陆主体板块和漫长的陆地边界线,同14国接壤;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与8国海上相邻。这样的地理条件有比较强的抵御经济封锁的能力。经济封锁只对弹丸之国有效。拿破仑对英国封锁欧洲的“柏林敕令”对俄国不起作用,十月革命成功后西方对苏维埃的封锁也是无可奈何。而对中国这样的地处亚洲大陆中心的大国而言,经济封锁更是天方夜谭。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华禁运的“巴特尔法”及90年代初的对华经济封锁对中国根本没有达到目标,最终都成了一堆废纸。而中国西接资源(石油天然气)东接财源的地缘政治特点,中国油气管道已于新世纪由西直通中国东部沿海,那么未来西方对华不管是石油封锁还是金融封锁更是连他们自己也不会相信的空话,相反他们的封锁还会更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利用资源制约中国的能力相当有限。

经历过50年代美国全面封锁中国那段历史的邓小平同志对此看得明白,1989年7月2日,他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斯考克罗夫特之前,对李鹏总理和钱其琛外长说:“制裁措施我们不在意,吓不倒我们。不要说7国,70国也没有用。”1989年后美国对华制裁及其失败,只不过是50年代失败的继续。

历史表明,在东亚特定的地缘政治条件中,东经120度至125度是美国力所不及的极限,东经130度至180度之间则是北太平洋东西两岸国家制海权将要长期磨合的海域;而太平洋西东分界线即180度经线以东则是美国可以也可能动用全部国家资源维护的安全底线。

正如昨天日本对太平洋的制海权是从俄国、英国、西班牙及德国手中经过血战获得的结果一样,今天美国对太平洋的制海权是与日本人血战后的结果。但这只在中国将几乎是日本的全部陆军主力牵制在中国大陆、苏联于1945年出兵东北、美国动用了几乎是全部国家力量的条件下才在海上打赢的战争。另一方面,美国在失去中国苏联支持的条件下,在打败日本后却输掉了朝鲜和越南战争。如果联系考虑20世纪初美国塔夫脱政府插手中国东北为日俄联合逐出东北亚的历史教训,这一赢一败也就大体可以划出美国在北太平洋海区的国力可达到的有效发挥和控制的范围。这个范围大体基于一百多年中发生于太平洋西东两面的美国两次败北东北亚,日本两次败北于夏威夷的经验事实。

我们知道,1898年美国在日本政府抗议中兼并为日本人视为东部安全重要战略屏障的夏威夷。最终日本向美国作出妥协。1899年,美国实现对萨摩亚群岛的瓜分,从而拉起了西经180度从阿留申群岛经夏威夷到萨摩亚群岛的东太平洋的防御链条。而1941年12月日本再次向珍珠港发起攻击,随后迅速将其制海权推进到东西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1942年6月中途岛日本战败,此后日本一路败北,至1945年太平洋制海权又全部转入美国之手,也就是说美国的海上控制范围又反伸展至东经125度的琉球群岛一线。

然而控制范围并不一定就是有效控制范围。20世纪初美国总统塔夫脱“金元外交”在日俄联合抵制下碰壁于东北亚、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中美国在中苏的联合抵制下再次触礁于东北亚,以及60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失败、70年代末苏联通过越南金兰湾基地扩张其在南中国海的制海权的历史经验表明,在有两个大国或一个半以上的大国共同防御的条件下,美国的对北太平洋的有效控制范围达不到包含台湾岛在内的东经125度。这意味着,只要中国版图不被分裂,中国还能够与亚太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美国对台的所谓“共同防御”,在中国统一台海两岸的原则面前,只不过是用于充饥的画饼而已。其深层原因还是斯大林所说而我们必须再次重复的话:

美国人是一批商人,每个士兵都是投机商,做买卖。德国人20天就占领了法国,美国已经两年了,却对付不了小小的朝鲜。这算什么实力?美国人的主要武器是长袜子、雪茄和出售的其他商品。他们想征服全世界,却对付不了小小的朝鲜。美国人不会打仗。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以后,他们丧失了进行大的战争的能力。他们寄希望于原子弹和空中打击,但靠这些是不能打赢战争的,需要陆军。但他们的陆军既少又弱。同一个小小的朝鲜打仗,在美国国内就已经有人哭泣了。如果他们开始大的战争,那又将如何呢?到那时,恐怕都会哭泣的。

诚哉斯言!

进入21世纪的美国人仍想征服全世界,现在却对付不了小小的伊拉克,这算什么实力。五十年前美国对付不了的朝鲜。现在已当着美国的面放了原子弹,美国却立即表示说无意打击朝鲜。同一个小小的伊拉克打仗,在美国国内就已经有人哭泣了,难道他们还能为几个“台独”分子而“不惜一切”吗?只要中国国家统一的决心坚定,只要再读读1953年6月22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朝鲜停战致李承晚的信,就会知道美国人是不会为台湾流血的。毛泽东早就认为“这一点是常识,美国人应当懂得”,他说:

美国侵占台澎与台湾海峡,这是中美两方有关的问题,应当由两国举行谈判解决,目前正在华沙举行。美国人总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早走于美国有利,因为它可以取得主动。迟走不利,因为它老是被动。一个东太平洋国家,为什么跑到西太平洋来了呢西太平洋是西太平洋人的西太平洋,正如东太平洋是东太平洋人的东太平洋一样。这一点是常识,美国人应当懂得。

【注释略】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THE END
1.新中国是怎样打败美国经济封锁的?经济封锁是美国对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便提出要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1950年3月,美国商务部宣布,运往美洲以外国家的所谓“战略物资”,必须领取“特种许可证”才能放行,用以针对中国、朝鲜以及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1950年12月,为了挽救朝鲜战场上的败局,美国宣布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管辖区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9-05-27/56799.html
2.新中国是怎样打败美国经济封锁的美国宣布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管辖区内的所有公私财产,给了新中国处理美国在华资本的正当理由。要知道,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并没有给新中国留下什么经济遗产,在美国的资产也是寥寥无几,对于经济实力强大的美国来说,更是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相反,美国在新中国的资产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在中国的地位极为重要。美国发动的https://www.meipian.cn/24xmia4a
3.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敌视有哪些建国初期,美国从各方面孤立封锁新中国。 军事上,发动朝鲜战争,以及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还有插手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支那战争; 政治上,美国要求北大西洋集团及其他一些国家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性,并且并操纵联合国阻挠新中国派合法代表取代被国民党非法占据的席位; 经济上,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阻挠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139619681025773268.html
4.新中国如何打破美国主导的西方封锁朱继东按:【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看透美国本质:美国只要有机会,总是要整我们的】面对美国主导的西方封锁,新中国毫不畏惧,毛泽东主席指出:“美国只要有机会,总是要整我们的。要战胜美国这样强大的对手对新中国的威胁,我们需要和平环境,需要朋友。”中美夫妻论者可以休矣! https://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2&id=109250
5.1949—1960年美国国会涉华立法活动探源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美国国会文献数据库(https://congressional.proquest.com)所收录第81—86届美国国会涉华议案文本整理。 按照议案的主题,可将美国国会涉华立法议案划分为8个主题(详见表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对华采取孤立、封锁和不承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更加敌视新中国。与之相对应,美国国会炮制的反华议http://hprc.cssn.cn/gsyj/wjs/dwgx/202011/t20201116_5217272.html
6.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是()。党史学习教育应知应会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是 。;拒绝承认并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运;建立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圈;派舰队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https://so.kaoshibao.com/detail/98901876.html
7.就是靠这封密信,钱学森才能逃出美国的软禁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了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的敌视政策。 1953年7月,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较量终于结束,美国不愿同中国直接接触商议朝鲜战场战俘的释放问题,它害怕造成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事实。但是,美国政府不能坐视一批战俘关押在中国不管,所以开始动脑筋如何与新中国接触并谈判。 https://www.guancha.cn/history/2017_10_27_432544_s.shtml
8.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政策不包括()A.政治上不承认B.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政策不包括( ) A.政治上不承认 B.经济上封锁禁运 C.军事上包围威胁 D.建立外交关系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0a1f922df2ecb804ab18617396b7898f.html
9.新中国成立时,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新中国成立时,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7dd07bd242b44a6ab58189ce90e0abfa.html?fm=bd090155ce9b51f817601a6a0545fd6e67
10.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是()。答案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是()。 A.拒绝承认并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 B.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运 C.建立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圈 D.派舰队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优质答案https://gd.huatu.com/tiku/2210922.html
11.应对封锁禁运:新中国历史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最(一)封锁禁运的升级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迅速升级。这场封锁是从交通运输、管制出口货物、冻结中国在美资金和不开美元信用状(指信用证,余同)等各个角度全面展开的。 1950年7月~1953年,对华封锁不断升级,大体分为以下3个阶段。 https://chuangshi.qq.com/read/23668605/14
12.“一边倒”的背后,中国究竟经历了什么?他认为,在巩固中国革命胜利成果和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方面,只有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才能有效地抵制和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打破它们对新中国的封锁,争取一个有利于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及获得新中国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国际援助。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91935
13.新中国军队在美国舆论中的形象演变历程(上)世纪回眸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的外部封锁包围,中国军队与外军的交流沟通缺少机会和管道。这以及其他多种原因导致外界对中国军队的形象不甚清晰甚至误解。随着国际局势和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舆论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国际形象也随之流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具象。新中国军队真正走向世界,为美国人http://www.zgdsw.com/article/333.html
14.美国人欲用捧杀与棒杀封锁中国航天结果适得其反航天一边是“应联手制定规则”的巨头,一边是“瘫痪美军空间能力”的巨大威胁,两个看似对立的形象在美国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封锁和偏见下,形成了奇特的统一。 早年——与新中国成长同步的封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后成立的“多国出口管制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美国主导,西欧国家参与,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27/doc-ifxwevmc5630218.shtml
15.毛泽东对中美的两个评价,今天读来仍感震撼!毛泽东看在眼里的美国对中国的“不像样子”,包括美国政府在其支持的蒋介石政权被中国人民推翻并逃到台湾岛之后,对新中国采取的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霸权主义政策。 政治孤立:最突出的是使其扶植和掌控的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的联合国席位,将占世界人口1/4的新中国排斥在外达22年之久。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7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