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语言教育现状汇总十篇

从研究内容上看,以上研究主要表现为测评教师信念的结构层面、探讨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将教学信念与英语学科相结合。从研究方法上看,上述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及个案研究。从当前研究的结果看,研究人员对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四、可创新之处

有关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研究的创新之处还可以有很多,比如跳出传统的研究教师教学信念和课堂实践的关系,转而研究教师教学信念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另外,创新之处还在于可以具体到教师的语法教学信念、词汇教学信念、师生关系信念等细分下去。如高强、秦俊红(2010)对大学英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rog,S.Self-perceptionandpracticeinteachinggrammar.ELTJournal,2001,55(1).

一、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西方的教育公正的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把公正作为他的“学园”的招生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以“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术语沿用至今,实际上就是给所有应试者以均等的应试机会,使之出现自然差距,然后择优录取。尽管有许多异议,但它迄今仍是各国普遍采用的选拔学生的原则。因为在教育资源稀缺,学生不能被完全录取的情况下,这是唯一行之有效并具有相当公正性的方法。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人人都应学到关于人的一切事项。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他反对中世纪教会认为智力迟钝的儿童根本不能求得知识的说法。在他看来,人们的智力虽有高低不同,但都能接受教育,同时认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人”。因而提出普及教育的要求。他对当时的学校仅仅为富人设立“穷人被忽视,而且往往被埋没卓越的才能”表示愤慨。他要求劳动人民子弟也能进入学校,他希望教育普及到每一个人,一直到手工业者、庄稼汉、脚夫和妇女。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提出“平等”的原则,认为学生的差别不是出现在机会均等的应试之后,而是在应试之前就已存在了,如在家庭的遗传因素、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学前教育等方面,每个儿童都是不相同的,而这恰恰是他们在应试时表现出差别的根源。机会均等原则却默认这种不均等,这就导致最终没有缩小差别,反而扩大了差别,因而是虚假的公正,真实的不平等。由此在教育哲学中引入了“补偿原则”。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认识和讨论公正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人类公正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在原始社会,存在着自然平等关系。到了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则开始了社会的不平等化过程。在封建社会,“建立了空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的等级制度,从而在几个世纪内消除了一切平等观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到日程上来”,主张“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当然,这种普遍公正主张实质上具有“特殊资产阶级性质”。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平等要求而出现的,它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差别。

在西方伦理学界,作为道德中心概念的公正,日益从对个体道德评价向对社会制度的评价转移。罗尔斯明确提出社会制度是公正的主题,他的《公正论》就是研究社会制度怎样才能达成公正的。他指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1]“公正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基本结构;更确切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所产生利益如何分配的方式”。[2]他所谓的“社会主要制度”,即指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及社会运行机制;他所谓社会制度的公正,就是要按照他所设计的公正二原则,调节人们出生伊始必然面临的社会不平等,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保障公正状态下的社会稳定。引申到教育分配伦理是,“家庭经济状况越贫困,儿童资质越差,就越要得到额外的教育机会,以补偿上几代人被剥夺教育机会而导致的智商后果;相反,家庭经济状况越富裕,儿童资质越好,就越要放弃一些教育机会”。[3]这一理论用作选拔原则,就成了比“补偿原则”更为激进彻底的“反向歧视”。

儿童在教育面前之所以机会不能均等,有三方面差别:家庭遗传因素、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学前教育,但这些因素的消除不能以制造新的不公正为代价。针对此缺陷,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在《伦理学与教育》一书中,对教育平等提出了相当中肯的哲学观点,得出了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结论: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在教育领域内,就是这样的规则:儿童应该根据其年龄、资质和能力等的不同而接受不同的教育。

二、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主张: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区分类别,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正是基于他提出的伦理原理的自然引申:你自己想受教育,也帮助别人受教育。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真做到“有教无类”。这是师德中最首要的一条。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教师的使命之一是热爱学生,一视同仁。这是我国学者关于教育公平的最早论述。

檀传宝在《教育伦理学专题》指出,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正和正义。它表现在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同行、教师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之中。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而教育公正包含更多的教育制度内涵。

钱焕琦、刘云林在《中国教育伦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公正,从广义上说,是指每个人、每个阶层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狭义上说,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人正直和处理各种关系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特别是要合情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和全体教育合作者。”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和班主任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正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因此,班主任面对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要降低“重心”,扩大“底面”,调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等多种积极因素,既教学生求知,又教学生做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全面发展。既要爱护“优生”,使他们的潜在的智力得到发展,为社会和国家输送栋梁之材;又要关心“差生”,“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差生”也是祖国的花朵。不嫌弃他们,热忱地关心他们,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在班集体中找到位置,能从一件件小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感受到自身的力量,鼓荡起蕴藏于心底的信心和勇气,让“差生”抬起头来走路,丢掉“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

引言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时代里,不断有新的文明产生,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飞机、电脑的产生,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小,地球村中各个地方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日趋频繁,作为传播文明和交流互动的媒介,语言自然也会随之不断更新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不仅促进了各国商品之间的交换,而且促进了各国语言的流动。因此,一个国家在接受外国文明的同时,也在接触外国文化,于是对于外来事物,相对应地就会产生新的词语,这个词语,有可能就是直接从其他语言里借用的新词语,也就是外来语。外来语成为一个国家丰富、深化、扩展国家语言的一种趋势。韩国语,作为一种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其他语言中本国语言中没有的词汇,加以扩充。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中国学生在韩国语学习中外来语学习的难点,并针对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并找出更有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一、韩国外来语的概况

韩国语词汇按照语源分类一般可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外来语()及混合词()四大类。其中固有词约占30%左右,汉字词约占60%左右,外来语约占7%左右,混合词约占3%左右。固有词和汉字词共占总词汇量的90%左右,1999年发行的《标准国语大字典中》收录的外来语已经达到40542个,占所有词汇的9.2%①。

随着朝鲜半岛战争的结束,韩国在恢复重建时得到了美国及欧洲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恢复,同时大量的外来语也涌入韩国,其中主要是英语,还包括法语、俄语、荷兰语等。外来语的标记方法有多种,由于韩国语表音文字的特征,韩国语的外来语标记方法主要是音译。

二、韩语外来语的学习现状

在韩语教材方面,初级教材中会话的外来语基本在130个左右,中级韩国语中约60个,高级韩国语教材中约80个,可以发现,初级教材中的词汇最多,比例最高,而高级韩国语词汇中,比例是非常低的。调查显示,韩国语教材中收录的外来语的词汇相比较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数量来说,远远不足,还需要适当补充。在发音方面,中国学生在学习韩语外来语的时候,不仅会受到母语发音的影响,还会受到之前所学的英语发音的影响,主要会出现首音错误、元音错误、收音错误和音节错误四种情况。

在外来语难易度的调查结果中,表示难的同学占87%,表示容易的只有9%,因此可见,外来语在韩语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直接影响学生对韩国语整体的掌握情况。在困难原因的调查中,55%的学生认为“因为和英语发音不同”,这成为错误标记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在“韩国语外来语标记原则认知与否”的调查中,回答“不清楚”的人占57%,“知道一些”的占43%,“非常清楚”的一名都没有,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盲目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不科学的;而且多数人表示,熟知规则对于外来语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②。

三、外来语教育方案

1.改进教材

现有韩国语教材中外来语出现频度相对较少,与外来语的重要程度不相匹配。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升级,加大外来语在教材中的比重,扩充外来语的词汇量,将生活中出现较多的外来语加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在教材中接触外来语,深化学生对外来语的认知。对外来语的解释,不仅是对词义的解释,应该进一步对单词的构成和演化进行说明,词义与语源有所变化的,应该比较语源的词义范围进行扩充说明。

2.讲授规则

韩国语和汉语对于外来语的标记法有很大不同,中国学习者在不了解韩国语外来语标记法的情况下,很难根据韩语发音推测其意义。一部分外来语的意思并不完全与语源的意思一致,存在语义迁移,还有一部分外来语在传入过程中,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同时,有表示同一语义的固有词和外来词同时存在的情况,作为非母语的外国人,对此很难把握③。让学生掌握外来语的标记规则,这样在外来语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出一定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1)了解韩国语外来语标记法的几项基本原则。

(2)了解国际音标与韩国语辅音、元音的对应关系④。

3.扩大阅读

可以通过新闻、杂志、综艺节目等形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外来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包含外来语的语境,理解外来语的正确意思和使用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外来语。

结语

注释:

①李恩英.以中国学生为中心的外国人外来语教育.韩国语学,2005.

②彭磊.韩语专业大学生外来语标记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硕士论文,2007.

③刘文涛.韩国语外来语教育方案的探讨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④刘文涛.韩国语外来语教育方案的探讨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1]李恩英.以中国学生为中心的外国人外来语教育,韩国语学,2005.

(一)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成本分担研究

周翼翔在《研究生教育实施成本补偿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研究》中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美日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的经验,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的政策建议。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从实施成本分担的益处出发,在明确成本分担的责任主体后,探讨了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的机制模式。在我国当前国情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实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是确保质量、保障规模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机制的研究

徐珊■、汪玲在《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机制的若干思考》中建议国家要适时成立研究生教育拨款委员会,促使教育经费分配更加透明高效;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经费保障;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等。

万明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中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历程和现实基础,在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多主体的研究生教育筹资机制和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制的具体措施,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彭莉君在《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中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进行了研究,为更好地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解决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柯佑祥■彭安臣在《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与经费筹措政策研究》中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现行的投资体制仍没有脱离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樊篱,存在管理单一■教育不公■投资主体间权责含混等问题。文中指出要认清形势,立足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及经费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归纳起来就是:研究生教育资源短缺;研究生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效率不高;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管理上的问题。对于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问题,学者们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关于经费筹措的国际比较研究

温静在《美国联邦政府研究生资助政策研究》中从资助规模■资助形式■资助渠道■资助集成化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美国研究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与基本经验,从国家资助政策层面丰富了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的途径与方法。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借鉴西方经验来研究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学者不多,当前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的国际比较研究较少,所涉及的范围不广,需要有更多的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1.关于政府拨款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政府拨款比例及政府拨款政策的研究。王冲在《经济增长要素中的高等教育投资》中提出要完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胡卓如在《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集中研究》中提出应转变拨款模式,要积极探索以直接拨款为主、间接拨款和效益拨款为辅的混合型拨款机制,特别是科研拨款应采用竞争拨款为主的模式。

2.关于银行贷款的研究。王冲、李定清在研究中表明高校向银行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王冲在《经济增长要素中的高等教育投资》一文中指出政府对银行和高校的软约束以及银行对高校的软约束会导致银行与高校各自在追求产出最大化的过程中出现“无限贷款”。李定清在《高等学校负债筹资财务风险探析》中指出我国国家政策不完善、银行的利率也不稳定等因素导致高校在向银行贷款时往往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果高校无法按期偿还贷款,那么银行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3.关于社会捐赠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分析高校获得社会捐赠的影响因素和建立有效的高校社会捐赠策略机制。罗公利在《社会捐赠与高教成本分担》中指出政府的重视程度、完善的捐赠制度以及捐赠者对制度的认可程度对捐赠者是否愿意捐赠有着巨大的影响。夏子坚在《中国现行社会捐赠机制的制度困境》中指出:捐赠程序的烦琐和对捐赠物是否被有效利用的怀疑导致捐赠者在捐赠活动前踌躇不前。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许多学者对我国高校办学经费进行了研究,为我国高等院校经费筹措问题提供了不少理论及政策支持。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研究离不开高校经费筹措的理论和指导,其筹措渠道、筹措方式、决策流程等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60年,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Shultz)。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个人能够从教育中受得益处,社会也能够从教育中获益,二者都必须对高等教育的成本承担一定的责任。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Freedman)建议高校进行学费制度改革,由高校、学生个人及家庭来承担相应的教育费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显示认为教材是用以开发无限宝藏的锁匙。"教材及时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范例罢了。因此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他主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即善于教材的"二次开发"。陶行知先生同样主张不纯粹依赖教材的模式,他建议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陶行知先生说:"教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也就是改变传统的"授---受"模式,转变成"引到-思考---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意识。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教材"二次开发"的目标。

在国外的文献中,以教材二次开发为主题的资料也少见。但是纵观整个课程教学发展史,许多教学理论都对教材二次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理论就像一面多棱镜,展示了时代对教材的多维认识,为教材的二次开发奠定了基础。

其次,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是一套有效的个别化教学实践,采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形势进行,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掌握教学进度,这种教学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教学理论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分类学》中的分类详细地规定各种具体教学目标,并把教材分成较少的单元,制定出各单元所应掌握的学习计划。这一系列的工作正是教材二次开发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2002年版

[2]段冰"论英语教学中教材使用的不确定性",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外语教与学》2005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可以说,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作品都是高中语文课本的重头戏,外国文学仅站在高中语文课本这个舞台的边缘。这种编排方式直接导致很多教师只重视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忽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的忽视直接限制了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与

发展。

2.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不浓

教师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会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忽视。笔者最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所高中选取了100名学生,组织了一次关于高中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兴趣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很感兴趣的占15%,有一定兴趣的占49%,不感兴趣的占15%,没感觉的占13%。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约有60%的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或希望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但却很少有同学能够列举出5部以上自己特别熟悉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飘》《简·爱》等。实际上,这些作品都没有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可见,学生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自学的,这是外国文学基础教学的失误。

二、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堪忧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

应试教育的泛滥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情地剥夺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考点而备受冷落。例如: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宁夏、海南卷)连续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中国小说,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文学的考点,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高中学校在安排选修课时直接删掉了《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可以说,为了高考,很多高中老师随意取舍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总是边缘教学内容

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3个年头,但是仍有很

多教师没有真正改变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身上仍存在的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导致教师不能深入地挖掘外国文学作品在深层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价值。

三、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1.教师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

尊重文化差异是正确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进程和独特的民族个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同时通过文学作品等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将作品还原到它所反映的历史现场和文化现场,不能从中国传统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

2.“对话”“迁移”,注重个性化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话”和“迁移”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话理论即教师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这三重对话的有效展开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解读出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更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给出自己对作品的解读。“迁移”是对话过程中一定要涉及的方法,即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迁移到外国文化的背景下,树立一种比较意识,进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对话”“迁移”两种理论是帮助学生明确全球意识,包容多元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3.教师表率,提高理论素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语文课堂再也不是仅仅满足认识生字、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等基础知识能力层面的要求,而是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

一、何谓“晴盲共游”

1、“晴盲共游”的概念

“晴盲共游”在我们听来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何谓“晴”何谓“晴盲共游”这是一个日本引进的概念,所谓“晴”是相对于“盲”而言,指有正常视力的人,所以很明显“盲”也即视力有障碍的人士;而“晴盲共游”是指视力正常者与视障者一起进行交互娱乐游玩活动。

2、“晴盲共游”与通用设计

“晴盲共游”是通用设计理念下的一个研究分支,通用设计强调设计为所有人共用的设计理念。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残疾人占全球人口的10%左右,很多国家也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65岁以上人口占国家人口总数的14%,因此通用设计的发展和推广充分体现了设计的社会和人文关怀,顺应社会老龄化问题、尊重弱势群体差异问题,是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晴盲共游”主要针对视障者展开,视障者在日常生活、社交、工作和学习方面除遭遇视觉屏障之外,其他方面与常人并无太大差异,视障群体对于生命的追求期待和健常人是一样的,甚至有些重度视障者在听觉、记忆、逻辑思考等方面秀出于常人所能者不乏其例。“晴盲共游”正是基于对这些视障群体的关怀,以产品共用、娱乐共游的实现来消除视障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及交流障碍,对视障者的关怀不仅仅是体现在给他们提供特殊使用的娱乐产品,而是融入“共玩通用”的理念,让他们和正常人能够毫无差别的一起娱乐,感受到平等和自尊,推进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性关怀,通过设计传达人文社会、和谐社会的理念。

二、国外晴盲共游产品的发展与现状

1、日本对共游玩具的发展和贡献

追溯“晴盲共游”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要从日本说起。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首次提出“晴盲共游玩具”的概念。1980年日本汤玛仕公司成立了“障碍HT玩具研究室”,研究宗旨是不要花费额外的成本,直接对一般小朋友的玩具进行改进,让有障碍的小朋友也能玩,这就是“共游玩具,’概念产生的开端。1990年,日本玩具协会成立了“共游玩具推广部”,制定“共游玩具”的标识,玩具包装上标有导盲犬图案(拉布拉多)就是视觉有障碍的小朋友也能一起玩的玩具,并且在1992年由英国、美国、瑞典等1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玩具产业会议(ICTl)上受到认可,并在这些国家开始推动“晴盲共游”概念。

玩具是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协助幼儿智能认知发展的工具,透过各种游戏、借助各种玩具传达给幼儿某种意义,儿童借此表达个体的想象并且融人社会互动情绪。最初在提供共游玩具的选择上一般利用在产品或包装上加贴纸或者加印盲文、标记的方式,这种做法简便、节省成本。而随后随着设计发展的深入,共游玩具在提供听觉、触觉、以及给视弱者提供辨别光影、通过材质质感不同来获得参与的玩具渐渐增多。在日本,现有厂家在开发共游玩具上侧重通过解说的游玩方式来引导视障儿童学习如何操作、玩耍及增进学习效果。有一点必须公认的是,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应该建立在所有儿童都可以玩、都喜欢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局限在特定群体范围内的使用和游玩,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共游,无论对于企业还是玩具本身才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2、日本共游玩具现状

日本玩具协会2011年调查显示,日本玩具的销售2011年增长103.5%,也就是说玩具的开发空间和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玩具协会的共游玩具推进部也于2011年新出版了共游玩具汇总手册,这里共游的包括视力、听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的儿童。共游玩具从形的触觉分辨、声的强弱识别、光的识别、震动提示等方面来进行开发和设计;在电池安装、标识凸起、色彩区别、动态提示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规范。比如对凸点尺寸的规范要求是凸点必须在直径1.5-2.0mm的范围之内,凸起高在0.5-0.8mm范围之内;对电池安装的规范要求边缘2mm间距,高度在0.5-0.8mm范围之内。

这些标准规范一方面是在调研的结果之上为共游儿童提供了一个最便捷识别和进行游戏的产品要求规范,另一方面为践行开发共游玩具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通用生产的标准。

在形的触觉分辨上,采用将具象的形态或是凸点提示的方法,孩子用触摸的方式感知并参与到游戏中,采用声音提示的共游玩具通过发声的引导提示儿童展开游戏。

3、欧美晴盲共游产品的发展与现状

“舒适键盘”的益智类玩具鼓励儿童掌握基本的键盘操作技巧,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展开发展训练,同时它也为特殊需求的儿童配备了学习指南手册,鼓励这些儿童展开必要的日常生存技能的训练。

三、国内晴盲共游产品开发的现状与意义

1、国内“晴盲共游”产品开发现状与意义

从玩具业发展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玩具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75%以上的玩具产品出自中国。从市场来说,我国玩具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全国14岁以下人口约3亿多,构成了庞大的玩具消费群体。据专家预测,我国玩具市场今后将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因此“晴盲共游”产品在中国发扬光大看起来是非常合适的沃土。然而,有关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绝大多数玩具企业缺少技术创新和改造能力,缺少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价值链末端。中国民族品牌玩具产品寥寥无几,每年几百亿元巨大的消费市场,国产玩具的占有率却仅为16%。从上述资料不难看出,不要说“晴盲共游”产品的开发,就算是普通玩具的开发我国也还没有达到一个自主自立的程度。

中国近几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不断跻身于国际前列,设计也是如此,优秀的设计人才辈出,在通用设计理念上的发展和贯彻也是逐步和国际接轨。“晴盲共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止于弥补国内市场视障群体娱乐产品的空白,更倡导富有人性关怀的设计理念,提升我国产品创意的设计追求,导正设计伦理观念,营造“高科技·高情感”的和谐社会。

2、“晴盲共游”交互娱乐产品开发的尝试与评价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陈晓蕙教授将“晴盲共游”的概念第一次引入中国,由她牵头的“晴盲共游”产品开发课题小组和浙江省盲人学校携手合作,展开一系列“晴盲共游”产品的开发和试验,例如:

(1)王琦、李本献在“晴盲共游”飞镖的设计上,期望通过听觉通道在游戏者之间设立一个公平的起点,首先展开晴盲群体声音方位识别能力实验,通过实验测试获知晴盲这两个不同群体在相同距离内对于同平面发声源上、下、左、右、中的辨别能力以及两者区别,继而展开实验。最终获得实验模型的初步评价结果:

(1)盲群体相比于晴群体的听觉灵敏度较高,声音方位辨别能力较强;

(2)在晴群体视力正常发挥情况下,测试的结果为投中率70%,若晴群体蒙上眼睛则投中率降为20%;盲群体的投中率为50%;

(3)盲群体投镖基本采取平扔或上甩的方式,所以握镖方式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引便于抛物线投掷方式;

(2)由陈龙、姚正茂、方超展开的“晴盲共游”纸牌设计,期望通过实验堆晴盲群体触知觉识别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对晴盲群体在用触觉感知牌面信息时,多大尺度的纸牌尺寸最合适展开测试;继而对各类信息显示方式的识别难易程度展开测试;最后针对晴盲群体对于具象、抽象图案的感知能力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实验模型的初步评价结果:

真实的体验。盲群体并不知道所触摸的图形代表的具象物体代表什么含义,触摸和尝过水果的经验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甚微,需要老师或者旁人的教导之后才知道。

图形尺寸要相对大。便于触摸感知。

生活中可以被感知的具象物如水果,桌子,汽车等;抽象图案可以是几何形体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星形等;

(3)还有比如王家琪、朱雪飞等设计的盲人象棋,通过与会下盲人象棋的学生交谈,得到一些问题,比如:记忆在整个下棋过程中重要性、触摸的重要性、对汉字、形态的三维的认知能力等。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改良设计,比如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棋子,对于晴者来说可以通过材质视觉区别区分棋子,盲者可以通过触摸材质的区别加以区分;通过将棋盘划分区域让盲者识别边界等。虽然这样的设计模型在经过实验测试后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也为完菩和改良盲人象棋迈进了一大步。

【关键词】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分析法;研究现状;问题分析

一、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界定

当前,国内关于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尚未有统一规范的表述。焦建利等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概念、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技术,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环境、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不断完善的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帮助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促进教师发展,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在概念的界定基础上我们认为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改善,具体包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远程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研究样本的选择

2.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3.研究类目与分析单元

三、国内外技术支持教师

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2)研究主题分析

①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②媒体技术和工具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③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心理研究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信息技术和工具的支持之外,还需要教师本身在培训项目上有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情感认知上的投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心理研究主要有:教师培训中技术工具对教师的认知和动机影响研究、教师的情感态度研究、教师心理需求研究和教师接受程度的研究等。例如,SteffenSchaal围绕数字概念图工具对职前科学教师的认知和动机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常使用可视化的数字概念图工具能够增加教师的自信程度,使之更容易接受培训的主题内容,同时能够帮助教师掌握足够多领域内的知识结构。[13]FezileOzdamli等对中学教师基于协作学习培训中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期望学到关于如何制作视频、博客应用、展示个人研究、基于网络的教育实践和wiki在课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14]

④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

⑤混合式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⑥教师信息与传播技术(ICT)能力研究

(3)研究方法分析

①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虚拟学习社区和学习共同体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研究和远程教师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例如,程思岳从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努力构建网络时代教师终身学习新体系的角度,论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混合性教学组织、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型学习的实施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型学习的过程性综合评价,从而探索出一条大规模、高质量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22]随着网络化学习的推广和终身学习的深入人心,虚拟学习社区正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理想平台,在这个平台下的教师可以拥有共同的目标,共享信息资源、开展协作与对话。马秀峰等论述了教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专业发展形式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23]此外,闫寒冰将绩效评估引入远程教育,考察了教师教育与远程教育中的绩效评估,并从两者整合的视角探讨了远程教育绩效评估的设计原则、实施原则与管理办法。[24]

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究、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活动设计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研究等。例如,何克抗教授对制定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重要意义作了分析,并对该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过程、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以及标准的贯彻与实施等问题作了具体地阐述。[25]丁卫泽等以南通大学为研究样本,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和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与评价进行调查,最后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及建议。[26]

③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谢海波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的网络工具、资源、服务及环境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包括自主学习、交流协商、专题讨论、协作研究和评价反思等五种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并在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27]在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过程中,多元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式。例如,杜玉霞提出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包括以校本培训为主的长期发展模式、以县为主的区域资源整合培训模式、以网络研修为主的开放发展模式和以自主研修为主的个性发展模式,并探讨了这些模式的特点和应用方法。[28]

④Web2.0工具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⑤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反思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反思研究包括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的反思、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等。例如,汪颖在分析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系统的外部保障系统和内部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宏观层面上增强外部保障系统的理解与研究、中观层面开放学校管理、微观层面以提升教师能力为核心的优化方案是保证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系统生态持续平衡发展的措施。[32]张进良等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提出了信息技术可以从环境建设、观念更新、培训革新、促进反思和深化研究等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33]

⑥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五、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1.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1)技术支持高校教师与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与突破

(3)研究范式的困境与转变

一、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简介

2001年欧洲理事会正式出台了“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英文缩写CEFR,TheCommonEuropeanFrameworkofReference)”,提供了一套详尽的语言教育学、教、评方案,成为整个欧洲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领域中最有导向性、指导意义和影响力的纲领。因此,CEFR被誉为欧洲现代语言教育的“大革命”,谱写了世界语言教育的新篇章。

CEFR将语言运用水平区分为三个等级,根据can-do水平情况将三个等级细分成A1到C2共六个逐渐提升的水平标准。第一等级,精通运用水平,包括C2(精通级)和C1(高级)。第二等级,独立运用水平,包括B2(中高级)和B1(中级)。第三等级,初级运用水平,包括A2(初级)和A1(基础级)。欧洲理事会语言教育强调两个理念,即多语言制度和多元文化。

二、中国内地英语教育体系现状概述

1.学生外语水平能力标准、大纲

中国内地学生外语水平能力标准、大纲主要有三个:(1)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目前没有全国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各阶段统一的学生外语语言能力标准或者纲要。中国内地英语教育急需研制一套统一的学生外语能力标准,以体现教育的延续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

2.中国内地学生外语学习现状综述

英语学习被视为“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等不成功教育的典型代表。大学外语课堂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甚少,应付四六级考试成了高校毕业生的“谈级色变”。高中阶段英语课完全被“题海”取代,大量高考英语模拟题、各种语法总结和单词速记涌入学生脑海。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完全抢在“起跑线”前,甚至有些初中生在刚刚参加完中考后就踊跃报名参加英语补习提高班,将高中英语甚至大学英语学上几遍。小学阶段或者从幼儿园开始英语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的主要话题,这些现象都是由中国内地英语教育体系不规范造成的。

3.外语教师教学现状

三、全国外语教学新方案的制订

基于CEFR,以中国特色的外语语言学习及语言教育实际情况,研发一套全新的全国外语教学框架、大纲势在必行。

以CEFR为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CEFR是鼓励语言的学习使用者思考,思考如何掌握一门语言及如何帮助别人更好地学习语言;二是CEFR是一套成熟、完整的框架体系,有助于我国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与世界接轨。

1.外语水平评估等级

依照CEFR,将全国学生外语学习阶段分为三个等级,六个标准。第一等级设定在小学阶段,第二等级在初、高中阶段,第三等级在大学、研究生阶段;规定A1标准在小学毕业时达到,A2标准在初中毕业时达到,B1标准在高中毕业时达到,B2标准在大学一年级达到,C1标准在大学毕业时达到,C2标准在研究生毕业时达到。A1-C2标准在《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修订。

2.外语教学模式大变革

彻底变革中国传统课堂的说教式教育模式,转变为“研讨、开放式(Seminar-Open)”的外语教学模式。外语教师完全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完全“量身定做”专属的“自主查询――研讨”学习计划。

西方的Seminar,Workshop和Presentation教学模式起源于最初的学校教学方法,沿承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这样的外语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公民普遍具备熟练的外语使用能力,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日常交际及学术交流。

外语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阶段需要做足“功课”,即研究、制作、策划一份重点、难点突出,让学生积极参与开放讨论的周密计划书。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当好称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研究讨论学习中的重、难点等。课后教师仍然“不离不弃”地引导学生完成本堂课所讲内容的复习,以及布置下堂课预习、准备参与开放式研讨的作业。

学生需要在课前、课后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预习、查阅将授课的素材,为课堂上做到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学生必须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结合课前自主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大胆、开放地展示给学生的课前研究成果。

3.注入学生学习外语全新理念

强调学生学习外语的内在目标重要性,即学生通过外语学习促进心智发展、精神世界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不同的文化,培育优秀的公民素养,力争成为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际意识的公民。理想的、科学的外语学习目标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和多层的。

四、结语

《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CEFR)是欧洲外语学界经过反思总结其外语教学的成败后,认识到学习外语不是为了学习外语而学习外语,而是为了融入一个别样的共同体,并尽可能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其语言学习政策制定的严谨性、全社会性和科学统一性。

[1]韩宝成,常海潮.中外外语能力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外语,2011(04).

一、导语

1999年《外语界》的“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到师资力量不适应形势是我国外语教育两个问题之一,自此,就掀起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热潮。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历程

在国外的研究中外语教师、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师及双语教师都被认为是第二语言教师(GloriaVelez-Rendon,2002)。外语教师发展的观念历经培训-教育-专业发展的转变过程,其研究也经历了从不被重视到成为当代课程研究重心之一的发展路线。

(1)教师过去经验的作用;

(2)教师教育项目及职前实习的作用;

(3)教师的信念和教学决策;

(4)反思的作用;

(5)合作的作用。

GloriaVelez-Rendon(2002)对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强烈呼吁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并提议在教师准备中使用反思法。Auli等(2010)提出:

(1)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

(2)硕士学位是高层次概念模式的保障;

三、最新发展趋势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改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相互脱节的局面,叙事研究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收到的效果进行反思,是一种新视野角度下的全新教育研究范式。

网络环境的健全和发展促进了教育叙事网络平台的创建,如“博客动力”中的“教育叙事”专区吸引了大量参与者。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正式把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Blog纳入教师信息化专业培训课程,将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以学校或地区为单位的教育叙事网络平台大量建立,这充分说明网络教育叙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朱治国,2006)。

20世纪初,生态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生态学原理向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学和生态学共通的方法论语境,为教育学与生态学的结合提供了可能(王芳等,2012)。因此,将外语教师发展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我国外语教师发展进行研究符合当下的研究趋势。外语教师发展能够在生态学的启示下进行概念重建,对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必须拓展到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期实现外语教师发展的本土化研究。

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外语教师的发展可看作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的发展,这个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对网络生态系统中外语教师的发展也是目前外语教师发展的一个趋势。

毋庸置疑,对网络环境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叙事研究必将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必经之路。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是将决定教育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必将紧跟时代步伐与当前环境紧密结合。

[1]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

[2]林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发展[D].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王芳,刘昊.教育研究中的生态学:从隐喻到方法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

[4]王秋芳.教育叙事研究—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王晓靖.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理论模型探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张军民.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优化[J].新乡学院学报,2012.

[7]周颖.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英语教师生态位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

[8]朱治国.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关于张家港地区H学校教师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AuliToom,HeikkiKynaslahti,leenaKrokfors,RiittaJyrhama,ReijoByman,katariinaStenberg,KatriinaMaaranen&PerttiKansanen,ExperiencesofaResearch-basedApproachtoTeacherEducation:SuggestionsforFuturePolicies[J].EuropeanJournalofEducation,2010.

[10]Bernhardt,E.&Hammadou,J.Adecadeofresearchinforeignlanguageteachereducation[J].ModernlanguageJournal,1987.

[11]Freeman,D.&Johnson,K.Reconceptualizingtheknowledgebaseoflanguageteachereducation[J].TESOLQuarterly,1998.

[12]Freeman,D.&Richards,J.,Teachlearninginlanguageteaching[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13]GloriaVelez-Rendon,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AReviewoftheLiterature[J].ForeignLanguageAnnals,2002.

[14]HeatherWillisAllen&EduardoNegueruela-AzarolaThe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FutureProfessorsofForeignLanguages:LookingBack,LookingForward[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2010.

[15]Odum,EugeneP.BasicELcology[M].NewYorkLSaundersCollegePublishing1983.

THE END
1.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别在哪里?从哪些方面可以分析?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别在哪里?从哪些方面可以分析? 翻开日本的教学课本,在小学课本上写着日本的领土狭小,没有充足的物资,并且多灾年多人口。第二页写着我们的邻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什么意思?相信我们都懂。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别。https://m.hinabian.com/house/news/art-390.html
2.日本教育:关于中国名校和日本名校教育的差异日本的教育理念是否更偏向于欧美化? 我不太懂欧美化是指什么。日本的初高中教育其实跟中国一样都是应试教育,日语里有“受验战争”一说,跟中文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异曲同工。大学的话,我感觉跟中国差不多,唯一的差别是教授对论文的要求非常严格。https://www.zhibs.net/ask/m/article/727
3.中日学前教育现状比较研究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的那样,“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日本的学前教育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发展,到1980年,小学一年级学生中受过正规幼儿园和保育所教育的儿童超过90%,其普及率在世界发达https://www.age06.com/Age06Web3/Home/MobileImgFontDetail/fd8ada19-3c9b-4954-9be4-b65f791fec87
4.每一名中国人不该忘记的历史,旅游攻略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十七日 到五月九日,中国军队在江西南昌抵御日本侵略军的有限攻势的会战。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的首次大战。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17日日军开始进攻吴城,日军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中将指挥3个师团在短期内击败了罗卓英指挥的第九战区右翼30几个师,日军3月27日占领南昌,4月21日中https://m.mafengwo.cn/i/14741379.html
5.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国家的压迫,也由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渗透,开明地主阶级和先进的知识分子们重新宣扬“经世致用”的口号,而其政治理想,则已与传统儒家有了极大差别。这时的“经世致用”实质上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http://www.xaeduyun.cn/s2odr/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076f64ae30177196ff72f0d66
6.看了日本学校教育明白日本强大的理由日本留学很多同学都很关注看了日本学校教育明白日本强大的理由这个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跟着中国教育在线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日本学校的“给食制度”:食育 日本的小中学校,会提供饮食,虽然各个自治体的实施的方针不同,但是一般从幼儿园到中学都会有“定时制”的给食制度。这种制度解https://www.eol.cn/liuxue/wenda/rb20240629503532.html
7.抗战时期党领导的反殖民奴化教育的经验及启示[摘要]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制定并实施殖民奴化教育政策,企图泯灭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以镇压抗日力量,达到奴化愚民、灭亡中国的企图。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行抗战教育政策,在文化、宣传、教育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0/1009/c219021-31885852.html
8.大一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试题,试题是命题者根据一定的考核需要编写出来的。你所了解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一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一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1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https://www.ruiwen.com/shiti/1329035.html
9.国防教育常识第一篇 中国国防 判断题: 1. 捍卫国家主权是国防的根本职能。(错) 2. 国防不仅担负着国家对外的职能,还担负着对内职能。(对) 3. 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对) 4. 现代国防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对) 5. 抵御外来侵略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错) http://www.lpzhj.com/Article/1357b97f-3684-45ef-9d2c-20c97096b3db.shtml
10.日本老年教育老年旅游健身运动创新案例给国内老年行业的启发这次我们在日本主要看了三个项目,一个是老年教育类的项目,一个是老年旅游项目,另外一个是老年运动健身项目。我觉得这三个项目在中国现阶段的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都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立教老年大学:为50岁以上中高端人群提供第二次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https://36kr.com/p/1725133717505
11.日本学习塾公益性校外学习支援由此可见,日本发达的校外培训业态发展,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而公益性学习塾的出现,则是校外培训业的一股“清流”,它敏感发掘社会真实需求、快速响应社会需要、完善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不失为一种必然而有益的实践创新。 (作者王学男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博士,阿部千明系日本河合塾教师,小林敦子http://www.jyb.cn/rmtzgjyb/202009/t20200925_361478.html
12.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山东半岛网中国社会科学 2015年第8期 14.我们应该在何种意义上理解黑尔格的辩证法 作者:孙迪亮(曲阜师范大学) 李西祥(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 2015年第1期 15.解构与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 作者:李合亮(聊城大学) 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文学语言学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709/20170907/news_20170907_2761616.shtml
13.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在哪里?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在哪里? 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在哪里?新世界教育作为一家专业的辅导培训机构,对于教育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而日语课程作为我们的王牌课程,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于日本教育的研究,希望能够给我们的日语教学带来一些帮助,提供一些新的教学启发。https://newworld.tantuw.com/news/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