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穆斯林流动儿童问题概述

(一)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本课题以湖北省武汉市为研究地点,因而调查对象限定为武汉市穆斯林流动人口以及生养的子女,不限年龄、职业等。

本课题以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和文献法为辅的主辅设计的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课题组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进行了访谈。访谈以问卷为依据,并对一些内容和典型穆斯林流动儿童进行了深入提问。通过访谈,我们获得了很多可信和宝贵的显示材料。

(三)研究的意义

二、穆斯林流动儿童的现状分析

(一)入学难、入学率低

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对部分特殊流动穆斯林的无结构访谈。我们发现,与汉族相比,这些穆斯林流动儿童入学率偏低。在调查中我们遇到五名年龄分别在4岁、7岁、8岁、10岁和12岁的穆斯林流动儿童,前三名穆斯林儿童基本听不懂普通话,后两名能听懂普通话但是面临着书写的困难。据我们分析,这些穆斯林流动儿童入学率偏低主要是由于语言和书写方面的障碍导致的。有多名儿童,由于与汉族的较大差异,他们封闭自己不与汉族小朋友玩耍,而是跟随父母在小摊边做生意,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升学率低、辍学率高

在调查中发现,穆斯林儿童在学校学习一个学期甚至一两个月后,便由于各种原因辍学,导致升学率降低。在本课题组访谈的过程中,一名4岁的穆斯林流动儿童在上幼儿园刚满5个月后就退学,其原因主要是他本身掌握汉语较少,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出现困难,再次,家长在发现孩子上幼儿园后没有多大的长进,变在应孩子同意的前提下使其退学。由此可知,穆斯林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老师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与这些孩子保持时时沟通,便导致了辍学率高、升学率低。

(三)高龄就读率高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高龄就读现象非常普遍。穆斯林流动儿童的就读年龄要比普通汉族孩子就学年龄平均高出3―5岁。在我们进行的无结构访谈中,以为维吾尔族的10岁男孩现在仍在就读小学1年级。在调查中我们着重总结了原因。主要有:父母在流动的过程中耽误了孩子的就学年龄;孩子由于民族、宗教等原因,受教育的能力低,学习成绩不好被迫降级。

(四)不同文化间存在的民族排斥

民族排斥包括民族偏见、不能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及希望以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而又没有这种可能性。

虽然武汉市由于其经济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吸引了很多穆斯林流动儿童来此就业,但很多市民却并不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只停留在民族地区欠发达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上。

穆斯林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穆斯林流动儿童不得不进入汉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首先,由于民族文化的不适应导致在交流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交流的不适应;再次,由于民族文化的不适应导致课业学习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穆斯林流动儿童课业基础弱,与汉族儿童的课业基础相差有一定的距离。最后,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导致的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对儿童受教育的观念较为落后。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以为8岁的穆斯林流动儿童向我们表达了她的苦楚,她向我们说起,她在学校中由于汉语水平的差异和课业基础的薄弱导致与汉族小朋友相处起来较为困难,并且汉族小朋友对她也有一定的民族拒斥。

三、穆斯林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原因分析

(一)从穆斯林流动人口自身分析

1.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分析。首先,穆斯林流动人口到城市来的主要目是打工赚钱,在面临其子女入学后学习效果不佳、与汉族儿童交往有障碍后,便会使其子女退学,帮忙照顾家里的生意。再次,据我们问卷调查所得的信息来说,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不高,在面对子女受教育时,超过一半的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主张“读书无用论”,本身就对其子女接受教育不支持,由此导致穆斯林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2.穆斯林流动儿童自身分析。(1)语言的差异是穆斯林儿童难以融入集群。由于穆斯林流动儿童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他们的民族、宗教属性不同,甚至语言不通。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武汉市穆斯林流动儿童90%对汉语掌握不熟悉。这就呈现出一种与汉族儿童难以形成互相认同状态,致使穆斯林流动儿童在学校中难以融入。(2)民族习惯和导致的传统思想在某种层面上阻碍了穆斯林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学校生活。经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武汉市的穆斯林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西部地区的农村,他们的宗教意识较浓,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宗教的归属感,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思想灌输到他们子女身上,致使其子女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排外意识,从而导致其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二)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1.入学门槛高。首先,在本课题组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园、小学在入学时有简单的面试或者入学考试。穆斯林流动儿童在老家受到的教育状况,使其在入学考试时不占优势,致使其入学难度增大。再次,武汉市幼儿园、小学入学时必须携带疫苗本、户口本、体检证明,部分穆斯林流动人口在迁居武汉市的时候忘记携带,这也是导致穆斯林流动儿童入学门槛高的原因之一。

2.学校收费高。在访谈中,本课题组了解到,某小学一学期的各种收费,达到5000元左右,这笔费用在汉族中并不算昂贵。但是就以小本生意为生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很多穆斯林流动儿童家长会以支付不起上学费用,而劝其子女退学。

(三)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分析

在我们调查过程中,许多穆斯林流动儿童入学时就有障碍,说明仍然存在着一些隐隐的歧视。虽说,在《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中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教育管理,保护其护法权益。”这些政策虽然体现了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以及管理逐渐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领域,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问题,但在我们的调查中确实发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公众差别对待问题的存在。

四、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角度

1.首先,国家应该对学校入学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变义务教育地方分级负责为国家统一负责制度,放宽对户籍的限制,放宽对流动儿童入学的户籍要求制度。从制度上消除流动从制度上消除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障碍。

2.要加强对流出地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些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迁移到大城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流出地教育水平过低,无法满足流动儿童对教育的需求。因而提高流出地的教育水平可以吸收一部分的流动儿童在老家上学。

3.提高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的对受教育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提高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整体受教育水平。

(二)微观角度

1.提高学校的公开办学能力,大量吸收穆斯林流动儿童。大幅降低穆斯林流动儿童在学费用,从国家角度给穆斯林流动儿童一定的补贴。减小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的学费负担,使学校真正成为解决穆斯林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真正渠道。

2.国家建立长效机制,对流入城市的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进行一定的子女受教育观念的培训,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受教育环境,建立国家长效机制,赋予穆斯林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从源头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石人丙.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黄敏红.流动儿童教育困境的反思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

1.公立学校的管理难以适应流动儿童

由于地方差异等因素,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城市学校的学习任务难度比较大,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进度与作业量。在他们看来,学习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认为老师讲课速度太快,而且由于语言的问题在理解老师说话时也存在困难,认为所学的内容太难,认为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多,负担太重。

2.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评价难以适应流动儿童

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面,目前中小学课本主要围绕城市生活的主题,展示的基本是城市生活的场景,充满了城市中心的色彩。在设计教学时也使用计算机等电教仪器,有些农民工子女甚至从未使用过这些。可以说,城市化倾向的教材、课程、教法等对流动儿童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评价方面,公办学校注重现代化教学,注重计算机、英语、美术的课程,而这些课程正好是流動儿童的薄弱方面,这种评价体系会使流动儿童的信心受到伤害,导致没有自信。

3.流动儿童难以融入新环境

由于语言、环境等差异,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不容乐观。他们一般交不到城市里的朋友,认为城市儿童瞧不起他们,不原跟他们玩,跟他们交朋友。所以刚到城市的流动儿童都会感到一些不适应,表现出不愿与人交流,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也会导致学习的不适应。

二、如何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

1.公立学校的学习进度应多考虑流动儿童

公立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上要多考虑流动儿童的学习能力,尽可能配合一下其进度,保障农民工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能让他们掉队,真正做到教育上的公平。

2.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应多考虑流动儿童

由于流动儿童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在英语、美术、音乐等教育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公立学校应采取一些特殊的评价方式来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如果和当地儿童采取一样的评价方式,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严重的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关键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研究

一、引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四、结论

[1]陈琴.重庆市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现状调查研究[J].决策咨询,2013,(1).

[2]夏维海.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王芳梅.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3).

[4]赵苗苗.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

[5]刘欣,陈青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5).

[6]王水珍.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J].青年研究,2007,(1).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农民工流动儿童心理问题

(一)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银川市这些流动儿童能够和城内的学生一起学习。然而这些儿童作为城市的第二代移民,大多数人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来到城市,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的价值体系、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不同于上一代,但由于没有当地户口,难以在城市中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待遇,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最重要的心理问题。

(二)孤独寂寞的心理比较严重

在流动儿童认为最难受的事情一题的四个选项,经常自己在家,很寂寞;成绩没别人好,很自卑;生活条件没城市同学好和朋友少,很难过分别占到的比例为54.92%、30.57%、7.25%和7.25%。从数据分析中,得到流动儿童的孤独心理严重。

(三)自卑心理强烈

流动儿童认为一个幸福家庭的一题中四个选项分别是:能和父母在一起、有足够的钱、父母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没想过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63%、4.66%、84.97%和6.74%。

自卑是流动儿童的又一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从数据处理中有84.97%的孩子认为父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才算得上一个幸福的家庭,表明流动儿童对于父母的工作存在自卑心理。

(四)学习过度焦虑

流动儿童自我评价优点和弱点这道题目选项:吃苦耐劳,坚强自信(优点);勤俭节约,学习刻苦;自理能力强;我觉得没什么优点;生活条件不如别人(弱点);不善于交往;没什么特长,不自信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分别占的比例为26.42%、19.17%、24.87%、29.53%、12.44%、17.10%和29.02%。

学习压力是流动儿童的另一个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数据分析,流动儿童自我评价优点和弱点,很明显可以看到他们的不自信。

二、农民工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成因

农民工流动儿童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认知问题

1.心智偏差导致排斥心理强烈

心智指的是想法、愿望、情绪以及动机等。这些流动儿童大部分出生于农村,生活习惯、衣着和住房等和城市儿童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是农民工流动儿童在城市里受到城市儿童及其他人的歧视的表现,这样很容易导致儿童排斥心理的产生,“仇视”周围的人和事。

2.社会归属问题引起自卑心理

流动儿童所受到的歧视不仅仅是城市儿童的还有社会各界的。比如说有对流动儿童有偏见的老师,很多的学校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学生,城市居民行为与态度上的表现都会损害流动儿童的自尊。长期的这种歧视会使流动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会引发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使自己没有自信,情节严重者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观。

3.城乡二元差距导致自我身份认同问题

在城乡二元差距下暴露很多问题,家庭经济状况的悬殊,使得他们与城市儿童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户口差异、家庭收入差异也使他们无法以平等的身份享有教育资源。

其中,最明显的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般是指对某一社会群体较为固定的看法,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错误的刻板印象往往与偏见与歧视联系在一起。当人们自认为是某社群的成员时,常会把伴随着身份的刻板印象加诸己身,即自我刻板印象化”。①个人对自我的感受,并非直接地、而是间接地依据同一群体中其他成员的特殊观念或依据其所属的作为整体的社会群体的一般观念。

“泰弗尔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假设:人们建立社会身份,是为了通过所认同的群体来提高自尊。”②流动儿童不断地转换比较标准,主要的心理动机便是提高自尊。通过共性标准从外地人—学生—人的转换,模糊了与参照群体之间的群际边界,从而在更宽泛的意义上纳入到优势群体的行列。此外,其对城市儿童不良品性的强调,如“娇生惯养”,也可看作是在承认差别基础上的应对策略,目的是降低参照群体的地位以满足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4.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压力大和社会适应性困难等问题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流动儿童缺乏学习动机最主要的原因来自家庭环境。其中家庭的流动对孩子的学习连续性造成很大的影响。经常换学校换老师,致使孩子的学习出现断层,学习跟不上,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城市适应性概念是社会学家在研究移民问题时提出的。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是他们在新的环境下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实现的社会化,它反映出流动儿童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程度和融入程度。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环境的变迁迫使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加以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但由于社会各种不公平对待,使他们不能轻易摆脱父辈那种边缘人的命运,真正融入社会的主流。

(二)情感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已经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对自己的情绪作出反应,产生与自我评价有关的一些情绪体验。情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城乡二元差距造成流动儿童自卑心理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差距。农民工流动儿童的家庭收入不高,生活水平比较低,不能很好的保证的孩子的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且生活很单一。调查表4(你在学校朋友多吗)中有50%以上的的孩子认为自己朋友不多。这客观的反映流动儿童和朋友交往的困难。

流动儿童交往能力的调查中,44.04%人认为有很多朋友,49.22%朋友很少,3.63%很少朋友,3.10%几乎没有朋友。

2.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导致儿童的孤僻冷漠

3.学校歧视和心理辅导的缺乏导致流动儿童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生活条件较差和社会地位较低,家长过于忙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而流动儿童的家长大多数都是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家庭教育资源缺乏。

学校对流动的儿童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很多学校甚至是老师都不愿意接受外来打工者的子弟;二是很多学校只注重各门学科的教育,没能把心理健康的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

而且,在学校生活中,很多城市孩子看不起流动儿童,他们在家庭经济水平和业余生活等方面都是有差距的,甚至很多城市孩子在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士的影响下会歧视流动儿童。这给这些儿童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三)意志问题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还对人的自我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流动儿童和其他儿童的差别主要表现自觉性上。

流动儿童在有些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在本文的调查中有90%以上的人就知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要让父母太劳累,他们要考出好成绩好好报答父母。

流动儿童(对学习的态度)即自觉性调查中,有27.98%的人认为自己十分刻苦,按时完成任务,28.50%在学校基本能完成任务,18.13%有时候不能完成基本任务,25.38%没人监督就不学习。

然而,从上面的分析得到,他们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自认为在没有父母的时候不是很自觉的去做作业。这不是天生的,是因为流动儿童大部分家长都不能陪孩子,任由孩子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导致了他们自觉性相对较弱。

三、解决农民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针对农民工子女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上面出现的几种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一)提高政府、学校和全民意识

首先,从国家法律上应该承认流动儿童和城市所在地的儿童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加强流动儿童所居住地政府的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制观念和有关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积极推进依法治教,真正地用法律来保护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权益。

其次,学校以及老师应该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更应该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不能认为乡下孩子就笨之类的。

再者就是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改善流动儿童认知问题中的排斥心理和自我身份认同问题,政府或者教育局都应该做一些宣传工作,使本城市孩子家长以及其他居民能够宽容的接受流动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这样孩子会慢慢的消除或者不会产生对常住儿童和社会的排斥心理。

(二)优化家庭环境

(三)加强学校心理辅导

学校应该组织一些家校沟通的活动,比如说开家长会,这样班主任及其他老师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不仅仅很有必要,而且还会得到家长的回应,增加他们沟通的机会。

从同伴(学校同学)的影响方面,孩子的朋友中同龄伙伴还是居多,他们同龄人可以更好的沟通,促进其生活学习,可是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不让自己的孩子和流动儿童玩耍。针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应该从全民出发,让他们认识到流动家庭的孩子也是国家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让城市儿童和流动一起学习,他们会相互促进、相互学习。

注解

①赵志裕.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5):202-228.

②TAIFELH,TURNERJ.Thesocialidentitytheoryofintergroupbehavior[G]//WORCHELS.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Publishers,1986:7-24.

[1]何桂宏.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卑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6)

[2]唐琼一.基于公民视角的流动儿童社会流动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6)

[3]袁方程.农村流动儿童教育权利保障权利的国际观察与启示—以美国的“流动学生教育计划”政策为参照[J]中国青年研究,2008(05)

[4]李雅儒.“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应重视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Z1).

[5]杨菊华.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8(01)

[6]武春玲.由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引发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03)

[7]张丽红.简析农民工子女不良舆情及其调适[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02)

[8]李友霞.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策略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9]张人杰.国外社会基本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田家盛.教育人口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莫忌华.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三联书社,2006

[12]郭黎岩.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13]李伟健.学校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4]卢秀安.教育心理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15]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华夏出版社,2005.4

[16]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附件

银川市农民工流动儿童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本问卷为调查需求,我们将不记姓名,对你的回答保密,请如实回答,如果对某个问题没把握,请尽量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答案。

性别:民族:就读年级:

1、你就读的学校在哪里()

A、市内B、郊区

2、你的老家住在哪里?()

A、农村B、城市C、郊区

3、你喜欢在城市生活吗?()

A、很喜欢B、还可以C、很讨厌

如果喜欢,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如果不喜欢,请说说为什么不喜欢?

4、你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应该是()

A、能和父母在一起B、有足够的钱

C、父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D、没想过

5、你对在城市上学感觉怎么样()

A、环境好,很满意B、不太适应,不是很满意

C、不和老师沟通,有很大压力D、不和同学交流,很孤独

6、你认为最难受的事是()

A、经常自己在家,很寂寞B、成绩没别人好,很自卑

C、生说条件比不上城市同学D、朋友少,很难过

7、以下四个地方你认为最开心的地方是()

A、自己家里B、游乐场所C、学校或朋友家

8、你有心事向谁诉说()

A、向家人B、写信给父母

C、向同学D、写日记

9、你认为自己具有哪些方面的优点?()

A、吃苦耐劳,坚强自信B、勤俭节俭,学习刻苦

C、自理能力强D、我觉得没什么优点

10、你认为自己的弱点有()

A、生活条件不如别人优越B、不善于交往

C、没什么特长,不自信D、学习成绩不理想

11、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A、十分刻苦,按时完成任务B、在学校基本能完成任务

C、有时候不能完成基本任务D、没人监督就不学习

12、在学校里的朋友多吗?()

A、很多B、不是很多

C、很少D、几乎没有

13、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A、很关心B、关心

C、偶尔关心D、从不关心

14、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

A、喜欢B、不喜欢

15、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

A、我很棒,我做的很好B、我做的很一般

C、我做的比很多人差D、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16、你经常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功课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如果不怎么复习,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是

16、在这个城市你最讨厌的事情是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问题提出

留守儿童现象古往今来并非中国独有,但是当前的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却变得空前重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耍ㄒ韵录虺啤傲普”)数据估算,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40%,占全国儿童22%。

二、留守儿童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普遍带有“问题视角”。例如,麦肯切尔(DavidMckenzie)和哈森(GH.Hanson)等人对墨西哥留守儿童的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率和学习成绩都有负面的影响。[6][7]来自国际方面的经验让许多中国学者更加相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处于明显弱势的地位。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1.农村留守儿童能较好完成基础教育

2.高中教育机会明显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在初中阶段巳经初见端倪,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则急转直下。陆瑶(YaoLu)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及以上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并没有从父母外出中获益;[15]杨菊华的实证研究表明,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高中教育机会最高,而与父亲一起留守的高中教育机会最低。[16]

四、文献总结

已有文献为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做了良好铺垫,为笔者提供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背景。然而,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不同、研究地区不同、切人角度不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论,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然缺乏有力的文献支持。

第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表现,大部分文献就留守儿童论留守儿童,缺乏比较视角,或者仅仅和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数据和资料充分的情况下,扩大比较范围,与流动儿童和城镇儿童的比较也十分必要。

鉴于以上研究局限,今后的研究应多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现象到原因、从教育机会到教育质量、从单边比较到多管齐下,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和对策等展开综合论述。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进行大样本下的中国农村的实际调研,用一手数据得到更为准确科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吴帆,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6):90-99.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3]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6):25-29.

[4]张显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学习成绩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6):60-64.

[5]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6]McKenzie,D,&Rapoport,H.(2006).Canmigrationreduceeducationalattainment?EvidencefromMexico.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4,1331-1358x.

[8]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4):21-24.

[9]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10]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37-49.

[11]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8(1):11-21.

[12]合国儿基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国人口基金.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R].2013.

[13]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9(2):67-74.

[14]江立华,符平.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14.

[15]YaoLu.(2012).EducationofchildrenleftbehindinruralChina.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Vol.2,328-341.

[16]杨菊华.父母流动、家庭资源与高中教育机会[J].学海,2011(2):19-33.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策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又使得大多数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的问题,只好将其留在农村,于是便产生了教育学领域的“留守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发凸显,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政策支持是前提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农村经济家长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业问题

2.心理问题

3.安全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空隙。学校只负责儿童在校的安全。现在社会复杂多变,各种不同的思想交织,而农村地区法制观念薄弱,而且十分迷信。留守儿童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好奇心重,正是需要家长好好呵护的年龄,稍有不慎,孩子就会受到伤害。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受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近年来,出现许多犯罪团伙,专门指使儿童进行偷盗,而这些儿童大部分是被拐带的无人看护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家长在身边。

4.品德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感受父母的呵护与爱护,道德行为上缺乏指导与规范,而爷爷奶奶大部分对孩子过分溺爱,只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道德上根本不给予规范,许多孩子行为不规范,道德缺失。这一问题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打架斗殴、违反校纪,甚至小偷小摸。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抽烟喝酒的恶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将近20%的留守儿童。儿童正是树立理想、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5.人格问题

人格,又称个性。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个体适应环境时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人格形成需要各种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塑造一个人人格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在家庭中度过,而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儿童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家庭原因,有学校原因,也有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由于父母和孩子长期分居两地。而我国并没有取消户口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有很大差距,进城的农民工想把孩子户口迁到城市很难,而没有户口进城念书的成本太高,加之进城孩子无人看管,所以许多孩子还是留在农村上学,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二,对于留守儿童教育专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制定的对保护儿童的法律仅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而这些法律并没有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做出规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推卸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投入远远小于国家规定的数目。现在地方政府都重视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忽略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落后,校舍大都破烂不堪,师资力量十分匮乏,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教师。留守儿童往往接受不到正规的良好教育。政府应该在农村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从现状看,政府仍未意识到农村教育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内外有关的研究都肯定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PMsymonds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被社会接受的行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爱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冷漠、倔强、叛逆。就留守儿童来说,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儿童的教育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六种力量对儿童的教育施加影响。这六种力量分别是:教师、家庭、儿童集体、儿童本人、书籍、街头结交,这六种力量缺一不可。而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家庭中父母的观念也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有些父母在外面挣到钱,取得一点成就时,看到大学生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就觉得现在社会念书也没用,只要肯吃苦就行。这种观念久而久之会在父母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觉得念书需要太多的花费,还不如像他们一样打工赚钱。这些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加剧。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办法

1.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现有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也可以专门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规章、政策。保护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等。为留守儿童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主要是因为家庭困难,农民收入不稳定。因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可拓宽小城镇的融资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加大预算财政资金中农村教育费用的比例,扩大农村教育资金的筹资渠道,合理配置农村教育基金,提高教学质量。及时修缮破损校舍,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积极吸引高学历的教师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

4.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加强儿童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系统,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疏导,有效化解,健全人格。

5.实行家长制

农村基层政府可以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校教师争当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的监护。家长可以经常与外出务工的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近况,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生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照顾他们的生活,辅导孩子学习,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如同父母在身边一样,促进其健康发展。

五、结论

参考文献

1郑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责任思考[J].中国商界,2010(5)

2谢太平、汤祖传、吴玉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

1.问题的提出

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缓解农业生产的内卷化以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动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等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正功能。[1]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度性约束,在经济理性的考虑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呈现出经济行为脱嵌于社会系统的特征,与早发国家农村人口流动以家庭为单位显现出较大的差异,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国别性社会问题,其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问题之一。

2.文献综述

现有的研究多半是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但这些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研究多半强调研究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己的身份参与和意见表达,多半将留守儿童看成是负面的、功能缺失的、需要被管理的对象,所提出的对策往往也是从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立场出发,这种价值取向往往忽视了对留守儿童自身优势的发掘和利用;再比如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在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提出的对策中,研究者大多是从国家、制度、社会、学校、家庭等宏观外在因素着手,强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经济、物质上的补偿,而加强思想、道德、心理上的教育,施以制度、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显得缺乏针对性。

本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验证其效能。通过实验法探讨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理论和具体方法去弥补现有范式所存在的缺陷的可行性,以期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主体性、农村社区优势资源的发挥和整合。

二、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淮南、黄山、合肥、阜阳四地农村在校儿童对象1000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3份,有效问卷913份。并选择教师、家长、学生、地方教育管理者50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通过量表法对部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验以便于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量表主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儿童学业不良调查表和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三、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1.教育理念的问题视角,服务主体的被标签化和被污名化

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管理者,对留守儿童都存在着明显的标签化和污名化倾向,并多半伴有较为消极的刻板印象。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留守儿童印象的语义差异量表,调查社会普通民众对留守儿童的评价,调查显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普遍比较负面,详见表2。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种标签化的机制通过传媒舆论、文本、学校的隐形课程以及教师的态度等因素而不断被强化,势必造成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

2.留守儿童教育延续性缺乏,教育正向社会功能发挥不足

根据社会系统理论,教育作为主要的维模机制和社会体系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它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论证和说明、为经济系统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为文化价值的传递提供主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正向功能。但在大学扩张和就业压力攀升、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乡村教育质量下滑等现实面前,教育所应发挥的促进社会流动、改善社会地位等正功能不断地在经济撒旦的魔方前被解构。[3]教育无用论越来越被社会上的人,尤其是农村居民所认可。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同样有着深刻的表现。从调查数据看,有43.2%的留守儿童父母认为,子女接受完初中教育即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初二以后就存在着明显的是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分化。主体性的缺乏必然会造成学习行为上的差异,并被直接反映在升学率上。

3.社会资源缺乏系统整合,相互衔接不畅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在一定的场域环境下的专业行为,在社会分工的大背景下,其功能和目标的实现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正常功效。调查发现,目前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主要集中于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方面,而忽视了发挥社区、文化、舆论传媒及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即使是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主张往往也是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而各自为政,对其功能假设也缺乏事实的验证。举例来说,对家庭的功能恢复,目前的政策导向无外乎通过发展地方经济让家长回流,或者改革二元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这些政策从本意上来看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评判性但却缺乏实际操作性,忽视了教育体系社会嵌入的属性和现有系统的制度性约束,忽视了农村社区优势资源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和开发。

4.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公正性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性及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工作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主体实现自助的专业活动。[4]在具体工作中遵循着尊重、保密、接纳、诚实、参与、自我决定、优势视角及差异化的伦理态度,对于整合资源,消除传统工作方法中的标签化、污名化等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正面功能。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对于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优势资源,弥补政府、学校的资源劣势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其具体的介入途径可以参照表3。

1.社会政策方法

在理论层面充分研究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社会政策环境和制度性约束,对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背景下,通过调查了解儿童、学校、家长、监护者等利益攸关者的需求,尤其是要从发展主义的视角,评判儿童的需求。分析具体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受损者以及其政治经济社会的伦理价值,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并对其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公平的社会制度环境。

2.在实务层面,涉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个方面

总体而言,家庭、学校属于微观层面,社区属于中观层面,政府、政策法规属于宏观层面,不同层面的支持体系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和方法会有所不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从农村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父母入手,提供支持性的帮助和相应资源;同时,争取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社会的资源和社会的支持,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佳效应。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段成荣,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3][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社会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多达5800万,这些儿童存在三个突出问题: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关爱和思念父母的精神困苦;生活得不到很好的护理,身体上出现这样那样问题者增多;学习上缺少督促、检查,除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外,多数学习成绩下降。

1.留守儿童基本概况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由于对概念外延理解的不同,有的学者认为,留守儿童应是14周岁以下的儿童。

从规模统计上看,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数字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推算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在2290.45万人,多数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应在2000万人左右。

从家庭结构上看,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主要分为三种情况:1.父母均不在家;2.父亲在家、母亲不在家;3.母亲在家、父亲不在家。从实际调查情况看,父母均不在家(45.8%)和仅有母亲在家(47.4%)的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父母均不在家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辈监护和照顾,叔辈和同辈长者照顾的相对较少。

2.留守儿童上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打工收入不高的限制,以及打工的流动性,一部分农民工选择把子女留置家乡,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这些孩子处于小学或初中阶段。严格说来留守儿童主要是留守的未成年人(包括学龄阶段的失学、辍学少年儿童)。他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很多影响,根据调研有以下几种情况。

2.1自身认识水平不高,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很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挣钱学习、有的为了混文凭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学知识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识水平主要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其成长需要还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的依恋需要上。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沟的存在使他们倍感孤独,而学校里有很多同龄儿童和伙伴,他们希望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总之,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外在动机往往多于提高自身的内在动机,而且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往往因缺少父母经常性的监督指导,会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2.2监护人水平有限,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2.3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环境差

2.4学校监管不力,学习成绩欠佳,违纪现象多

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在正常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据调查,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原来成绩好的,在父母外出务工以后成绩明显下降;有的还持“读书无用论”观点,认为反正可以外出打工挣钱,把学习不当一回事,迟到旷课、违纪违规现象严重。极少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学生对学校失去信任和留念,干脆逃学、辍学,流向社会。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学校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

上述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其产生心理的扭曲、道德的败坏和智力发育的迟缓,成为了“问题儿童”,有的甚至违法犯罪,给社会造成了不少危害。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的对策

3.1加强社会宣传,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3.2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尽可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

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同时制定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在父母身边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3.3建立起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

3.4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受过教师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优秀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中去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壮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原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的。

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而老区,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社会文化事业不发达,劳动力外出现象更为普遍,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更为突出。对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当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THE END
1.中国教育“病”在哪?孩子苦资源偏内卷疯第七,他说教育的预备性本来应该是为职业做预备,为升学做铺垫的,做准备的,可是我们现在呢,比如说初衷却没有为中考普职分流下来的那些学生做哪怕一丁点的准备,那些被分流下的孩子,你看十四十五岁何去何从,分流下来他们干啥去呀?所以在咱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当中,真的只有筛选,没有培养。第八,明知教育内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389780218453019&wfr=spider&for=pc
2.下儿童美好生活的困境与破解―中国教育信息化网ICTEDU而在教育领域,“内卷化”主要表现为:教育总量和规模扩张,而教育质量停滞;各类教育资本投入带来的受教育者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5]。2018年的PISA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学生每周学习时长偏高,但总体效率不高,幸福感偏低,学习压力较大[6]。相应地,家长的作业辅导压力也在增大。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https://www.ict.edu.cn/sknews/jcjyck/neirong/n20240513_84397.shtml
3.2022中国教育智能硬件行业报告2022 中国教育智能硬件行业报告 生态合作未见明显升级,存在自主集成趋势。 从点读笔、学习平板到词典笔、错题打印机、智能手写笔、早教机器人,从学前教育到 K12 教育再到成人教育,教育智能教育硬件的细分品类越来越多,应用场景越来越广,市场反响也越来越火。https://36kr.com/p/1609169838656007
4.北大教授姚洋谈教育内卷:中考分流过早,建议十年义务教育——中国择校在美国的实验也是失败的,在中国这种考试社会中更是“毒瘤”,超级中学是一种很坏的制度,它们通过“掐尖”将好学生都“掐”走,追求超高的升学率,也让那些没有进入超级中学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二流的,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第一财经:您认为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能够解决当前的教育内卷吗?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jsxw/202108/t20210804_13152017.htm
5.中国定量遥感发展的一些思考3 中国定量遥感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下面就从几个剖面来谈谈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想法。主要包含8个方面: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前向辐射传输模型建模、变量反演、高级产品生产、地面观测、遥感云平台建设、遥感教育和遥感应用。 3.1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1)卫星计划:遥感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卫星计划考虑更多的是技术示http://www.jors.cn/jrs/article/html/202109001
6.教育“内卷”,我们还能否摆脱西西弗斯式教育困境?自从“内卷”一词被广泛使用之后,互联网上就开始了万事万物皆可“卷”的讨论,教育的内卷也同样被激烈讨论着。实际上,“内卷”概念最早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他将这一概念定义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所以单就概念而言,比起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998983
7.“双减”真的能终结教育内卷吗?看看韩国“双减”20年留下了什么近邻韩国教育的“内卷”已经人尽皆知,在中国的“双减”落地前,韩国早已做出过尝试,“减负”,关闭教育机构等,但最后新兴改革无法抵挡巨大的历史惯性,韩国“双减”政策以失败收场,并以教育培训机构兴起、取缔以及再次繁荣为主要表现。韩国“双减”长期处于想落实却无法真正落实的境地。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751127.html
8.毛主席: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打印页面——“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大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刘秀是个太学生,而刘邦则是个大草包。” ——“旧教育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这是对付敌人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会后,在全国开始了一场反思教育体制的“革命”: https://www.hswh.org.cn/e/DoPrint/index.php?classid=29&id=69546
9.教育内卷化的现象心理学文章在一个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时代,孩子们其实早已成为了这个时代内卷化现象的代表。 最近还看到教育机构的一个广告牌“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对手”。 无论你来与不来,绝对是抓住了中国家长的心理,贩卖了焦虑。 别人都去了补课班,你不去吗?别人都去学习了特长,你不去吗?别人……都是别人https://www.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68390
10.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教育力量——2023年四川加快建设教育强建设教育强省,“基点”在基础教育。针对当前部分地方和学校教育政绩观发生偏差,教育评价“唯分数”“唯升学”现象突出等问题,班子成员领题调研、解剖麻雀,探寻思路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召开市(州)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围绕“教育怎么了、教育怎么办、我们怎么干”,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引导教育工作者破除教育内卷、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74/2024/1/15/a010d0d17d204fd7a48f5cbe61e7e5e5.shtml
11.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摘要】2021年,给学生减负成了教育关键词。“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一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是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恐教育内卷化久矣,“双减”政策的落地,目的就是减轻学生身上的教育重担,让学生高效、快乐学习。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http://www.xaeduyun.cn/s3100/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680f0659f0180f532f3d407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