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之根本、百年大计,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基础教育作为整个国家教育的始厦之基,固然应高度重视之。但在我学习的年代里,这种教育模式连同高考,却走向了极端化。先说教学本身。在笔者小学时"上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初中,上好的初中才能上好的高中,上好的高中才能上好的大学"的思维定势已成气候,按成绩分班(笔者所在的县城某私立小学甚至上数学课也以数学成绩分班),按班级划分师资。或许有人要说"因材施教""力出一孔"了,然予对曰:非也!殊不知,这就让学生遭受了不平等对待,偶然失误的学生就只能享受次一等的师资吗?好班与好学生之间是绝对联系吗?答案实不难得也!
现在的高校面向社会招生主要是高考。高考自1977年恢复招生以来,确确实实改变了不少中国人的命运(比如我舅爷),但这四十多年来,高考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读的文科,拿文科说吧,不可否认,高考文科的灵活性能某种程度上考验人的思维逻辑,但本应更大程度自我发挥的文科又被过分限定了,又过于强调逻辑性,弱化知识点,未必能够良好地促进高中文科学科与大学接轨。而这种过多限制又扼杀了创造力,让许多高考分数高的人"高分低能"、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群众。需要说明一点,笔者于此说明此现象、问题决非从个人成绩好坏、喜好来评判论述的。毛主席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并在1964年2月13日,邀请有关人士举行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主席提出学军、学大庆之外,对当时"突击考试"、课程过多等情况提出批评,反对死记硬背、八股文,并以富兰克林等人的经历论证实践重要性,反对书呆子。而我认为,这是对千年来考学旧思想的批判。
那此种旧思想为何物呢?就是考试的功利性,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等等。这类旧思想仍然存在于中国社会中,让许多大学生鄙视体力劳动(当然也有他因,限于篇幅,也不详言),鄙视工农阶层。我也见过许多大学生虽有文凭,却一心只奔着律师、公务员去,结果是加剧了社会焦虑与内卷程度,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况,产生恶性循坏。而1964年毛泽东的主张恰恰是这种困境的一种出路。
在教学与高考的走向极端的同时,另一个领域——职业教育也暴露出弊病。职中在我国出现了"社会化"倾向,打架、抽烟、喝酒、纹身等怪象数见不鲜,低效低质的中专学校不能培育出精通技术的大国工匠,最终培养的是无技术无学历的廉价劳动力,因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人是无法上完中专的,而我国恰恰处于工业转型期,这样的输出是极不利于我国工业升级的。但此现象究其根本,也是基础教育与高考暴露的问题。
另外,余以为,《人物评述》中,在"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栏中,应加上斯大林的名字。近三十年或从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开始,斯大林成了"独裁者""暴君""红色沙皇"的同义词,而三十年来,苏联是"无人性的邪恶帝国"、"斯大林独裁的产物",而国内则大有否定斯大林乃至共产主义运动的气候,更有居心叵测之辈借抹黑斯大林来反华反共。反观今天俄罗斯,虽然已不是那个红色大国,以保守主义、民族主又为指导主流意识形态,当我们在墨守成规地复读斯大林的错误时,俄罗斯史学界却开始更为公正客观地研究、评价斯大林。斯大林确实犯了许多错误,他自身个人性格上也有很多缺点,但他无愧于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也无愧于苏联社会主义事业,他总体上应是功大于过,而不是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甚至被踢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之列。
而另一个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我在此殷切希望教科书能对他老人家和他领导下的新中国前三十年做出一个更客观的评价。教员并非无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荷马尚有低头(EvenHomersometimesnods),智者难恒辟一失,教员有过失,纯属自然,也不过日月之暇、昆玉之疵,于其明无损,若能客观公正剖析之,以重后鉴,诚国之幸事,而非小题大做,放大特殊时期的错误,把责任完全归于一人实乃偏颇。而今这种评价却在某种程度上有误导,以我所在学校为例,常能听见某些人大言"xxx不千人事",极信口开河之能事,自上世纪所谓的"破除迷信",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叫一声领袖竟是耻辱,而说实话,我才替他们感到羞愧。以余之见,我认为这样的现象和教科书的表述以及整体舆论有关。愚以为,如爱国网友御龙轩所言,圣烈有阙,固可分析也,然可析可议者,乃为敦其正、美其名,非为谤其名而攘其非。
"欲灭其国,先去其史"。中学历史教育同样应直面问题并解决之。
由于笔者动笔时,尚未进入大学校园,主要先说一下中学思政教育的问题。我2018年上初中,2021年毕业。说实话,我和我的初中政治老师对我初中时使用的政治教材颇为不满。首先,笔者认为,初中政治教材体系不是很明确,不能像历史、地理教材那般框架明确,而且宏观性的教育(比如公民概念、国家概念、经济和法律常识等)在初一年级涉及太少,不仅减少了同学们听课的兴趣,对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样大打折扣。而且,初中基本没怎么涉及哲学,尽管哲学对多数同学来讲是晦涩难懂的,但高中又是必修内容,这又对许多从未接触过哲学(特别是马哲)的同学来说就比较棘手,还有的问题如第一部介所言,限定性内容多,但书上内容总体来讲,比较浅,不大利于学生深入学习。
我认为,高中的政治教育主要是这些问题,那再说一说我在社会上见到的其他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或许现在有"理中客"要高呼"理性"反对爱国主义教育了。不错,那我可要说了:美国学生每天面对星条旗宣誓效忠,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较之我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我认为真正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遵循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理念,既不是狭隘偏激的爱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更不是对国家民族的虚无主义,正如魏辛斯基提到:"几国共产党会议所通过的宣言中曾说:"共产党应当领导反抗帝国主义一切扩张和侵略计划……它们应当根据一般反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的领纲把自己的力量团结、联合起来,把各族人民的一切民主主义的和爱国主义的力量合在自己周围。(《苏维埃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底动力》)我中学六年就读于民办学校,私立学校里养"殖"产业发达,恨国党居多,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下一个问题是意识形态建设。不知这何时起,一味读书成了唯一任务,而意识形态工作仿佛变得可有可无。且如今大量投机分子入团入党,令我一个粗识一些理论的马列主义者担忧,如今大量如张薇诬蔑农民工的事件被曝光,更有中南屋与帝国主义者洗灌一气的事被扒出,难道不值得我们审视阵地建设么?或许有人说我于此书文发声乃是徒劳,是的,我不能奢望我的话能起多大作用,不过,苏东剧变也只过了三十年来,阿赫罗梅耶夫元师和普戈上将自杀殉国的事并不遥远,我自然也不希望推倒捷尔任斯基雕像之类的事在中华大地上演,我只是想尽一点一个马列主义者的良心。为此,笔者认为,对青年一代反和平演变教育有迫切性、客观必然性,加强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教条式、空洞化的教育,因为这种僵化的教育方式反而可能成为和平演变的推手,特别注重学校作为反和平演变的前哨阵地(尤其师范高校)。
这里我举我中学时遇到的两个人物。(下面的字母代号与真实姓名无关,请勿对号入座)D是笔者初中时首任语文教师,他是那种功利主义与精英教育的鼓吹者,并在学习中强调死记硬背的方法,上课许多问题大多与考点教学无关并且无聊透顶;几乎无视班级综合建设,无论考试成绩还是校内活动,常名落孙山。X、Z是教历史的,都推崇袁腾飞的教学。但我看来,袁不但思想反动透顶,授书、著书均体现出对史实的极不尊重和主观随意。
2024年7月13日
甲辰龙年六月初八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