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全球家长的共同课题。长期以来,无论是“哈佛女孩”“虎妈”“我的二本学生”等现象,还是“直升机父母”“鸡娃”“菜小”等词语,都在舆论场引发持久热议,一大批人被教育焦虑戳中。
不禁要问,教育内卷有哪些表现形式、带来哪些弊端?更要问,教育内卷真的无解吗?
一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莘莘学子挑灯夜读、寒窗苦学;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古代也有“学区房”。“教育为本”,它的重要性自然毋庸赘言。
当下,教育内卷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超纲学”。在“掐尖招生”的导向下,有人把参加学科奥赛作为“提前上岸”的“不二法门”。于是不顾实际情况,或对各类奥赛一拥而上,或沉迷于钻研各类偏题、难题、怪题,以期形成对课内知识的“降维打击”。殊不知,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这样做反而可能分散精力,甚至陷入了牛角尖,适得其反。
“超常学”。特长培养逐渐出现低龄化趋势,很多孩子刚满3岁就要上各类兴趣班。一些家长以考级、比赛为目的,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卷”特长,不去看孩子兴趣点所在,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别人家孩子在学的,自家孩子也要安排上。焦虑的自己安心了,孩子却可能“累觉不爱”。
二
教育内卷成因多元复杂。其中,教育资源不均衡、评价导向单一、社会竞争“击鼓传花”等是主因。
比如,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下,一些地方或学校为提高升学率排名、优等生比例等指标,最终可能把压力传导给学生、家长、教师;有些校外教育机构拿捏家长心理,利用信息不对等贩卖焦虑,使教育事业沦为他们的“金钱生意”;社交媒体上,“打破认知差”“弯道超车”“鸡娃宝典”“一生都在关键期”等刺激性话语吸引眼球,家长一旦点进,很可能焦虑翻倍、心烦意乱。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剧教育内卷,形成“不守规矩的前排观众起立,迫使后排观众不得不起立”的“剧场效应”。
不可否认,人类知识更新正在经历“加速跑”阶段,一代代孩子想要实现“长江后浪推前浪”,就要掌握更多知识、塑造更强能力。但我们更需思考,内卷真能学得更好吗?“卷”出来的学生,真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吗?
于个体,日复一日地“卷”,家长累了,钱包扁了,闲暇时光没了,亲子关系日趋紧张;孩子也累,“小眼镜”“小胖墩”有增无减,童年与快乐渐行渐远,少数青少年患上抑郁症也成为沉重话题。
三
这些年来,宏观政策频频发力,致力于教育“破万卷”。2021年出台并实施的“双减”政策,虽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让人们看到有关部门正在努力行动。
教育内卷这道题,到底怎么解,答题权在我们每个人手里。笔者想到三句话。
解决教育内卷并不意味着放任孩子躺平、摆烂。每个孩子都有其天赋所在,也会渐渐找到自己的热爱。国家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抢占科技创新赛道的“窗口期”转瞬即逝,摒弃无谓的内卷,其实也是在释放孩子的创造力,迎来更具创新的一代。
让教育回归教育。有哲人以“唤醒”形容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与传授知识一样重要的是启发灵感、启迪心智。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学校不妨努力做一座“象牙塔”、师者不妨多一些“理想主义”,摒弃对标准答案的过度追求,通过体验式、思辨式教学,让孩子领略知识之美、世界之美,体验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
棋子也在局外。正如有人说,教育问题不单是教育的问题。社会上存在的“名校崇拜”“职业歧视”等现象,直接影响人们对教育模式的选择。解决教育内卷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一起破题,重塑成才路径、就业导向,科学引导社会竞争,比如别让大学生困在“第一学历”里等,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个个人生精彩”的良好生态。
王阳明在《教约》中说:“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教育不是“填鸭”,要倡导“留白”,我们更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跳至局外,创造新赛道、打开新视野,勇敢地在旷野驰骋、在未知世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