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驱动职业教育“闽西模式”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由科技创新驱动,摈弃传统科技发展模式,更具数智化、融合性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先导,以“提质”为目标,展现了其独特的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求劳动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环境。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强调,加速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前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联系最紧密、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职业教育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柱,肩负着培养现场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匠精神层面的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构成了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改革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新质生产力职教人才,成为推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变量。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提质升级、专业建设优化以及教学科研协同创新能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这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群)构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要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就必须抓牢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多维层面树立培育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人才观。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需要构建一个集教育、科技、人才于一体的中国特色育人体系;从中观层面来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要积极作为,做到“四方融合”,实现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四链驱动”;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院校应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积极作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对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布局与产业脱节、教学资源融通性较差、人才素质培育不全面等问题,探索形成了“四方融合、四链驱动”的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闽西模式”,如图1、2所示。

图1职业教育“闽西模式”

图2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是政府搭台,职教唱戏,以教育链驱动人才链,构建四方共治的育人生态

(一)完善机制:在省内率先实施由市政府和学校牵头的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闽西职教集团,设立由行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组成的管理体制,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市域行业共同体和乡村振兴研究院。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有关部署,支持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确定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成立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机械制造和专用汽车产业研究院、环保装备产业研究院等支柱产业研究院,形成"联席会议+职教集团+委员会+研究院"的协同机制,构建多元共治、资源共享的育人生态。

(二)依产建群。根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发改振兴〔2022〕424号)和《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闽政办〔2022〕55号)文件部署,立足闽西革命老区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先行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以群建院。遵循七大专业群建构逻辑,实施“引企入教”策略,与抖音集团、紫金矿业、福龙马、福原药业、中国联通、龙净股份等龙头企业共建抖音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福龙马环卫装备产业学院等省级产业学院8个,在产业学院下开展联合招生、分段培养、共促就业、岗技共培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二、行业牵头,企业融入,以产业链驱动创新链,构建互融共生的育人体系

(一)打造"一高地三平台"。13家行业协会入驻学校,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与龙净集团、龙岩高新区管委会成立省级龙岩市专用车产教联合体,形成联合体建设范式和样板。升级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与广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建设实践培训平台,校企共建智能制造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数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实训基地,加快龙岩市职业教育公共培训实训基地建设,面向新兴职业农民、退役军人、就业重点人群等提供层次化、跨度性、体验式的高水平培训。三平台形成枢纽引领创新升级,形成开放共享、科教融合的新质生产力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二)以产业链为驱动,以创新链为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业链各环节中生产运营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典型生产案例融入资源建设,校企共建"新课程开发中心",联合开发课程500门、新业态教材300部、教学资源库7个;紧密围绕典型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专业和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大模块宽基础课程和小模块工作室课程,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锻造“双师型”队伍。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6个、大师工作室13个,引入多元化资源助力师资能力培养;聘请企业研发人员为产业导师,引进中科院博士团队,锻造“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教学团队,实现校企双方师资互聘互派,形成“双师基地+产业导师+博士团队”的师资结构。

三、重构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模式,共育具有“中国精神,红土基因”特质的高级技能人才

(一)思政铸魂。以“弘扬中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以“红旗不倒”为精神灯塔,利用闽西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产教协作开展“重走红军路”等社会实践活动,铸牢学生红土之魂、传承苏区精神,让广大青年学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实现“人文素质提升”和“红色工匠精神培育”人才培养双重目标。

(二)理论筑基:根据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于工科类专业,着力加大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知识课程与各专业的渗透融合,增强学生娴熟应用智能化劳动工具的能力。对于商科类专业,全方位融合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数据科学等数字化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

(三)实训强能。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创设"真实工作情景、真实生产任务、真实生产流程、真实工作岗位"的实训环境,畅通“校内基础研习筑基-企业初阶认知启航-项目专项实践深化-综合技能实训锤炼-顶岗工作实练飞跃”五阶递进的培养路径,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闽西模式”在理论创新、方式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理论创新:创设“产群院对接、共同体协作”职业教育生态理论

基于协同共生理论,贯彻多元共治育人理念,强化“产业-专业群-产业学院”全链式建构,围绕龙岩市区域特色产业设立七个专业群,实现专业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对接专业群架构建设省级产业学院,促进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多方资源的互通互享。汇聚政行企校力量,建立“联席会议-职教集团-委员会”协同机制,形成互融共生、互利共赢的产教共同体,以联席会议为抓手,加强各方沟通协作的渠道建设;以职教集团为纽带,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以三大委员会为支撑,保障共同体的统筹、协调和管理。通过创新创设“产群院对接、共同体协作”的职业教育生态理论,推动学校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向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多元培养机制转变,实现政行企校“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和“互享资源、互享人才、互享成果”,打造职业教育“闽西模式”。

二、方式创新:创建“高地平台、服务闽西”职业教育育人方式

聚焦产教融合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打造“产教融合平台+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实践培训平台”的产教协同平台,孵化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以省级龙岩市专用车产教联合体促进各主体主动参与育人全过程;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突破技术关键堵点和瓶颈,服务地方企业技术发展;以省级实训基地和公共培训基地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跨度的实践服务,以产促教、以教促产,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高效衔接。通过创新构建“一高地三平台”的生产教育人方式,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服务闽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科教创新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等区域战略,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培育和闽西的多元化发展。

三、实践创新:建立“四真实、五递进”职业教育实践路径

依托校内外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平台,创设“四真实”特色实训环境,通过真实工作情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真实生产任务和真实生产流程中锻炼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在适应真实工作岗位中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开展“校内基础研习、企业初阶认知、项目专项实践、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工作实练”五阶递进式培养,实现综合能力“筑基-启航-深化-锤炼-飞跃”的逐步提升。通过创新建立“四真实、五递进”的职业教育培养路径,校企联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和“沉浸式”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助力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卢德湖)

THE END
1.以科创教育推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引导产业变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力输送与能力支持。教育全阶段、育人全链条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https://cssn.cn/jyx/202402/t20240228_5735196.shtml
2.每年输送5万名技能人才无锡职业教育为产业创新名城“添薪助力”因为各单位深知高素质产业人才对提升自身竞争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无锡职业院校每年输送5万名技能人才,其中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达1056人,多聚集在我市优势产业。为产业升级提供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接下来无锡又将有大动作:《无锡市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https://www.wxrb.com/doc/2021/04/26/83256.shtml
3.干货教育产业的5个市场和5大趋势此外中国生源数量稳定,市场规模化扩张缓慢。根据《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行业》报告中显示,2010-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维持在24-29百万人区间,生源稳定无明显增幅。高等教育院校市场规模扩张率维持低位增长,市场潜力不大。 4.继续教育:产业颠覆式创新变革,催生继续教育大市场http://www.dongtanimc.cn/index.php?c=content&a=show&id=806
4.产教融合创新班是指产业与教育融合的创新教育班级或项目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将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有效结合,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产教融合创新班中,通常有以下特点: 1. 教育与产业合作:学校与企业或产业界密切合作,共同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项目的开展等,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721/07/7288840_1089440562.shtml
5.面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摘 要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其关键是构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以科技创新为共同愿景,以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为目标,形成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推动政府善治、高校铸魂、企业有为、专业组织赋能,处理好学术、政府与市场逻辑,基础研究与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2407/t20240724_2111226561_wap.html
6.202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创新30、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什么 正确答案:A、潜在利润 31、以下哪项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正确答案:D、数据要素 32、___ 是数字生态核心推动者, ___ 是数字生态主要参与者, ___ 是数字生态参与者、推动者,和监管者。 正确答案:B、 企业,公众https://www.gdjxjy.com/html/xinwen/ziliao/2565.html
7.脑科学教育研究创新发展高标准推进地方产业融合为促进脑科学教育的基础研究与教育产业融合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研合作,2019年11月7日,随着调研工作的结束,中管院教科所脑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与济南杰德智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脑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建辉、秘书长张易丰、济南杰德智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付刚一行共同出席签约仪式。 https://m.haiwainet.cn/mip/3541581/2019/1111/content_31662457_1.html
8.艺蕴中国·艺术教育创新成果展暨高校文创产业项目推介会获奖公报曹博: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 张小喻: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 张小喻:艺术教育创新优秀指导教师 林丹:艺术教育创新优秀指导教师 张小喻:特邀为艺教委影视艺术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01 教师组一等奖 林丹:《华光 CUBAL 预热视频》 张小喻:《华光抗疫日记》 02 教研成果一等奖 https://syxy.hgu.cn/html/View_1678_82_62.html
9.第九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在苏州举办—中国教育在线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界正探索将AI技术融入教学的新路径,以期推动教育创新,构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5月16-19日,第九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暨第十一届慧湖教育国际化论坛(以下简称“年会”)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吸引了近400位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教师和产业界代表共同探讨AI浪潮下的教育创新之路。https://gaokao.eol.cn/gzxy/202405/t20240524_2612145.shtml
10.教育创新创业计划书(精选5篇)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创业计划书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创业计划书是一份全方位的商业计划,主要是帮助投资商对项目做出评判,从而使企业获得融资。不过,你知道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格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创新创业计划书(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https://www.ruiwen.com/chuangyejihuashu/5398524.html
11.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新路径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以百色摘要:本文以百色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应用型高校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的新路径。文章通过分析百色学院在双创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双系驱动”育人模式与“理论-模拟-实操”双创教育模式的实践成效,以及这些模式如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研究突出了以百色精神铸红魂的教育理念,对于其他应用型高校在推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033683864742143077&item_id=703368386474214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