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大语文教育”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两者在语文教学中同等重要,不可以机械割裂开来。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但近年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颇有争议。近来,“人文性”崛起,“工具性”沉寂。因此,本文就替“工具性”寻找正确地位,以及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语文大语文
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有充分根据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且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毛泽东说:“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这就告诉我们,不但外部语言是交际工具,而且内部语言还是思维工具。语文学科既然以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那么工具性当然是它的本质属性了。
在全国语文教改大讨论中,在对语文教学弊端的形成原因的探讨中,有人把它归咎于叶圣陶先生的工具论,说是工具论导致人文性的丧失。多数人则持公允之论,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把“工具论”做过了头;导致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能改,要改的是做过头的部分。其实,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有两方面的认识根源:一是在处理工具性与其他属性的关系时过分强调工具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属性的存在;二是在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时彻底切断了工具属性与其他属性的密切联系,孤立机械狭隘地划定工具性的内涵外延,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的片面机械,语文工具性本身也成为僵死的概念。属性讨论是语文学科理论重建必过的关隘,概念理清又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语文学科理论重建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吸收大讨论的成果,对工具性有了比较客观的说法。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这些话无疑都很正确,但都不是语文工具性丰富内涵的全面表述。小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学习与小学生的人格成长、知识修养的发展,与小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从这几句话中很难得出理想的答案,而这正是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机械,与我们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过分狭隘大有关系。只有真正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拓宽思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语文学科本来声名显赫的“工具性”这一性质,沦落到如今谈其色变之式呢?究其根源,标准化考试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一)
标准化考试历史已久,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可取先进的一面,但时至今日其显现的弊端也越来越多。语文学科是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惟其模糊和多义,才更有韵味。可笑的是语文课居然有了统一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更是内涵丰富,多词一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层出不穷,何来标准可言。“齐心协力”与“同心协力”何别之有?把“齐心协力”判错的那个小学语文老师大概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文盲”吧?我真为他感到悲哀,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感到悲哀。由此可见,标准化考试中的诸多试题非但不见“人文性”的踪迹,反而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引入歧途,完全偏离了其本来的航向。从而沦落为标准化考试的奴隶,甚至充当了标准化考试的侩子手,替标准化考试背了黑锅却浑然不知。语文标准化考试还使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成了编题与解题数学,亦是导致各种练习册、AB卷盛行,题海大战不断的原因。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文的工具性,而工具性本身就意味着灵活的,多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计算机阅卷和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早已抹煞了“灵活、多变”,取而代之的只是僵化的所谓“唯一”的答案,可笑之至。有很多字、词、句,只要明白它们是什么意思,会用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将它弄得支离破碎,还企图弄清个“所以然”。除了语法,语文更注重的是语感、感觉,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语文,就没有感觉可言,整个教学自然是死气沉沉。语文不是数学、物理,不能用唯理性思维模式。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标准,应该多渠道,多思维,多方向的,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生机。
那所坚持和强调的真正的工具性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二)
那么何谓“大语文教育”呢?
(三)
“大语文教育”是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他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大语文教育不仅是大语文的教育,更是语文的大教育。如果说大语文的教育展示着宏阔的教育视野,语文的大教育则要揭示出既有现实性又具超越性的教育价值功能。大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教育价值功能应是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质言之,大语文教育追求的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这也正是“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总之,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语文教育的大课堂。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应该高举“大语文教育”的旗帜,努力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坚持与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掌握工具要与实践结合
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不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而是以读书技能的练习和接受文化的熏陶为主,因此,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日本小学的语文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日本的国语教材很有特点,它实实在在地把说,写,做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它强调语言和文字两种功夫,并且这种强调又是在许多动手制作的内容,及表演的内容中体现出来的。
比方说一年级的课文里,有分组做文字游戏卡片然后大家一起玩,有做相册,配上说明文字,然后向大家说明自己怎么做的。二年级学期末最后的课文,是把自己喜欢的课文里的人物做成硬纸板的人形,然后固定上木棍,举着的人说台词,分组把课文里的故事编出来,演出来。三年级的课文教学生怎样说明时,是通过用剪刀和图画纸来做纸玩具,边做边教孩子们说:开始、其次、然后和最后等顺序词。期末,最后的课文是分组把自己喜欢的课文,根据情节,画成几页画,来给大家象演电影那样演出来。四年级时,有编报纸的课文,每人编一张假期生活的报纸,学期末最后的两篇课文,一个是剧本,大家一起做道具,背台词,演这出戏,另一个仍然是分组把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演出来。五年级的最后的课文是组织朗诵发表会。六年级的课文有更复杂的传统剧的剧本了。
二、对工具性的强调要有所侧重
语文教学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学的基本规律。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时,也要注意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对工具性的强调不能是笼统的,一概的,而是要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不同年级的要求不同,不同教学单元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例如:小学中低年级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时期,是掌握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工具性”的比重要适当加大。在掌握工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贯彻“人文性。”又如,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不必要进行牵强的人文性熏陶,只要着重于技能的养成。而进行诗歌、散文等文体的教学时,则“人文性”是重点。
三、工具性要与人文性相结合、相渗透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脱离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会因为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沦为简单的排列组合文字的游戏;没有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性就犹如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因此,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小结:
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对错如何始终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两者各有优缺利弊,不论过于侧重于哪一方都是不科学的,在语文教学中,要相互调剂,互相弥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波:《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