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观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浅议
[摘要]:“大语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受到时空局限的“小语文”教学状态提出的。它强调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它的提出为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实践性意义。
[关键词]:“大语文”、语文、课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现状,它基本上呈现的是一种以课堂为中心的“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目标单一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长久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知识教材体系。虽然,它对于形成学生系统的基础知识结构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适当的灵活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教材编辑与生活相比的滞后性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客观上教材无法与实际保持同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更重要的是由于“应试”的影响,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为唯一的知识传授文本,无形之中夸大了教材的作用,扩大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由于书本知识教学不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感到知识很枯燥、很乏味,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3、教学时空狭窄
4、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的单一,首先体现于教学媒介的单一。粉笔和黑板是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主要的教学工具,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眼睛、耳朵以及笔和笔记本。其次,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陈旧。讲授法、练习法等适合应付考试的方法是最常用的。例如,在拼音教学中,有人认为几个字母有什么好学的,于是,a、o、e、i、u、v,今天念过来,明天念过去,先学生跟着念,然后学生自己念。这种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怎能引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的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呢!
5、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的主客体单一,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方式传统,评价基本上是通过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第三,评价内容浅显,主要是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简单知识的再现。最后就是评价层次较低,主要是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对思维、品质、技能等根本不涉及。总之,这些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综上所述,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教学资源匮乏,课堂活动单一,评价单一的“小语文”的现状中。这种“小语文”教学越来越来暴露出问题,已不再符合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与“小语文”针锋相对的“大语文”的提出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它的出现弥补了“小语文”的种种弊端,而且为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突破口”。
二、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语文的运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影响。”已故邢台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系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他说:“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大语文”教育观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发现其实质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
总之,提倡“大语文”教育观就是把语文的学习的触角向社会生活延伸,把语文学习带到了语文的源头处,让它充分汲取新鲜而有生命力的语文学习的养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活力。
三、“大语文”教育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地改革“小语文”,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构建全面开放的“大课堂”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目标
“大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社会对人的要求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这种开放的教学目标,笔者以为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即把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视其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涉及两个层面问题: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做到:
(1)、知识与能力、理性与非理性并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中,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人类文明。于是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有创造性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人。与之相匹配,大语文的课堂必须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理性与非理性并举、共性与个性并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摒弃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注重“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四要素的均衡培养的同时,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性(非理性因素)。
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的时,要努力体现实质性目的(知识技能方面的目的)和发展性的目的(体力、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目的)的统一,并以前者为基础,后者为核心。同时,在发展性目的中,既要重视认知层面,也要重视情感层面,在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同时,着力发展其社会性,以促进其面面发展。如一教师在教学《将相和》时,抓住“请您为赵王击缶”一句中的“请”字组织教学,设计两个问题:a、“请”字一般是什么意思b、假如你是蔺相如,你明明知道赵王受到侮辱,但还要“请”,这是为什么让学生介入生活,去咀嚼,去体验。通过讨论,来理解蔺相如复杂情感。学生用心灵感悟到:“请”字是表面客气,而内蕴严厉。这正是表现了主人公机智的特点。最后,在讨论怎样读时,学生回答:“读得亲切,却要内蕴严厉;读得严厉却又不得不表露客气。”于是,师指导用“请中有令”的感情朗读。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育理论中的“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往往被异化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灌输,很少、甚至根本不过问学生学得如何。“大语文”提倡的“大课堂”强调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这种课堂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场所,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具体说来,教师应做到:
①、提供学习方法
②、鼓励各种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自由猜想
③、改变提问的方式
学生认识的触角如能伸进未知世界的神经地带,进而发现问题,并能正确表述,这比教师的串问更重要。以前的课堂提问,不少情况下所训练的“应答式”能力,是“引诱”学生最终钻进事先设计的“标准答案”胡同。而“大语文”要求语文联系社会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因此,教师提问的指向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胡同”,更不是为难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回答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方式应该是讨论式、咨询式、商量式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设置情景,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思考。
2、开放的教学内容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语文。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开放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浓缩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开放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办法:1、省略。一是省略教材中不符合社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二是省略教材中学生一看便知简单的内容。2、补充。每一篇课文直接反映的生活知识是有限的,.但由这一点所引发开的知识却是无限的。老师通过增加活动或话题扩大学生的参与和锻练的形式将被教材浓缩的“社会”开放,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使学生学好课文,又不限于课文。3、浓缩。教师要将生活中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择优取用,取其精华。
另外,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还要注意实现:语文课程向非语文课程开放。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解一道数学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对本题进行条件、过程分析,最终得出结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4、开放的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的开放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现有课堂教学场所的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打破原有的学生座位的单调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组合,模拟生活的场景,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二是指语文课堂向课外开放,校内学习向校外学习开放。如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充实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工厂、参加公益活动、远足、登山、赏花等,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学生在社会课堂增加了见闻,得到了锻炼,才会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写出来的东西才会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5、开放的教学手段
迷人的金色,一只小鸟沐浴着阳光,展翅飞翔。学生在这情境中,视觉、听觉都受到了冲击,既记住了诗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获得了独特的感受。
6、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大语文”所要求的人性化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英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应注重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简单的好坏之分,重要的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意发展功能。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
(2)、评价应强调个性化。评价的主体和对象都应是学生,但是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性格、旨趣、爱好等,与之相应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各不相同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避免没有特点和笼统的评价。
(3)、评价应体现全面性。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思维、技能、品质等)为评价对象。首先要明确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动,
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同时,教师对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援。评价内容应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的应用、态度习惯、思维想像、品质情感等。评价形式应多样,包括书面测试、活动演示(演讲、口头作文、朗读、讲故事)、个体分析、行为观察日记、各种奖励形式(即对学生发展中取得的各种成绩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如说“你进步了”、“你真行”、送红花、红星、奖状、)等。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四、结语
总之,“大语文”课堂教学体系,形象再现了“语文与生活”同在的原理,使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成为现实,使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源泉,把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还给学生,大大充实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它为根治小学语文教育的痼疾,探索了一条务实高效的教学路子。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新世纪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充实,完善“大语文”课堂教学体系还有若干工作要做,这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可见,“大语文”教育观的探索还将进行下去,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