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活的古诗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生活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当对教材的观念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甚至“选教材教”时,教师面临着一个更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进入课堂的国学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必须有新的方向、新的地位、新的内涵和新的使命。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以发展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促使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根本,谈谈自己从儿童生活视角出发,在国学教学研究中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以儿童生活视角为起点,取舍国学内容,儿童读经就是读史

选择题1:你学习国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选择A“有趣”的占30%;选择B“有意义”的占70%;

问答题1:你学习国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有31位学生提到“了解了历史和古人的事迹”。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件较为有意义的活动,其意义很大成分是通过学习使得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及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

选择题2:下列哪些情况是你接触国学的主要途径?

选择A“通过书籍”的占7.5%;选择B“通过父母”的占5%;选择C“通过教师”的占87.5%。

这就是说,学生对国学学习的途径较窄。作为青少年,了解和接触古代文化,除了学校教育外就很少再有其他途径,而学校教育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教育资源。

二、利用儿童生活视角的特点,培养国学兴趣,儿童也能读经

在支持国学经典进入课堂的理论中,有一点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关于这一点,在苏教版《古诗文诵读》的序言中,周德藩先生曾有这样的阐述:一个人在接受早期教育时,总是被动的;然而到了成年之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后悔自己接受的教育太少。因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文,对人的一生治学、修身无疑是有益的。

从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者立足长远的发展,对受教育者采取适度的强制,是可以的、可行的。这种强制的记诵是符合儿童记忆的科学规律的。但与之相悖的是,若都如此而为之,就难免走到盲目崇信、丧失人格的教育对立面去,而这恰恰也是一些反对读经,反对将传统文化经典引入课堂者所担忧的。

在笔者为参加“国学社团”的成员设计的《小学生国学经典学习调查表(2)》中,以下几题的答案也许多少可以说明问题。(对象仍是40名来自四年级各班的小学生)

选择题1:学校开了不少课程,哪些是你喜欢的?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三项。

选择题2:你为什么喜欢上这

(注:表格中数字为选择本项的人次)

作为一门课程和教学资源,国学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教师如果组织得法、取舍得当、符合学生特点,则受学生欢迎,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选择题3:在以往学国学的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选择A“不认识的字”的占7.5%;选择B“不理解”的占12.5%;选择C“能激发自己兴趣的东西少”的占80%。

从上面的统计中我们不难分析出,绝大部分学生已然明白国学学习的意义,已有学习的内驱力,他们在学法上倾向于教师能提供趣味性强、生活性强的课堂资源。这显然符合小学生学习的规律,也正是我们推广国学教育的法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二、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杜威:教育即生活

杜威指出,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杜威所要做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符合儿童需要也合乎社会需要。

(二)张孝纯:大语文教育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的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培养。这一理念也成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

(三)李镇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指出,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这里的“生活”二字,不单指语文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等方面相互融合。

三、古诗文的生活化教学

(一)将历史知识融入古诗文的讲解中,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自古以来,语文与历史就被结合在一起,文学中包含着历史,历史中显示着文学。而对于古诗文来讲,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则更加丰富。因此,在对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坚持文史一家的原则。而历史事件往往具有直观、鲜明的特点,能够更容易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将流行歌曲、影视剧台词等元素与古诗文教学相融合

热播电视剧《还珠格格》的经典台词: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就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再如,学生所熟知的流行歌曲《寂寞沙洲冷》正是取材于坡的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将流行歌曲(学生熟知的事物)与古诗文(学生陌生的事物)相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易于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词意境。

(三)将古诗文的教学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相联系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在教学中,我们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材选文、练习内容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尝试“主题引领,模块推进”单元教学模式,并与经典诗文有效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22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3.对比阅读,领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4.丰富语言积累,交流、描绘童年生活。

【单元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走进童年――预习达标(2课时)

【预习内容】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童年”为话题,导入本单元学习

二、自主预习环节

根据本单元内容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如果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把预习前置,放在课前,课堂上直接进入达标环节。

三、预习达标环节

1.小组预习达标检查。

2.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解决。

四、抽查预习情况

五、指导书写

第二模块:诗意童年――单元主题与经典诗文整合(1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词三首》《儿童诗两首》

一、走进童诗想童年

(一)激趣导入

(二)理清脉络

(三)品读感悟

1.读读自己最喜欢的那个愿望,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汇报交流感悟。

(四)学法汇总,总结提升

阅读步骤与方法:概括内容――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二、走进古诗品童年

(一)诗词导航

(二)合作探究

学习诗词,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

1.依据提示自主学习《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3.拓展品读古诗《稚子弄冰》《观游鱼》。

三、走进童诗享童年

(一)依据方法,自主学习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

1.默读,概括内容。

2.批注,理解感悟。

3.积累,丰富语言。

1.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2.朗读诗歌,想象诗歌中印象最深刻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对比阅读《我想》《童年的水墨画》。

四、走出童诗悟童年(教师总结寄语)

第三模块:多彩童年――1+X课内阅读(1课时)

《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

一、预习汇报,把握内容

二、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为例,品读感悟

(一)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在作者回忆的几个片段场景中,哪几个场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走进文本,品读感悟

1.品读“看骆驼咀嚼”部分。

总结学法:朗读――批注――积累。

2.依据学法自主学习其他几个场景。

3.学法汇总。

(1)默读,概括内容。

(2)批注,理解感悟。

(3)积累,学习表达。

三、对比阅读,加深感悟

1.依据提示,自学《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

四、领悟表达,拓展运用

1.对比感受三篇课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2.领悟表达,拓展运用。

第四模块:金色童年――拓展阅读与汇报(2课时)

一、主题阅读

第一阶段:自主阅读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金色童年》,选择感兴趣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备材料,以备交流。

2.师生根据丛书内容,确定展示内容。

第二阶段:整理材料

第三阶段:汇报展示

二、主题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研究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如童年影集展、手抄报展、童年诗朗诵会等。

第五模块:童语童趣――积累练习(2课时)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课与习作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日积月累、交流平台、口语交际)

(一)自主学习“日积月累”,懂得珍惜童年生活

(二)引导回顾,体验童年情趣

1.回顾课文,说说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这些场景为什么能使你印象深刻,结合“交流平台”,学习其写法。

1.小组交流童年趣事。

2.小组推荐趣事,全班交流评价。

二、写写练练促提高(习作)

1.明确习作要求。

2.讨论思路,故事串联。

3.自主写文,叙述条理。

4.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教后反思】

关键词:家庭;传媒;儿童发展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据点,是其发展的起点。然而,随着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变化,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我们家庭传媒环境的变化,则最能反映出这种变化。家庭传媒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可估量,父母是儿童健康成长路上的中介者。怎样才能让儿童在接触传媒时“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呢?笔者认为,作为父母,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其实,对于儿童看到的一些比较难理解或烦扰的场面,父母要及时进行解释,这有助于消除儿童单独观看时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如果,父母不注重参与,那么,孩子可能会在看到电视中暴力、性、攻击和其他不适宜镜头时盲目模仿,这在儿童的健康成长路上将是不堪设想的!反之,如果跟儿童一起看电视,就有机会对其中某些干扰的信息进行讨论和解释,增进亲社会或教育性的内容。例如,动画片《奥特曼》里的暴力打斗现象会导致孩子们在观看后精神紧张不已,《米奇妙妙屋》的内容生动有趣,孩子会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到有关数字,形状及逻辑思考等基础能力。作为父母,不妨有所选择的引导儿童观看一些好作品,促使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二、作为中介者,父母更要注重言传身教

三、作为中介者,父母要注重创造良好地家庭传媒环境

【关键词】古诗词想象力情境兴趣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如下几方面障碍:一、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理解较为困难。二、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难以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让小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展开联想,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二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夏天的“连雨不知春去,一觉方觉夏深。”;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这样,便将对于小学生来说略显枯燥的古诗词生动化,引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想象力;小学生;创新人才

一、想象力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想象力是通过几位,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经验等去创造新价值的活动。

想象力是人类思考的过程,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和思维发展较快,这个阶段正是提高儿童想象力的关键时期,对于儿童通过适当的方式去挖掘想象力可以快速提高想象力水平。通过发展想象力,可以促进孩子长大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一些想象力极度贫乏的儿童,对于社会竞争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重视通过适当方式刺激学生想象力的提高,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高儿童的想象力。

二、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前提和基础便是更好的感悟生活

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想象力发展水平,很多想象力是基于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科学研究表明,知识量越丰富,在社会生活中同城想象力更加丰富,抽象思维能力就越好。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要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儿童的想象力进行诱导,让幼儿的想象力进入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儿童诱导发展想象力的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想象力的提高。当时在课堂教学中强迫学生进行想象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常常事倍功半。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缺少生活的经验,没有将想象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丰富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去了解自然、社会,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去欣赏自然美景,去发挥想象力。通过对蓝天、白云、河流的了解,掌握自然知识的同时,可以发回儿童的想象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和教师以怕孩子弄坏东西为由,拒绝孩子接触新鲜事物,这其实对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儿童由于缺少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造成想象力缺乏,造成接触新鲜事物时反映迟钝。想象力的发展,与儿童对生活的积累和知识的存储有直接关系,在儿童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想象力的培养。

三、在各科教育中对儿童想象力进行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进行培养,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必修课程都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小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启发,通过情景教学,拓展儿童想象的空间。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材里很多音乐是经典歌曲目,并且轻快、优美,教师对学生创造合适的音乐场景,可以让学生在心目中形成丰富的联想,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营造身临其境般的氛围。《赛马》是一支比较经典的二胡独奏,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草原上马儿奔跑的画面,可以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感受赛马的情景,既可以加深音乐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音乐加表演的形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对乐曲中人物形象进行模仿,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发生的背景,对音乐内感情的把握更加准确。譬如,《卖报歌》展现的是风雨中一个小男孩不畏困难卖报的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想象力启发。古诗词文字常常经过仔细斟酌,短短的几个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这些唯美的意境和情感又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学习中往往对这些诗词的解读不够优美,唯美的情景通过老师生硬的讲述后失去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学生自然找不到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别有风格的骈体写成的诗序,笔力明快、风格清新、又气势恢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每个画面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更身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作者的情感,也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t.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小学美术课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03:60.

[2]嵇明.平凡之路的不平凡――浅谈新人教师建设文学社团的实践与收获[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5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报告文集[C].江苏省教育学会:,2015:7.

[3]杨惠婷.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思维能力[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总第3辑)[C].:,2015:1.

[4]王亚萍.《心的翅膀》[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6年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四届优秀教学案例论坛论文集[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5:9.

一、借助课本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一种直观教具,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力的辅助形式。利用图画创设情景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小学品德课教材,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对大家熟知的实物进行加工创作,直观性强。小学生年龄小,对于直观美好的事物特别有兴趣,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画创设情景附和孩子的年龄、心理及思维特点。

例如,在《红绿灯,在站岗》一课的教学时,我们就借用了一幅卡通化的马路图,图中结合“斑马线”“红绿灯”“地下通道”“天桥”“交通岗”等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将生活中的马路搬进教室,让孩子在直观可视的情境下,观察、思考、议论、理解,将这些常规交通安全知识纳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在生活中指导他们的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天气》时,教师先出示一组图画,画有简单的天气图标。接着出示另一组图画,让孩子借助上一组图画的知识经验推断第二组图标的意思。可见学生通过对图画的观察,认识得到了提高。

二、播发视频资源重现情境

时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改变,也带来了更多的精彩。视频的出现,为生活化课堂的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视频是一种诉诸人视觉、听觉,启动人联想和想象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视频通过镜头回放、字节再现、flas加工等形式,反映我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低年级品德课的教学中,经常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或者生活场景回放来起到重现情境的效果。通过制作具有画龙点睛的课件和微视频,充分激活学生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提高学生对品生知识的吸收率,实现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

在教学《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分组采访了清晨工作在不同岗位上的人,通过拍摄回来的采访视频,通过当事人的阐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这些劳动者工作的艰辛,以及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而明白应该尊重、爱护、理解他们。教学一年级下册《大自然里的悄悄话》时,我通过播放孩子们秋游时,海边踏浪;放学时,小伙伴们公园里放风筝,做游戏的录像,后期加上孩子们的内心独白作为旁白。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回到那个快乐的时光,带到公园里、大海边。在之后“听”的环节中,我还制作了精美的flas,美丽的月色下,凉风阵阵,伴着蛙声蝉鸣,让孩子们想象这音乐盛会中,动物们都在倾诉些什么?告诉人们什么?孩子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和升华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自然常识,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三、通过转换角色体验情境

正如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带给学生的是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而表演是一项能调动表演者各方面能力的活动,品德与生活又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品生实践活动中融入表演的因素,让学生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教学的生活化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四、运用实物道具渲染情境

学生对课本中一些抽象的知识性的内容是懵懵懂懂或者只有个模糊的印象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以实物来演示情境,并创设与生活情境有关的问题,抓住当中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提高认识,引发学生的思考,来让学生去感知事物,进而指导他们今后的行为。

教学一年级下册《我的动物朋友》时,我特意让孩子们将自己生活中饲养的小动物带到教室当中,并事先让学生每天观察并作记录。当欣赏完书中的小动物的图片之后,我邀请班里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动物朋友。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你的好朋友呢?

生:我最喜欢的是蚕。你们看,这是我记的“蚕宝宝成长日记”(你真细心呀!)现在我的蚕宝宝已经变成飞蛾,还生蛋了。

生:我也喜欢蚕。我知道蚕喜欢吃桑叶。它一天到晚都在吃,一天可以吃掉一两片桑叶。我还知道蚕宝宝的粪便是一种药。蚕宝宝吐的丝可以做成丝绸。

师:春蚕吐完最后一根的丝就变成蛹了。有一句古诗就是在赞美蚕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人们也常常用这句诗比喻那些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一生的劳动者。

生:我带来的是小豕辏我家的小乌龟一到冬眠的时候,就会钻到我妈妈洗衣服的水槽底下,不吃不喝也不动。

生:我带来的是小蝌蚪,它黑黑的,有一条小尾巴。摸上去粘粘的滑滑的。它长大以后会变成小青蛙,帮农民伯伯抓害虫。

师:可你把它关在瓶子里,以后他还能帮农民伯伯吗?下课后咱们把它放了吧?

生:好,以后我再也不乱抓小蝌蚪了。

一、巧用电子书包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第一单元《我的自画像》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平时开展班队活动时拍下的学生表演图片和视频放进“电子书包”,在教学“才艺展示”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孩子们点击图片库,自由欣赏图片,勾起他们对往日快乐时光的回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交流着,脸上洋溢着笑容,有的甚至在位置上手舞足蹈起来。我趁势让几个同学到讲台前即兴表演一段,孩子们大大方方地就上来了,有表演国标舞的,有背诵古诗文的,有唱英文歌曲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妙用电子书包组织合作交流

三、善用电子书包促进课堂评价

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电子书包的“手写”功能,组织同学们写一写“个人小档案”,为同学写一句鼓励的话,同学们纷纷动“笔”,认认真真地在电子屏幕上书写着。写好后,我将他们的答案随即就展示在白板上,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让学生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懂得尊重别人、欣赏别人;懂得要别人欣赏首先要学会欣赏别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同时也要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注意克服和改正。

四、利用电子书包优化资源储备

“电子书包”的海量存储是它的优点之一。除了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整册电子教案已经存储进电子书包以外,我上课用到的所有资料也都可以存储进去。在教学每一课前,我都会提前进行资料的准备,如拍照片、拍录像、进行作业设计(填空、选择、连线、判断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存储在“电子书包”里,便于同学及时观看、操作,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也是对文本教材的二次开发,将文本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小公民。

关键词:班主任教学艺术性常规管理

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的逐步深入,学校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也面临着新的教育形式。尤其是小学班主任,他们的工作一般都是非常繁重而又复杂的,他们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前途,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重视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方式。

1、如何完善班主任的工作

1.1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

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是教室、寝室,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环境,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往往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首先要善于从人文的角度诗意地营造班级氛围,形成班级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主旋律。尤其是对班级的新组成,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彼此之间难免有一些生疏和隔阂,为了增进彼此的融洽,可以把全体成员名字的最后一字,串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内容体现彼此和睦,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此作为班级宣言。也可以通过组织朗诵会、班会、节日联欢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班级的融洽,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人文关怀。在教学实践中,我为了减轻异地学子的思乡之苦,在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风拂面,组织班级这部分同学到老师家品尝水果,品尝月饼。在欢声笑语中,远离他乡的学生淡化了远离亲人的惆怅和伤感,相反,感受到的是如水的月光浓浓的友情。这样的班主任能想学生之所想,师生的情谊自会融洽,学生也会想老师之所想,同学之间的冲突、班级的突发事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扼制,班主任也就会从疲于奔命的应对中解脱出来。

1.2构建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

渴望交流与沟通是人固有的本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构建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双向交流平台。作为班级领导者的班主任,应该和学生交朋友,并能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注意倾听。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班主任应注意倾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再进行综合评定,最后通过公平批评对学生进行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不应该在众多学生和老师面前教训学生,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合,与学生进行单独交流,最好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态与其进行交谈。有些学生可能因为个人爱好,会出现偏科现象,如有些学生喜欢数学不喜欢语文,这时候班主任就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从数学与语文联系最密切的地方着手,让其明白,在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下,是没有办法完成数学的,只有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提高对高深数学的理解和兴趣。当然,班主任也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籍,最好是能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课外书,以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

1.3完善学生干部制度

1.4当好一个爱心班主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班主任在各项活动中,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在全班形成一种能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的现象的集体舆论。所以,小学生违反了纪律或犯了错误,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和批评,而是要用爱心去呵护他们,只有充满爱心去善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在施教中获得成功。比如,张海迪在爱心的呵护下取得了事业的成功、生命的延续;爱迪生在母爱中成才,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学生才会尊重、信任教师,才能聆听教师的教诲,改正自身的不足,才能一身正气。

2、总结

总之,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班主任的工作要远远比其他任课教师的工作繁琐得多,因此班主任付出的精力也相对较多。面对刚刚踏入学校的小学生而言,班主任应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多关心和照顾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魏纯.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2).

THE END
1.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小学肖远义邮编:401332电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诠释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6bso9ji.html
2.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张孝纯,“大语文教育”,一体两翼,思想,实践, 针对于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的高低,存在着与实际https://wap.cnki.net/lunwen-2007151308.html
3.何为“大语文教育”观念?小学名师指导五年级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支配下设计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两翼。张孝纯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1 语文课堂教学;2 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 语文学习环境。坚持完整的语 文教学结构,就是要:1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2 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 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所谓“http://m.hujiang.com/lx/p304426/
4.大语文教学观范文12篇(全文)大语文观渊源及变异探析 第4篇 20世纪80年代初, 河北教师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首次提出“大语文教育”概念。他把“大语文教育”的内涵界定为:“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cjqbs7a.html
5.“大语文教育观”是著名特特级教师()创立的语文教育思想。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大语文教育观”是著名特特级教师( )创立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电子错题本,提https://www.shuashuati.com/ti/4df1fdb885a84db88b22c163463654ab.html?fm=bdac6e7d7d34b5efff7907fd96bd119787
6.树立“大语文”观培育高阶思维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是“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不同,大语文教学观在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以及应试教育之外,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健康美好的情感,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健全的人格,提升自我修养。在时代的要求下,语文教育承接着培养下一代新https://jyj.changzhi.gov.cn/jyzc/202306/t20230615_2761272.html
7.语文教学技能大赛总结(通用11篇)的父与子》《矛和盾的集合》《搭石》《自己养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命,生命》《酸的和甜的》《飞向蓝天的恐龙》《圆明园的毁灭》《狮子和鹿》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以学生为中心,顺学而导”,作了解读、展示、竞技,进而把素质教育下语文三维目标的达成,从定性预设、定量估计、质的提升几个维度,作了最大限度的https://m.ruiwen.com/zongjie/4346214.html
8.语文教育走过和走向的路──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概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二十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在教材建设、教法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生语文水平明显提高,是建国以来语文教育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处在世纪之交,回顾新时期语文教育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强大威力;深刻认识到只有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080807195810_165730.html
9.弘乐大语文加盟流程弘乐大语文加盟条件“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https://m.xiangmu.com/so/zuowen/honglejiaoyu.html
10.什么是大语文教育,名词解释定义是?大语文教育 参考答案:“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ldquo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名词解释 语文素养 参考答案: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6904012.html
11.圆桌论坛:“融”与“变”之大语文发展之道大语文的创始人是河北邢台八中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他在1982年提出了大语文教育,并且进行了为期10年的教育改革实验。他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概括而言,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https://edu.sina.cn/zxx/zxxzx/2018-11-27/detail-ihpevhcm0178731.d.html
12.漫谈大语文视野下语文教学与作文之道“大语文”的概念,最早由已故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大语文的“大”是相对于传统语文而言。大语文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https://www.jsenews.com/edu/202204/t20220413_7501297.shtml
13.张瑾琳:校园文学是语文教育创新的重要生长点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思想”之所以影响至今,就在于他认为语文应该以课堂教育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和延伸,将生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全面、立体、客观、丰富的语文实践。可见,校园文学和大语文教育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挖掘文学潜质,引导创造力,发展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https://eduwx.com/memberDetail.html?id=717
14.校本研训工作总结15篇3、体现时代特点关于语文教学,古今文人学者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现代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不可分割。张孝纯教授提出,语文教学“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等四大主张,强调要打破以往封闭的教学格局,要从社会教育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语文教学。语文单元https://www.yjbys.com/zongjie/gerenzongjie/1683491.html
15.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精选6篇)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胥长辰)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2 https://www.yuwenmi.com/baike/130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