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和电子书让实体书店濒临倒闭,为何新华书店能不受影响
我们曾经在线下做过类似的调查,梳理完所有回答后发现,这个问题的时代烙印感过于强烈,80后占比居首;70后次之;90后逛书店的选择开始变多了,新华书店已经不再是唯一去处;00后说他听不懂为什么夏天要去新华书店。
时代的变迁给不同时代的人带来了更多不同的选择。
现在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不出门有各种流媒体追剧追综艺,风格多样的手游页游;出了门有各种大型商超,公园游乐园KTV,与十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那个时代,“泡”新华书店,可谓是蔚然成风,尤其是在中小城市的城镇上,可能没有少年宫科技馆体育馆,但都会有一家新华书店。
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的时代,新华书店成了国民追求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好去处,书店内每个角落都随处可见看书、选书、买书的人,尤其是到了夏天,店里会开起空调,像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约上三五好友,钻进书店里,找一个人少的角落,打开一本期待已久的书,安静的看上个一下午甚或一整天,一墙之隔将炎炎热浪阻挡在外,简直人间仙境。
当然,最最开心的就是用跟家里大人软磨硬泡要来的几块钱,再加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零花钱,去新华书店买上一两本惦记了很久的小人书,回去跟小伙伴们得意地炫耀一番。
不过更多的时候则是口袋里的钱远远不够买齐一套书,这时候就会跟几个关系要好的小伙伴商量好,我买一二册,他买三四册,一起交换着看完。
在当时,新华书店这四个字,在国人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一方面他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这也正是中共中央当初建立新华书店的初衷。
据不完全统计,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已建立新华书店分支店735个,全系统共有职工8100多人;出版各类新书5291种,共发行图书44740万册;初步形成了覆盖全中国的书刊出版发行网络,成为我国书刊出版发行的主力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图书发行业务正式确立了由新华书店独家经营的发行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几次大刀阔斧的转企改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华书店进入发展黄金期。
2008年8月,新华书店首家海外分店在纽约开业,揭开了新华书店由中国大陆走向世界各地的序幕。截至2020年统计,全国新华书店数量已超过14000家,按照目前全国(除台湾)县级区划约1335个算,平均每个县就有10所新华书店。
回顾这80多年,新华书店从刚起步的懵懂少年成长为睿智的耄耋老者,已经成为了国内实体书店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这80多年来,中国大地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国内的实体书店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
首当其冲的冲击就是实体书市场已经被线上销售逐步蚕食,尤其到了21世纪,电商的迅速介入,线上卖书呈现出肉眼可见的增长,“618”、“双11”等等这几套组合拳下来,实体书店能撑得住的有几家?
没有后台的,就很快被一棒子打死,剩下来的都是有资金、有后台的大书店。
再则,电子书的异军突起,“看”书的途径变多了,手机、平板、kindle,随时随地拿起来就看,更要命的是以前被广为诟病的电子书阅读体验差,现在也大为改观,比如说kindle,它的阅读体验已经无限接近于看实体书了。
所以说,现阶段实体书店市场形势堪忧,想做到盈利更是难上加难。
据《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0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为970.8亿元,同比下降5.08%,实体书店渠道下滑33.8%,尤其明显。
就在很多书店苦苦支撑甚至被迫关门的同时,新华书店不但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反而活得比不少商家都好。
今年2月1日在京举行的新华书店总店2021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布了2020年新华书店经营情况: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0417万元,同比增长40.8%;利润总额为2364万元,同比增长11.6%,超额完成集团要求的任务指标。
2020年新开书店数量排名新华书店占据前10的8位
看到这个数字,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跟我一样,在心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新华书店居然没亏钱?
这个新华书店一定不是我们这座城市里的新华书店。
我所看到的新华书店,一年起码有300多天都是全场冷冷清清,最不能忍的是他只会按照标价卖书,千年不打折,有的只是一整天泡在里面光看书不买书的人,就这样的经营状况,不仅不倒闭,反而还盈利?
抓破脑袋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原来他才是真正的“扫地僧”
既然被哐哐哐的打脸了,那我们至少要明白究竟是为啥被打脸的。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来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新华书店的商业模式,这样的一家老资格书店,他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商业模式来应对市场的冲击的。
往上回溯,新华书店的建立初衷,是为了满足抗战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图书的发行出售工作。
可以这么说,新华书店是跟随着党中央的步伐一路发展下来,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年代,迎来了新中国的重生,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在不同的时期都贡献出了自己的能量。
建国后的新华书店经过了几次大的改制,目前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是中央一级图书、音像出版物大型批发企业。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是国家队的。
作为国家队,新华书店也不可能是完全独立于市场存在的,面对着不同于往日的市场,除了自身固有的基本业务要抓,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多项经营。
其一,先从一个例子说起,今年五月份,湖南新华书店和湖南省教育厅签订协议,再次成为2021年度湖南省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既定的教辅学习资源(小学一年级学生字典等)供应商,合同总价为8.63亿元。
而根据当当网披露的数字,2020年当当网全年销售额才仅仅超过15亿。
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分析一下中南传媒(湖南新华书店母公司)的主营业务板块,那四个大字太过于显眼:教材教辅。
所以说,究其根本,新华书店的主营业务还是图书、音像制品类文化产品的销售发行,而在其中,教材教辅销售更是主营业务的重中之重。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如此数量的教材都由新华书店独家发行,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
仅仅一个教材教辅的市场规模,就几乎抵消了市场波动带来的大半冲击。
中南传媒(湖南新华书店母公司)营业情况
其二,这也是最能体现出新华书店财大气粗的地方了,“他可不仅仅只是一家书店”。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制定了一条原则:每解放一座城市后必须着手办理四件事——开银行、开邮局、开供销社、开新华书店。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的新华书店都建在人群聚集、交通便捷的重点地段,而且他还不仅仅只是一个店面,而是拥有一整座大楼,名曰新华书店大厦。
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是这座大厦的“租客”,而是大厦的“业主”。
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繁华地段上,坐拥一座大楼,新华书店简直是“壕”无人性。于是在满足自身营业需求后,剩余空置的大量办公场所,都可以拿出去对外出租。
这么一看,他甚至是一家房地产公司,我们原以为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书店门面房,其实他已经开始收租挣钱了,还会在乎每天卖出去几十本书的那点“蝇头小利”吗?
其三,新华书店,“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经过数次改制后的新华书店系统,目前地方上的各省新华书店是独立法人,北京设置的是新华书店总店,但是总店与各省新华书店之间只保留业务往来关系,不构成直接领导关系。各省新华书店自行组建发行集团,企业化经营。
总店不掺和地方业务,各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谋求发展,涌现出一批市场精英良将,比如说,四川的新华文轩早就在港股和A股上市,就算在图书市场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市值也分别做到了近80亿和160亿。
一家分公司一年营收就是几十亿,净利润近10亿。
再比如浙江的博库,安徽的皖新传媒,上海的新华传媒,湖南的中南传媒等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单拉一个出来都能打十个,你能想象新华书店的实力到底有多可怕吗?
在线下实体门店生存有所保障的前提下,随着互联网的日趋发展,新华书店也瞄准了线上销售这一市场契机,积极转型开始进一步规划,2017年,新华书店总店的全资子公司新华互联和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据协议,在阿里云的技术支持下,将对新华书店全国的12000家实体门店、584家出版机构、3000家大中型图书馆进行融合,开发出网上商城和智慧书店,以此来满足不同顾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而与此同时,各地方新华书店也早已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
而如今更多的新华书店线下门店也已不是早期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定型化的新华书店了,它们逐步转型为复合型书店,以“书店+咖啡馆”“书店+文具店”等跨界经营为主。
以浙江新华集团为例,2014年,在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一楼开业了一家24小时书房:悦览树(ReadingTree),以“文化”和“咖啡”作为主要售卖点,并以此发酵出“悦·plus”和“悦·百分百”等重点文化项目,经典品牌“悦读会”累积已举办近200余场。时至今日已经成了杭州甚至是浙江的一座文化地标。
当然,上述只是列举了一些转型较为成功的案例,与庞大的新华书店数量相比,其他新华书店(集团)就并非如此乐观了。
实体书店遭遇到了冲击是个不争事实,虽然说新华书店拥有着中小学教辅用书这一得天独厚的缓冲区间,但是即便如此就能够高枕无忧吗?
有数据显示,在广州,每年都会有一家新华书店消失,那放之全国会有多少家呢?
更多的新华书店经营状况堪忧,面临着被迫转型,作为国人“精神生活方式”的载体,新华书店也急需要新的内容、新的审美、新的场景研发能力,重新理解顾客和行业生态,更需要品牌本身不断探讨升级,多元化经营,才会撕掉市场消费者对新华书店是个垂暮老者的刻板印象这一标签。
8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新华书店是许多人汲取营养的知识海洋,几乎每一辈国人,都能从新华书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忆,他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阅读故事和喜怒哀乐。
新华书店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知识文化的传播史,他见证了打破镣铐的旧中国,他也见证了展翅腾飞的新中国崛起。
走到如今,时代已翻过崭新一页,新华书店,历经岁月洗礼,仍在奋力追赶着新时代的潮流,踏上新的征程。
时光易逝,记忆难忘,每个人心中的“新华书店”自然是不尽相同的。
不知道在你的心里,他是踮起脚尖苦苦寻找梦中的那套小人书?还是装修精美、气派辉煌、惊叹不已的书山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