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作出了系统阐释,提出了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等“八个相统一”的重要方向,指明了“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等重要路径。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深、讲透、讲活,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中国社会具体实际。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既有利于思政小课堂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又能够为大学生将来更好融入社会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
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第一,理论逻辑。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角度来说。实践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源所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性,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所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强调既要发挥思政小课堂的理论性,又要将思政理论自身的实践性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而二者兼具的实践性使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具有了实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从中国共产党实践育人思想来说。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毛泽东同志强调学生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在教育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可见,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思想和教育理念中,始终强调实践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在思政理论课中,我们要通过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育青年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复兴的梦想联系起来,让青春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第二,实践逻辑。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重叠时期,国内国际都存在各种潜在或已暴露的风险挑战。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应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等的讲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教育活动不是静止的、机械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面对社会背景的重大变革、教育对象特点的相应演变,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进行自我建设与调整。思政小课堂通过理论的推导讲述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合理性,社会大课堂通过实践的演绎传播与时俱进的中国故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吸引力与说服力,提升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创造出彩人生。因此,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需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建设使然。
第三,历史逻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自2004年以来,围绕实践教育教学这一主题,党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等先后下发多个文件,形成一套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从意见、到体系,再到标准化的历史逻辑,从政治层面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顶层架构,不断实现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抽象的呼吁到意见,再到机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社会实践日益重视,并且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社会实践机制与重视实践的理论教学模式,但检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还需要更加明确、客观的标准,基于此,教育部于2011年2月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此后印发了多个版本的《建设标准》。最新发布的《建设标准》(2021年本)从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规定了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指导,又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评估指标,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依据。
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一是以社会力量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一方面,需要坚持开门办学。通过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建章立制、兼职担任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等多种形式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名家大师、各行各业先进模范等多个育人主体补充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构建大师资体系,形成社会力量与学校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下的协同配合,共同奏响人才培养的“交响乐”,唱好合力育人的“大合唱”;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思政课教师实践培养机制。通过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联动,支持思政课教师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既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又能够深刻了解国情,丰富教学案例,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和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认同。
【本文系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21—666)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淑丽,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任少瑜,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中政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