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些重要论述,为进一步讲好用好思政课、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路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使思政课更加生动鲜活、更加深入人心。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要组织开展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讲好思政课,必须既学好理论的“有字之书”,又用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只有让社会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源头活水,聚焦实践、结合实践、深入实践,增强思政课内容的现实性、生活性、丰富性,才能够直抵人心、培根铸魂。一方面,把社会教学资源引进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邀请英模典型、专家学者、脱贫攻坚楷模等走上思政课讲台,通过讲授鲜活生动的亲身经历和现实事例,填补课堂理论讲解所缺乏的叙事性和感染力,在学生心中播撒信仰火种、激发奋进动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走出去,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不能仅仅是“你说我听”的单向灌输,而应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在课程中适当设置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贴近现实。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要聚合多方资源,增强育人合力。一方面,要凝聚多元主体力量,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大思政课”建设不能光靠学校和教师,还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利用好社会资源。高校要积极吸纳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实践育人主体,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签署共建协议,构建课程、实践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挖掘和编制实践育人“资源图谱”,优化配置实践育人资源,实现实践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另一方面,要聚合多方教学资源,推进社会资源的课程转换。既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的各种线上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特别是资源库中的课件、讲义、案例、素材等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教材、教案和课件,也要将鲜活的实践素材、丰富的社会资源纳入思政课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