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中的重难点,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高校要培养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就不能忽视波澜壮阔的时代和生动鲜活的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信息时代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善用“大思政课”,要将广阔的天地作为实践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社会大课堂中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培养目标”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把握,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呼应交融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领悟真理,实现精神上的升华和洗礼。
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育人目标同向同行、育人途径互融互通、育人标准相互辉映,为二者协同育人提供了实践可能。为此,厘清二者的共通之处,把握内在机理,对于协同育人有着重要意义。
仅从育人路径而言,为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育人效应,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应相互配合、协同共进,通过交叉融合,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合拳”。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注重实践教学效果,自觉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向学生进行解读,以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已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环节。新时代,面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新任务、新挑战,切实做到协同育人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着力点。思政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这一重点问题,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提供思路遵循,其中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设想、倡导多方合力育人已经成为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发展趋势,这也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联动、协同、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工作载体。
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立足实际,学以致用,而理论融入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将其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二者的结合中,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思想政治素质的表现程度。同时,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协同创新,实现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活动负责人在教育主体上的协同育人、在教育过程中的融合创新、在教育对象上的知行合一,从而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现实价值
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各有侧重点。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借助对方长处规避、克服自身短处,从而将两个课堂统一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实践中。
三、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在思政课教学中将理论小课堂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师是关键,学校与社会联动是保障。
思政课是一门集政治性和学理性、知识性和价值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于一体的课程,要解决大小课堂分离、割裂问题,必须花大力气,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丰富其社会阅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具体包括:首先,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各种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现实、丰富社会阅历的机会,使他们在走进小课堂之前深入社会大课堂,对中国历史与现实有所了解,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其次,还要对世界历史和现实有所了解,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再次,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既避免抽象的理论思辨,又不降低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既联系实际、联系历史和现实,又不媚俗、不跟风,不迎合社会、学生的浅层次需要,使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成为理论和实际有机统一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