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要牢固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有效地解决人文科学问题。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人才培养要打破学科壁垒,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坚持走技术化、信息化、复合化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优化外语课程体系,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外语专业与非语言专业的互通互动,体现了新文科融合创新,综合性发展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给外语教学注入了新元素,语料库、数据库、信息平台的构建为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优化课程体系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外语学科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避免单一叠加,有针对性地融入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兴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文科课与工科课要做系统化整体化设计,突破外语教学与新兴科技融合的瓶颈。在不断提升学生语言文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拓宽科技知识,把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不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开设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互选课程,进一步促进多院系、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建立科研团队,共建课题,共享资源,真正实现文理交叉、文工交叉。
立足校本特色,充分挖掘优势学科的潜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立足校本实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促进专业优化,打造体现地方特色、本校特色的精品课程,积极构建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学校要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专业优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发挥自身语言优势,推进“外语+”课程的建设。此外,跨学科外语人才的引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将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夯实专业知识,丰富知识体系,形成跨学科思维,真正将学习语言与社会需求、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可以和公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企业优秀代表进课堂,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所需,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形成客观评价。校企合作提供的实习平台,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思,形成实习报告。教师通过定期回访追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为在校学生提供更为详实全面的跨学科知识和职业规划指导,进一步完善专业发展、职业规划双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创新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外语学科被赋予了新任务,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外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新的技术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智能化,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便捷条件。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布置教学任务,加强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学习、探究式学习,打造语言学习的多模式。学校要定期开展新文科教育理念培训,引导教师适应时代变革,改进教学方法,借助优质教学网络平台有效提升学生外语学习的参与度和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充分体现了知识建构与创新实践的相融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融合。学生的外语基本技能和现代技术能力的有机融合已然成为语言服务社会的新趋势。
新文科的建设已经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外语教学要适应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所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现代技术素养,注重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刻认识新文科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外语学科的本质特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外语课程体系,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突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