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陕西省共选派1万余名第一书记奔赴农村,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发展集体经济、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两年来,第一书记们在艰苦条件下践行宗旨,履职尽责,扑下身子,克服困难,挥洒汗水,播种希望,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立规矩、跑资金谋项目、抓发展兴产业,一心一意办实事,千方百计解难题,群众满意率和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报现摘要刊登其中几位优秀“第一书记”的先进事迹,目的是展示他们的工作风采,为同在基层的大学生村官提供精神动力、理念支撑和路径借鉴。
图为张文妮在加夜班
“什么?集体辞职?为什么呀?镇党委咋说?”要知道,这才是我担任榆树村第一书记的第四天呀。
“镇党委、政府同意了!唉,张书记,你不知道,咱们村里的那几个堵路拦车的人惹下大麻烦了,人现在还在派出所,公安局让我签字逮人,你说都是一村一院的,这个字我能签嘛?”
在2014年换届前,上任不到一年的榆树村党支部书记因故被撤职,村委会主任也被停职调查。换届中,只选出了村支部却选不出书记,党支部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这半年来,村里的工作全部由村委会承担,现在村“两委”突然集体辞职,这让我这个刚刚担任第一书记的女孩怎么应对呀。当时,真是急得我团团转,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娘家人——市城管局。
“具体情况弄清楚了吗?”领导镇定地问。
“具体情况还不是很了解。”
“别急,遇事要冷静。你回村去吧,把详细情况了解清楚,配合镇上把村民的情绪稳定住。”
“文妮……”就在我转身要走的时候,领导喊住我:“我们帮扶的这个村子矛盾多,情况复杂,你刚刚到任,又是90后年轻人,缺少基层工作经验,要多听多调查,少说少表态。”
回到榆树村,村委会办公室里里外外围满了镇上的干部和村里的群众。缑主任见我回来了,凑到我跟前说:“娃呀,不是跟你说不要回来了吗?怎么又回来了?”缑主任压低声音,悄悄问我。
“我是市委组织部派来咱村的第一书记,村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我咋能不来呢。”缑主任无奈地摇了摇头。
“叔,堵路拦车的那几个人呢?”我试图了解那7个村民的情况。
“你还年轻,没必要趟这浑水嘛。那都是多年遗留的问题,不好解决。”说完他就消失在人群中。
我茫然地站在村委会门前,看见镇党委书记眉头紧锁着从办公室里出来,我立即迎了上去
“小张,这事你已经知道了吧,你说咋办?”望着镇党委书记,我坚决地说:“书记,我初来乍到,情况不了解,但我一定积极配合镇党委开展工作。”
为了解决这错综复杂的矛盾,我只身去了姜家沟组,想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情况。
“大嫂,我是延安市城管局派到咱村的‘第一书记’……”还没等我的话说完,女主人便把我推出门外,“什么书记,咱村就选不出来书记!去去去!”从小到大,我哪里受过这样的委屈,这是被人从家里赶了出来啊。面对那一双双充满抵触的目光,我心里虽然难受,但理智告诉我,不能就此撂挑子,我坚定地走向第二家,结果和前面一样,我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可是,都吃了闭门羹,没有一丝进展。
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榆树村,是我将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对条件艰苦,我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村情如此复杂是我始料未及的。但不管怎样,尽快重建村“两委”是当务之急。
在榆树村群龙无首之时,镇党委决定由我兼任村支部书记。临危受命,义不容辞。我和镇党委研究,把村里7个村民堵路拦车和村“两委”集体辞职的事报告了县委,县委迅速派出由纪委、公安、司法、土地等部门20人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进驻榆树村。经过长达45天的调查取证,最终形成了处理方案:为了缓解村中矛盾,对原村干部多占的土地进行重新划分;对多占土地上的违法建筑进行强拆。同时,对堵路拦车的7名村民申请从轻处理。这样,使村里旷日持久的矛盾得到缓解,也为榆树村多年积攒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你们可是全体村民选出来的干部,不说别的,总该对得起那些支持你们的群众吧!”半个多小时后,一直低着头的缑主任坐直了身子,似乎有所触动。
“咱农民还要对得起谁啊?当主任不到三个月,家里不管,果园不管,娃娃上学不管,还得罪了那么多人。在咱村当干部就是吃力不讨好。”缑主任的爱人抱怨说。
“看你说啥呢,去去,做饭去。”缑主任支走了爱人,转头对我说:“想想早些年,咱榆树村还是县里的先进村,市里的领导还常来呢。”接着,他长叹一口气:“唉……我干不干都行,只是榆树村这样烂下去,那是要让咱老辈人戳着脊梁骨骂我们不积德呀!”听得出,缑主任有些伤感。
“是呀,好好的一个‘小江南’,大家都不干,怎么对得起老辈儿人呢。”我趁机赶紧补上一句。
“要干也行,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件事。”
“只要你们回来好好干事,你的要求我想办法满足。”
“先把咱村那条果园生产路修了。”
“好。”为了尽快让村“两委”恢复运转,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很快,村委会运转起来了。
我开心地写好修路、添置办公设备的申请,向单位领导汇报。果然不出所料,城管局领导当即表态支持,“文妮,你不要去采购,让村主任和会计一起去,凭发票报销。”
榆树组的山地苹果长势很好,然而,通向果园的山路路面狭窄、坑坑洼洼、弯急路陡,苹果运不出去。2015年,邻村的苹果卖3块3一斤,而榆树组只能卖到2块5。局里的领导先后6次到村里实地查看,派出技术骨干到村里进行勘察、设计,决定出资修建这条产业路。
我先后7次召开村“两委”会、村组干部会和村民代表会,确定了几条修路原则:一是修路避开群众果园、果窖,尽量减少村民损失;二是在价格合理的基础上,所需材料优先考虑本村现有的,所用人工尽量安排本村村民,并给务工村民按时支付工资;三是根据群众意见完善方案,征得村民同意后实施。
为了拓宽路面,村主任带头无偿让出自己的5亩地,许多党员砍掉了自家挡路的果树,村民腾出了自己的果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多月后,拓宽新修生产路2.5公里。夏季雨水多,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修复水毁的路面。大家说,“这条路好不容易修好了,我们要保护好它!”
至此,群众称呼我“修路书记”。走在村里,父老乡亲也主动和我打招呼了:“张书记,来家喝茶哦。”
村民们的热情增加了我的干劲。我协调北京一家民营企业无偿援建303套路灯,榆树村成为张村驿镇第一个路灯全覆盖的村子。夜间一盏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有老年人问年轻人,“那亮亮的是什么?”年轻人自豪地说:“这是咱村张书记给咱安的路灯!”每每听到这些,自豪感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2016年6月底,榆树村和树坡村合并为新的榆树村,成立了党总支,从镇政府退休回村的缑平当选总支书记。至此,村“两委”班子真正健全了。新上任的缑书记说:“我这个儿孙满堂的老头,儿女都让我安度晚年。我是被文妮感动了,才回来撑起这个家!”
现在,村里的生产路修通了,路灯明亮了,生产生活用水解决了,千亩红高粱种植基地建起来了,文化广场也很快就要投入使用了……
夜晚,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像是跳跃在榆树村上空的乐符,向人们展示着村庄的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