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程;教材;项目课程;项目;任务
一是课程与教材
有的教师往往将课程理解为教材,认为课程开发就是重新组合或整合教材;有的虽然知道课程与教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总是不知道具体区别在哪儿,说不清道不明。那么什么是课程呢?课程与教材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1.什么是课程?
课程,在我国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弈弈寝庙,君子作之”作疏为:“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这里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它是从拉丁文“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课程定义通常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ofstudy)”,简称“学程”。课程的概念可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含义:当采用currere名词形式“跑道”时,人们顺理成章地把课程理解为给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将currere理解为动词形式“奔跑”时,对课程的界定又着眼于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告诉我们:从字面上去理解,所谓课程就是用“课”的方式规范、引导学生学习的“进程”。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作为一门课程,必须至少满足以下4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要素或问题:1.明确的目标(期望学生到哪里?)。2.适切的内容(需要用什么作为载体?)3.有序的实施(怎样带学生去那里?)4.恰当的评价(如何确定他们已经到那里了?)。只有一致性地回答了上述4个问题,才能称得上课程。
综观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实施新课程所应具备的课程观念:(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2.课程与教材有什么不同?
《中国大百科教育卷》对教材的解释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
由此可见教材不是一种完整的课程,只是一种内容载体,是课程的一个文本;知识或经验都不是课程,还需要用“课”去加工。
一种完整的课程不仅是在文本上的回答,应需要在实践中回答,文本课程只是实践课程的一种准备,一种规划与设计,就象造房子需要图纸加建造一样。
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正确理解了课程的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了课程和教材的关系,才能将我们的视野开阔出去,不局限于某一本教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不把教材当作“圣旨”,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是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学科课程体系的影响,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重点在知识,而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们的课程开发者首先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知识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划分的依据是学科边界。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它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
这些课程的教材以直接叙述知识为主要编写方式,没有岗位任务的内容。即使有一些实践或者是实验,也是在理论课上完之后,专门利用实践课来完成。这样课程就被人为地分割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了。如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实训》两本书。老师上课也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实训课才安排学生到机房。
(2)学科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符号的讲授。
符号化教材是学科课程主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过程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学生个体记忆和理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教学采取的是“粉笔+讲授”、多媒体课件+讲授”的形式,但是不论采取什么形式,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媒介,以记忆和理解为个体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如《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在教室里跟学生编程序,认为只有在教室里将学生的编程思想教会,学生才能到机房进行实践。
2.任务本位课程。
任务本位课程往往对职业岗位的任务进行逐层分解,并且分得很细,这样,虽然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岗位针对性,但是这样学生只会完成一个个割裂的工作任务,难以把握完整的工作过程,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能够“做事”,但却不易“做成事”,他们只能像是某一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只知道其中一个环节或一个工序的操作要求,却不能理解整个工作过程,谈不上运用最佳方式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更谈不上怎样才能与别人最佳地合作,确保整个体系的最佳运转。
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如果要开发一个软件,通过企业专家分析得到的任务领域应该是软件代码编写、软件模块测试、软件测试、软件文档编写、软件销售等,而所有这些都并非具体任务,而只是工作过程的“一个方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的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通常把教学的中心视点放在各个菜单命令中,布置学生一些任务如怎样打开一个文件,如何对文字进行编辑等,并通过反复练习这些菜单命令来让学生记住,从而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这种教学看似非常重视实践,但事实上由于在与产品相剥离的过程中来让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不仅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且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各命令的实际意义,因而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
任务本位课程认为明确了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就明确了它的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就可以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然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依据工作任务所选择的往往只是一些宏观的、原理性的知识,结果往往只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组了原有的学科知识,职业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个体就业后仍然不能完整地完成一项任务。
3.项目课程。
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C程序设计语言》项目课程中可设置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并将该项目分成“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编码、“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调试和测试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如第一个模块“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可分为阅读项目需求、分析项目功能、完成界面设计、完成过程设计、整理设计资料等具体的工作任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字处理软件教学中按照项目课程的原理,则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档,如《个人自荐书》,让他们在学会建立这一文档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制作出个性化的自荐书,以此来掌握文字处理软件,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完成一个产品的过程。
项目课程区别于任务本位课程的关键之处就是能够让学生体会工作过程,以及在工作过程培养出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完成产品的质量意识。
三是项目课程中的项目和任务
项目课程中项目与任务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当前项目课程开发、项目教学实践进行得轰轰烈烈,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老师在“项目”与“任务”这两个概念上还是含糊不清。一些教师一般都会有这样的观点:项目是由一个个任务构成,项目中包含任务,并且构成项目的任务就是完成项目的一个个有序的工作步骤。可是,在有的课程中发现其实不然。
(1)循环式。循环式即围绕该门课程的整体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这种形式适合于工作任务按工作流程划分的情况,即每个项目都会重复这个工作流程,但尽管流程是重复的,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因此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不断提升。这种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以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括该门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如计算机专业中《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这门课程,现确定其工作任务为:(1)网络规划与设计;(2)局域网组建与布线;(3)交换机的配置;(4)路由器的配置;(5)网络验收与交接。那么在针对这些工作任务设计项目时,就应当把所有这些工作任务综合到一个项目中,使得学生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可以获得完整的工作任务。当然,仅仅通过一个项目,很难让学生真正获得不同情境中的职业能力,因而我们作为课程开发人员就必须按照从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逻辑顺序来设计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重复这五个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是重复的,但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的,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2)分段式
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综合布线实施与管理》这门课程,其工作任务主要包括(1)设计综合布线系统;(2)管槽路由与设备间施工;(3)双绞线施工;(4)光缆施工;(5)测试布线链路;(6)竣工验收;(7)工程项目管理与监理。设计项目时,便可选择一个具体的综合布线工程,然而按照这些工作任务逐步完成这个工程,而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便构成了一项目。
(3)对应式
中职校还存在大量的这种课程,其工作任务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在工作情境中,A任务的完成并不依赖于B任务的完成,且其工作成果都有相对独立性。这种形式的核心特征是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是对应的,围绕一个工作任务可设计几个项目。针对一个任务设计多少项目,依具体需要而定。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
3.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
4.马成荣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