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松: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概念内容和方法教育教学乐育网让教育变得更简单

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琼斯(ElizabethJones)与约翰·尼莫(JohnNimmo)的著作《生成课程》2004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欣等人翻译后在国内出版。伊丽莎白·琼斯与约翰·尼莫可以说是“生成课程”的开山鼻祖,将“生成”与“课程”联结在一起。[张良.课程知识观研究——从表征主义到生成主义[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9.]这本书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出版的相对比较早的一本专门性的生成性课程书籍。这里的“生成”与当下我们熟知的“幼儿园生成课程”里面的“生成”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明确告诉大家生成课程是什么与怎么做。作者坦诚相告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是“……根据我们的丰富经验拼凑起来日托中心。我们虚构了这个故事,就像作家写小说一样。他不是真实的,但在实践中有可能就是这样”。[[美]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生成课程.[M].周欣,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里面有很多案例,对生成式课程是什么与怎么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遗憾的是虚构的东西,对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毕竟有限。国内的一些出版社,尤其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比较优秀的有关生成课程的翻译类书籍,以美国的作者为主,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学前领域生成课程的发展。后来出版的这些翻译类书籍,虽然对生成课程做了进一步介绍,但是整体上还是以案例为主,对生成课程是什么与怎么做依然缺乏明确的具体指示。

除此之外,有关幼儿园生成课程的介绍主要来自于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亦或称为项目教学。意大利瑞吉欧的课程与教学可以说是“风靡全球”,尤其是马拉古兹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更是举世闻名。这些理论在我国长期以来备受推崇。国内出版了不少有关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的书籍,有关意大利瑞吉欧课程与教学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更是汗牛充栋。这些书籍、论文,包括一些会议、展览,或多或少对生成课程做了介绍。瑞吉欧方案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成、探究特点,这些都对我国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尽管学术界有些学者可以把生成课程的概念、内涵清楚地做出解释,也能对生成课程怎么做给予一些指导建议,但是我们还是很遗憾地看到这些年来幼儿园场域很少有人能把生成课程做得出彩。为什么生成课程虽然传入我国有些年头了,但是鲜有幼儿园能够做出让人艳羡的生成课程,能“照着葫芦画瓢”的幼儿园更是少之又少。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引入的生成课程缺乏一套具体的实施指导细则。

学术界给出的很多指导策略缺乏实践的检验,以至于被束之高阁。广大幼教场域的一线幼教工作者,虽然知道生成课程是好东西,但是对生成课程的内涵把握不够精准,也缺乏专家细致的长期指导,摸着石头过河,容易走偏。国外的生成课程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教学环境,并不适合直接拿来使用。更何况,生成课程在于其生成性,不像蒙台梭利课程有着成套的教具与模式化的教学步骤。以上诸多因素导致生成课程在我国幼儿园生成课程中像“镜中花、水中月”存在,很难落地实践。

生成课程概念

那到底什么是生成课程?有关生成课程的概念界定与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统一的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曾经给出过如下一个定义。[冯晓霞.生成课程与预成课程[J].早期教育,2001(8):2.]生成课程(呼应课程)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

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冯晓霞,2001)

冯晓霞教授上述对生成课程的界定较为精准一些,能比较清晰地对生成课程的内涵做个说明。与“生成课程”相对立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预设课程”。这里的预设课程主要是指那些较早预设好固定内容的课程,比如有着固定教材、教学方案的预设课程,也包括诸如上学期或者上个月就把下学期或者下个月活动内容预设好的课程。

生成课程的很多优点是为了弥补预设课程的一些不足。也可以说生成课程是对预设课程的一场革命,是幼儿园课程领域课程质量的优化升级。无论是预设课程还是生成课程,其本质都是课程。接下来我们依照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用比较的方法来解释下生成课程的内涵。

生成课程的目标

预设课程的活动目标一般会在活动前拟定好,具有具体、固定的特征。预设课程的活动目标一般会从知识、技能、情感这些角度对活动目标做预设,给出较为详细的说明。

教师在预设课程的活动目标时一般会比较全面,会尽力兼顾到五大领域七大学科。预设课程的活动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后续教师就会按照既定目标来实施课程,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会轻易改变活动目标。甚至在很多地方,教师无权更改每周预定活动目标。以致于每周开展什么活动,教师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课程方案落实即可。

生成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活动的具体目标会逐渐浮出水面,会慢慢清晰化。此外,生成课程的目标具有动态性,教师会随着幼儿兴趣的变化以及新的活动的生成,调整原先的活动目标,甚至是放弃原先的活动目标。因为生成课程的活动目标具有很强的宽泛性、灵活性、动态性。

生成课程的内容

预设课程的课程内容一般是以成人设计为主导的,而且是较早设计好的,内容比较固定。那些依然在使用固定教材、教案的园所,尤其是使用省编统一教材的园所,其课程内容基本都是成人主导设计的,成人在设计这些课程内容时会遵循既定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

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办园理念,加之比较流行园本课程,很多园所在追求自己的特色课程。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幼儿园会提前预设好符合自己办园理念、体现自己园所特色的课程内容。比如,某个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一般会在开学前就把本学期生命教育的课程框架、课程内容做好预设。实施预设课程的园所,即便园所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案,教师自己也会提前撰写教案,然后按照教案来实施课程。一旦有了教材、教案,课程内容就会固定下来,一般教师在实施预设课程内容时不会轻易临时改变课程内容。

因此,生成课程的课程内容需要密切结合幼儿当下的兴趣爱好,需要有效地利用当下的课程资源。幼儿参与课程决策是指,课程内容是师幼共同建构的过程,更强调让幼儿参与到生成课程建设中,幼儿可以决定课程的发展方向与想要做的具体活动。即生成课程中幼儿是课程的主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生成课程的课程内容也需要进行提前预设,但是一般不会很早预设好。如果认为生成课程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是错误的。就像生成课程的课程目标一样,生成课程的课程内容也会提前做出预设,但是这个“提前”不会太早。一般是针对当下班级所发生的情形对课程内容做个预设,而且预设的内容比较粗略,不会像预设课程的课程内容那么详细、具体。

生成课程的方法

预设课程的方法与生成课程的方法很难从本质上做出差异性的区分。很多人对预设课程存在偏见,误以为预设课程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教师在讲,幼儿在被动地听”。幼儿园实践教学领域预设课程确实普遍存在教师高结构、高控制的特点,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太强以及课程对幼儿主体性尊重不够的现象。这些弊端从本质上而言,并不是预设课程的根本属性。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确实与部分预设课程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更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关。

专业素养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还处于“管幼儿”的权威状态,不懂得尊重幼儿,而且不能很好地运用游戏化、生活化、操作化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宜性教学方法。经验成熟的专业型教师,即便是给其一个几年前的教案,只要这个预设的教案本身够优秀,教师完全可以在方法上做到游戏化、生活化、操作化。

何况很多预设的课程在设计的时候,也是尽量去考虑这些方法的。所以说,方法本身大家都可以用,关键是教师能不能运用的好。即便是实施生成课程的园所,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成课程的内涵,做不到对幼儿学习主体性的尊重,同样会把课程上的很僵化、高控。

概括而言,生成课程在方法运用上更强调游戏化、直观化、操作化、生活化等原则的使用,让幼儿在追随兴趣的基础上“做中学”,贯彻“活”教育思想。

生成课程的评价

预设课程的课程评价比较注重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预设课程,尤其是每次开展的小活动,活动内容一般都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传统幼儿园教案,活动名称下面,一般都会先明确给出活动目标,再是活动准备,然后是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起着指引作用,活动目标是否达成亦是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预设课程比较注重活动目标的达成度,不意味着预设课程不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预设课程的评价也是注重活动过程的。所以有些人认为“预设课程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是不对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大家不能用绝对对立的二元论观点来评判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一些预设的课程,甚至是固定教材里的课程,在目标上是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在内容上也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教学方法上也能够做到游戏化、“做中学”的,活动实施起来幼儿也甚是喜欢。

预设课程之所以在学前教育领域被“嫌弃”,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不能很好地与幼儿当下的游戏、学习、生活、以及发展需求做出更贴切的结合,没有真正做到课程建设以幼儿为主体。而预设课程之所以根深蒂固地存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容易上手。其实,实践领域一些以预设为主的课程也有夹杂着一些生成活动的,只是整体上预设课程的特点更明显。

生成课程虽然强调生成,但是教师开展活动时也不是一点准备都没有,教师还是要做出简单预设的。只是这个预设具有更强的当下性,以及弹性空间。

THE END
1.课程概念和课程相关理论早期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代表人物为博比特和查特斯,他们是根据泰罗的科学管理运动而提出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科学管理思想的核心是:“社会效率运动”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泰罗的口号是“效率第一”。他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在科学管理原理之中,“生产率”是一个核心概念,个体仅仅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970930523393362&wfr=spider&for=pc
2.课程概念的英文课程概念翻译课程概念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课程概念的英文,课程概念翻译,课程概念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dict.cn/%E8%AF%BE%E7%A8%8B%E6%A6%82%E5%BF%B5
3.课程的概念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早在130年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就尖锐地指出, 概念上的混乱现象已进入像教育学这样的实践研究领域,“概念的混乱已经不再是一种无害的胡思乱想,不再是思维过程中某种程度上的必要阶段,而成了真正有害的东西”。(〖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译:《人是教育的对象(上)》,序言第6页https://teacher.ruiwen.com/news/1546.htm
4.课程的概念是什么课程的内涵与构成课程的内涵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过程三个方面。知识是指课程中包含的概念、事实等知识内容;技能是指课程培养的各种实践技能;过程是指课程中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等。课程需要围绕知识、技能和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培养技能,还能获得学习的方法与过程。 https://www.66offer.com/132947.html
5.课程的相关概念及原理施良方于1994年在《课程定义辨析》一 文中将课程的定义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施良方.课程定义辨析[J].教育评论,1994(3). 1、课程的定义 1、课程的定义 1、课https://www.docin.com/p-1870271948.html
6.简述“课程”的概念。参考答案:“课程”一词,简单地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我国的课程概念有狭广义之分。广义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简述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参考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5a37ed3bbe3b47af86683cb4517a8aac.html
7.“课程”相关概念辨析教学与管理2012年15期“课程”相关概念辨析,概念辨析,开发者,总结性评价,学科界限,学科课程,核心课程,受教育者,综合课程,教学内容,一、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教育的过程态、程序态,是实现教育目的、价值的手段和工具,它影响着教育的现实形态、将来形态及教育功能的实https://wap.cnki.net/qikan-JXGL201215039.html
8.模块化课程的概念模块化课程的概念 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一个模块对应一个岗位技能,行业技术应用升级,则模块内技术知识更新,而领域知识不变,专业课程体系不变。鉴于我们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三个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优先建设五大课程模块(见图4.1),同时向数字媒体应用、嵌入式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游戏开发和软https://software.pdsu.edu.cn/info/1089/3322.htm
9.课程设计的概念+模式课程设计有两种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通关题库 《课程设计的概念+模式》通关特训题库 第1关 考试要点 1、课程设计的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2、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考点详情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https://www.360kao.com/kaodian/65.html
10.第一章教育基础(06小学课程)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十一、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十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 小学课程:一共 12 块内容,一共考过 17 次,属于重点内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进行材料分析题备考。 2.课程的类型:进行单选题备考。 一、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https://blog.csdn.net/qq_44774198/article/details/12685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