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交互
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实践无不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教师与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提高思政课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方法之一,是认识和处理教学教育中“教”与“学”、“灌输”与“启发”等诸多矛盾,促使各主体积极配合、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等八个方面的要求,深刻总结了思政课建设经验,为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科学的方向。“灌输性”与“启发性”辩证统一于思政过程,二者价值不同,梳理其模式流变、现实困境,明晰其创新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走深走实。
一、价值考量:高校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研究扫描
现有研究成果着重于内涵解读、理论基础、教学实践和实践路径等方面的探讨,基本厘清了该问题的脉络结构,为高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借鉴。那么从灌输性到启发性、再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模式转变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灌输性与启发性是什么样的关系?高校思政课贯彻落实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教学理念的创新策略有哪些?回答好以上问题,就能更深入地理解高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落实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提供有效支撑。为此,应立足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定位,进一步加强研究,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和作用。
二、模式流变:高校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的多维意蕴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看,经历了从重视灌输性到重视启发性、再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着思政课成为有深度和温度的重要课程。灌输性是稳固思政课政治性的必要手段,启发性是增进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方式,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彰显了思政课的育人特色与效果。
(一)稳固思政课政治性的“灌输”手段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课程,灌输性教育已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体现了思政课政治性的显著特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解决立德树人工程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其作用至关重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思政课“灌输性”应突出价值观认同中的政治导向,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特征,坚持灌输性是引导大学生凸显政治性的主要途径。尤其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必须坚持科学可行的灌输性教育。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在大学生头脑中自发地产生,必须进行各种灌输,引导大学生真正理解、真心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入脑入心。教师不仅要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拥有渊博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学理性分析的能力,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高校思政课在凸显其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同时,所展现出来的学术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容忽视,需要教师用心研究,以学术性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增进思政课实效性的“启发”方式
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计划经济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功能往往流变为“硬灌输”,并在某些阶段占据主导地位,大大削弱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要达到自主学习、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目的,还要运用启发性教育。从强调灌输性教育到重视启发性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深刻体现。
其实,启发性教育也体现了思政课的学理性的魅力。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突出了理论对于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这也为我们开展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即要通过科学的理论引导群众并转化成物质力量,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彻底的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并且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先学一步,真正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对授课内容真心接受,并能进行透彻的学理性分析,才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性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对理论、观点、结论思考,并以渊博的知识储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学理性分析,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彰显思政课育人的“交互”效果
在思政课发展史上,大体经历了强调灌输性、重视启发性到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三个转变过程,实践证明,思政课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做什么样的人,都需要灌输性教育,而如何立德,如何做人,则是要进行循循善诱的启发性教育,因此,单一的灌输性或启发性教育虽然各自有其作用,但在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上均有所欠缺,必须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彰显育人的交互效果。
首先,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体现了教学中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的灌输性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外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生虽然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维活跃,但总体上心智还不太成熟,社会阅历较少,需要教师的精心培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正面的灌输和启发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学的知识储备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感染大学生,以不断启发的方式激发其自我思考能力的提升,指引他们走好人生的正途。
其次,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彰显了思政课的社会性价值与个体性价值。教育体系与社会制度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价值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深厚的社会性价值。一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来进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培养学生的社会属性,教育大学生如何面对即将走入的社会,怎样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学会怎样与人相处等等。当代大学生注重个性表达,展现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也受到多种因素,特别是互联网的影响,体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要帮助大学生由个体向社会人转变,教学中通过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作用,使教与学、师与生良性互动,从而使人的个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统一起来,这样立德树人才是完整的。
三、创新方法:高校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实践理路
灌输性与启发性强调教学方式问题,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也是教师主导课堂与学生主体参与的问题。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必然要求教与学互动关联,师与生和谐共进,从而使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协同推进,共同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如填鸭式教学、被动式学习、教与学关系割裂等问题,针对这些现实困境,在结合灌输性与启发性模式流变,辨析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可以从重构教学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和创设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创新方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深入,提升教学实效性。(一)重构思政内容丰富的教学体系
在以往填鸭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担任课堂教学的主角,一味为学生注入课程知识,而不顾及学生的诉求及接受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政课中依然普遍存在,其忽略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不结合实际情况的“硬灌输”,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思政课的政治性要求的实现。因此,需要通过重构教学体系,坚持必要的灌输性教育,来破解填鸭式教学盛行的难题。
(二)创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由于思政课是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与重要性不及专业课,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抱着应付了事的心态,有的以课程考试过关为目的,这种被动式学习状态,无疑使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思政课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坚持课程的启发性教育,破解被动式教学的难题。
(三)创设教与学关系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与学关系和谐是提升教学育人效果的路径之一,要通过创设教学环境,坚守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交互性,来破解教与学关系中的不和谐难题。
首先,创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环境的构建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努力来实现。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党政沟通协作,校内行政机构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参与,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高校思政课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中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展现,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在高校教学中,要把“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因而要突破校园的限制,走出思政小课堂,开展大思政教育,把社会作为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大课堂,鼓励教师与学生走出校门,接受社会的洗礼与教育,努力做好大思政课的实践者,在善用大思政课中结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累累硕果。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思政小课堂的灌输性教育方式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再通过提出问题、布置社会实践任务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接受社会的洗礼与教育,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交互性。
(黄玖琴,哲学博士,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德召,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