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生灿若繁星:中国古代史学简史历史春秋

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是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主要途径。中国传统史学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如《史记》《汉书》等充栋盈车的史籍,也包括如司马迁、班固等灿若繁星的史家,更凝聚了求真务实、革新进取、鉴往知来的史学理念。中国传统史学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是如何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呢?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时期,这是传统史学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传统史学的确立时期;第三个阶段是隋唐、宋元时期,传统史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并走向繁荣;第四个阶段是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这是传统史学的总结与嬗变期。

传统史学的兴起

周史墙盘陕西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商代甲骨文被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其内容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的占卜记录,涉及盘庚迁殷至商代灭亡期间祭祀、农事、军事、天象、医疗等诸多方面,具有官方文书的性质,是对历史片段的记载。镂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金文,记录了商周贵族祭祀、册命、赏赐、宴饮、征伐、纠纷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如史墙盘铭文,不仅记载了周文王到周穆王的王政梗概,更凸显了微氏家族自高祖到器主史墙之父乙公的辅佐事迹,带有家族史的意味,可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甲骨文和金文保存了官方文诰的片段内容,更为完整的文本见于相传由孔子整理编定的《尚书》。《尚书》以记言为主,包括《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多是商王、周王的训诫、誓辞,其中如《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已经提出历史鉴戒的思想。相传同样由孔子编定的《诗经》,其中部分篇章如《生民》《公刘》《大明》等,歌颂了周人先祖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周文王等建立基业的功绩,具有史诗的价值。商周时,“学在官府”,《尚书》《诗经》的最初文本可能都是由西周史官记录,不过当时史官职掌很广,并非专门的史书撰写者。

《春秋碑》拓本(局部)

官书和史诗都是史学的萌芽,西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史则可纳入史书的范畴。按照孟子所言,当时诸侯国史繁多,名称各异,郑国有《志》,楚国有《梼杌》,齐国有《乘》,鲁国史书则称《春秋》。可惜的是,这些史书大多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春秋》经由孔子删定整理而部分保存下来,并增加了“尊王道,重人事”的思想意涵。《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私人撰著的编年体史书,其体裁和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史家的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中国史学的真正开端。《春秋》记事简略,《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都是用来解释《春秋》的史著。《春秋左氏传》重在分析史事,《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重在阐发义理,三者并称“《春秋》三传”。

被称为“《春秋》外传”的《国语》,主要记载诸侯大夫世系等内容的《世本》,叙述三代及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魏国史事的《竹书纪年》等是战国时期私人历史撰述。还应一提的是,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楚简《系年》,以事件为中心,记载了自西周建立到战国早期的历史,对西周兴亡、诸侯封建、晋楚争霸等有详略不同的论述,带有纪事本末体色彩,反映了战国史学的多样化发展。

传统史学的确立

秦汉王朝完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一统,为完整撰写一部通史提供了条件。传统上被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其体例在这一时期创立,并得到充实和发展。“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完成于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史书的研究也开始于此时,高诱注《战国策》,贾逵、韦昭注《国语》,裴松之注《三国志》等开后世为史书作注之先声。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史学从经学的附庸位置中逐渐脱离出来,获得了文献学上的独立地位。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史记》

秦汉时期是中国正史撰述体例的确立时期。《隋书·经籍志》说:“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汉武帝时,太史令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气魄撰写《史记》,记述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约3000年历史,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年、月、日为线索,记载了王侯将相和英雄豪杰的人物经历,实际上为编年史。此书专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实际开创了专门史的先河。每篇篇末又有“太史公曰”,带有史评性质。因此,《史记》虽属纪传体,实则以纪、传隐括诸体,是综合体。司马迁将各种史学体裁融为一炉,为后世史家提供了足以遵循的比较规范的形式,也为撰写史书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史记》足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史记》面世后,渐为学者所重,增补、续写者不绝,最著者为班彪。班彪去世后,班固继承其父事业,历经20余年大致完成《汉书》,其中《天文志》及诸表由其妹班昭与马融续成。《汉书》继承了纪传体的体例,但也有发展。它以西汉王朝的兴衰为断限,记载了西汉帝王12世230年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去世家,改书为志,分纪、表、志、传四个部分。其中《古今人表》为《汉书》首创,上起伏羲,下至陈胜、吴广,以接汉代人物,在断代史中蕴含贯通之义。《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为《汉书》所创,为后世专门史之滥觞。东汉时,另一本比较重要的史著是荀悦编撰的《汉纪》,它记载了自刘邦兴起到王莽败亡的西汉王朝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明张宏《史记君臣故事图》之一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动荡减弱了经学在思想领域中的影响,加之《史记》《汉书》的不断传播扩大了史学的影响,史学日益受到重视。按照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的概括,这一时期任史职者,有名姓者如华峤、陈寿、陆机、干宝、沈约、崔浩等40余位,更有如司马彪、袁宏、裴松之、范晔等不任史职但有撰述史书者多人,其中不乏名家。《隋书·经籍志》史部有13类,即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共计史书817部、13264卷,其中绝大部分都由这一时期的史家创作。

这一时期,史家的史学自觉意识逐渐觉醒,史学获得了独立地位。史学与经学联系密切,《春秋》及《春秋》三传,皆是儒家经典,《汉书·艺文志》将史书附于《六艺略》的《春秋》之后,说明此时史学还从属于经学。曹魏时,郑默编制目录书《中经》。西晋荀勖在《中经》的基础上,撰成《中经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这是中国文献目录学上最早的四部分类法,史学已经从经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东晋李充在整理典籍时,在荀勖分类的基础上,分作经、史、子、诗赋四部,以史部书为乙部。《隋书·经籍志》便是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文献目录学成果,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最终确立了史书的地位。

传统史学的发展和繁荣

隋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统治者对史学十分重视。唐高祖在《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中明确提出“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的修史目的。唐太宗也提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三镜自照之论。隋唐时期的史书编撰获得了极大发展,唐太宗贞观年间修成《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唐高宗显庆年间修成《南史》《北史》。唐初所修八史占据古代“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是唐代史学的突出成就。

《北齐书》宋刻本

这一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之前的史书修撰,虽作者多有史职,但撰史仍由个人承担,国家并没有设置修史机构。隋文帝下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有效抑制了私人修史之风。唐太宗开设史馆,建立了由一人为主修,宰相为监修的官修史书制度。有唐一代,除修撰前代史外,史馆还要修本朝国史,不仅有从唐高祖到唐武宗的历朝实录,安史之乱前的国史也由史馆修撰,这些史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局部)

宋元时期,通史撰著得到了极大发展。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以编年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以衔接本朝史,是一部包含1362年史事的编年体政治通史。从编年体史书角度看,它接续《春秋左氏传》,具有贯通古今的作用,影响后世的史学发展。南宋开始逐步形成“通鉴学”,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的体例,标志着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这三种中国传统史学的主要编纂体例最终形成。南宋郑樵所著《通志》中有职官、选举、天文、地理、氏族、六书、七音、金石等20略,进一步扩大了传统史学对典章制度和专门史的研究范围。宋元之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另一本典志体通史,与《通典》《通志》合称“三通”,对元、明、清史学的发展有长久的影响。

传统史学的总结与嬗变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明史》

明清史学逐渐走向社会深层。经济史著作数量空前增加,《明史·艺文志》史部故事类著录诸书,经济史方面的书占半数以上,包括会计、田赋、漕政、盐政、屯田等。地理类史著中治河、水利诸书也与经济有关,如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从社会经济方面来考察历史的不同侧面。通俗史学和历史教育进一步发展,史著的节选本、摘录本繁多,如马维铭的《史书纂略》、项笃寿的《全史论赞》、彭以明的《二十一史论赞辑要》等,皆取旧史大略。通俗史学中还有一些是蒙学读本,如程登吉的《幼学琼林》广泛流传。明代的稗史也极为丰富,内容涉及王朝掌故、社会风俗、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等,《明史·艺文志》史部杂史类和子部杂家类、小说家类著录部分便属稗史,可补正史之阙。

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思想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极大发展。明清之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阐述了由“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到“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变化,指出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的实质。王夫之《读通鉴论》以“理”和“势”说明历史的发展,认为“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他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就是“感四国之多虑,耻经生之寡术”,是上述主张的实践。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二十四史”文献

历史考证学和传统史学理论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清代前期,因高压的文化政策,不少学人转向训诂、辑佚、目录、考据等文献学研究,这种研究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极盛,这一学术流派被称为“乾嘉学派”。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崔述的《考信录》是历史考证方面的代表作。他们治史重实事求是,力求“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在史学理论方面,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认为“六经皆史”,并以心术论史德,提出了“史法”和“史意”两个理论范畴,将传统史学理论推向高峰。

作者简介

杨永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典籍系教师。

END

【杂志订阅方式】

2.银行转账

户名:瑰宝传承(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上地支行

帐号:35370188000083988

3.邮局汇款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8号《中华瑰宝》杂志(100093)

4.微店订阅

征稿启事

·稿件要求

1.稿件必须为原创,内容信息准确无误,禁止一稿多投。

·投稿办法

3.暂不接受信函投稿,深度报道的稿件除外。

·审稿与发表

1.本刊在收到稿件后会尽快审阅,投稿之后30天内未收到回复的作者可将稿件自行处理。

2.作者需要配合本刊编辑核实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要时对稿件进行修改。

THE END
1.回顾与总结:新中国历史学五十年中国史研究1999年03期回顾与总结: 新中国历史学五十年,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实证史学,传统史学,“文化大革命”,“四人帮”,中国历史学,社会形态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史学发展,唯物史观,五十年,一、引 言新中国历史学是一个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历史学概念。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它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ZGSJ199903000.html
2.简述中国史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举报 楼主若问的是当代史学发展的阶段可参见【参考资料】的连接,如下所示: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中国的服装历史是怎样演变的? 论述我国历史上政区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维码 回顶部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48886da972d9416278ca1db66b069bb1.html
3.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3个阶段,分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http://m.chusan.com/zhongkao/85299.html
4.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南开贡献史学:扎根中国,立足学术梁启超先生曾言:“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近代以来,随着“新史学”的产生,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现代史学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历史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兼具传统考证优势与新时代学科特色,已然屹立于世界史学之林,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https://ssrm.nankai.edu.cn/info/1042/3393.htm
5.金先生笔下中国史学之进化(中国史学史:新校本)书评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学史的初创者,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包括“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四个部分,为我国史学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此后金毓黻先生遵循此建议,梳理出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脉络,作出了《中国史学史》此书,形成了将史家、史籍、史官制度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69291/
6.[转]简述《新史学》的内容《新史学》开宗明义标明史学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史学应是“学问最博大而切要的一门”;对几千年中国旧史学进行猛烈批判,指出了旧史的“四弊”、“二病”。 主张以进化论学说为指导,进行理论创造,提出新史学的方向从三个层次对“新史学”的性质、内容加以限定,即一、历史者,叙进化之现象也;二、历史者,叙述人群https://yun.zjer.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313645&id=39471689
7.高中生史学入门基础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常识;知道史料在历史探究中的重要性,了解史学家是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够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探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理解史实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述历史问题做到史论结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史学的优秀传统,理解史学探究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提高学习历史的http://www.dyyz.net/f/view-153676-157978.html
8.中国改革网深入认识史学发展规律 中国的史学很早就产生了,但研究史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专门学科即中国史学史的产生却不到百年时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史学史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取得许多重要学术成果。 中国的史学很早就产生了,但研究史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专门学科即中国史学史的产生却不到百年时间。中国史学史在20世纪20http://m.chinareform.net/index.php?a=show&c=index&catid=61&id=29226&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