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有几千年的历史,遗产异常丰富,传统极其厚重。然而至20世纪初,中国史学的面貌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迅速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中的原因非常值得深思和研究。
《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这部书从中外学术交流的视角,探寻中国近现代史学演进的过程和规律。过去的研究,多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史家对社会的能动反映来叙述近代史学,而对西学东渐及其影响重视不够,致使近现代史学史线条单一,史学发展历程未能得到全面地反映,此一研究具有加强薄弱环节的意义。此项研究资料分散且有很多属于稀见文献,不容易查找。尽管已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富有价值的开拓性工作,但挖掘和搜集新材料依然是此选题的最大难点,也是取得新突破的关键。赵少峰奔波于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图书馆之间,矻矻以求,乐在其中,终于完成了这部既有一定深度也有一定广度的专著。
对中国历史来说,184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西方列强在这一年打开清朝的大门,中国从此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27年也很特别,这一年北洋政府倒台,南京政府建立,标志着民国历史初期的结束。前者可视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端,后者可视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初步形成。本书论述的正是中国史学从传统经近代向现代转变的过程。
史学史分期与社会史分期当然不一定完全一致。但在中国,历史学受社会的影响很大,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状况发生了变化,作为反映历史和积极能动地反作用于历史的历史学自然也开始发生变化。无论从史学自身的转变,还是从社会历史的变化看,把中国近代史学的上限定为1840年都是无可置疑的。
本书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内容,对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具有推进意义。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注意把不同阶段的西史东渐状况置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下进行考察,分析史学与社会、外国史学与中国史学、史书的内容与编纂形式、历史观与史学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诸多矛盾运动中,探析史学的演进和发展。在资料运用上,除了常见的史家传记和史著,更注重发掘报刊、笔记、日记、回忆录、档案等材料。在研究的全面和重点方面,做到了统筹兼顾。在研究范式上亦有新颖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