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李政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史、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出版专著1部,在《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多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推动中国历史学深入发展,对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近代以来,中国几代史家都表现出要建立自己的史学话语权的愿望,但并没有获得实现这一愿望的充分条件。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不仅为中国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实现中国近代以来几代学人建立史学话语权的愿望,提供了真正的可能。

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否则“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受西方社会与学术思潮输入等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界的指导地位曾受到不恰当削弱,唯物史观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较为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界的指导地位重新得到巩固,广大历史学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守正创新,不懈努力,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断向前发展。但是,诸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仍不时沉渣泛起,不断改换面目,混淆视听,影响着人们对于中国历史特别是对于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的认知。因此,我们仍有必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界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这种具有系统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上。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要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立足中国实际,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思维,是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必须坚持的理论指导。

夯实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实践基础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特别是2019年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以来,中国史学界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关系,对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方法、路径及着力点等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探讨,也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成果。不过,这些探讨多属理论性、方向性的,而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如何将有关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落实到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实证研究当中,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实践基础,是史学界应继续努力的方向。

重视对具体问题的实证研究,并不是排斥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而是要通过扎实可靠的实证研究,来提炼概念、总结规律、构建理论。历史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科学,任何历史理论、历史规律的提出,都应以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否则就会流于空泛,失去信力。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史上出现的诸如生机史观、生命史观、文化形态史观等,曾影响一时又都旋起旋灭的境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必须立足实证研究,夯实实践基础。

重视对具体问题的实证研究,也不是提倡碎片化。偏重细碎问题,排斥宏大叙事的碎片化取向,容易让历史研究流于一盘散沙,不利于史学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已经引起学界注意。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强调的“具体”不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的“碎片”,而是有机统合于历史学“三大体系”之下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通过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实证研究,提炼出具有标识性的史学概念,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史学话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基础在学科,核心是学术,目的则是要打造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提升我们在历史解释上的话语权。而着力提升我们在历史解释特别是中国历史解释上的话语权,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THE END
1.回顾与总结:新中国历史学五十年中国史研究1999年03期回顾与总结: 新中国历史学五十年,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实证史学,传统史学,“文化大革命”,“四人帮”,中国历史学,社会形态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史学发展,唯物史观,五十年,一、引 言新中国历史学是一个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历史学概念。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它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ZGSJ199903000.html
2.简述中国史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举报 楼主若问的是当代史学发展的阶段可参见【参考资料】的连接,如下所示: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中国的服装历史是怎样演变的? 论述我国历史上政区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维码 回顶部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48886da972d9416278ca1db66b069bb1.html
3.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3个阶段,分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http://m.chusan.com/zhongkao/85299.html
4.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南开贡献史学:扎根中国,立足学术梁启超先生曾言:“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近代以来,随着“新史学”的产生,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现代史学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历史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兼具传统考证优势与新时代学科特色,已然屹立于世界史学之林,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https://ssrm.nankai.edu.cn/info/1042/3393.htm
5.金先生笔下中国史学之进化(中国史学史:新校本)书评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学史的初创者,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包括“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四个部分,为我国史学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此后金毓黻先生遵循此建议,梳理出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脉络,作出了《中国史学史》此书,形成了将史家、史籍、史官制度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69291/
6.[转]简述《新史学》的内容《新史学》开宗明义标明史学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史学应是“学问最博大而切要的一门”;对几千年中国旧史学进行猛烈批判,指出了旧史的“四弊”、“二病”。 主张以进化论学说为指导,进行理论创造,提出新史学的方向从三个层次对“新史学”的性质、内容加以限定,即一、历史者,叙进化之现象也;二、历史者,叙述人群https://yun.zjer.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313645&id=39471689
7.高中生史学入门基础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常识;知道史料在历史探究中的重要性,了解史学家是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够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探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理解史实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述历史问题做到史论结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史学的优秀传统,理解史学探究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提高学习历史的http://www.dyyz.net/f/view-153676-157978.html
8.中国改革网深入认识史学发展规律 中国的史学很早就产生了,但研究史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专门学科即中国史学史的产生却不到百年时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史学史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取得许多重要学术成果。 中国的史学很早就产生了,但研究史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专门学科即中国史学史的产生却不到百年时间。中国史学史在20世纪20http://m.chinareform.net/index.php?a=show&c=index&catid=61&id=29226&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