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失控、颠覆式、社交化和去中介化的自媒体时代作品,移动互联网商业的有趣杂谈)
许维著
ISBN978-7-121-22760-8
2014年5月出版
定价:49.00元
204页
16开
编辑推荐
一本移动互联网商业的有趣杂谈
一位媒体人从观察蓄势到转型创业的工作笔记
一个80后对商业和自我实现的热腾腾思考
《转折点》折射了“失控”、“颠覆式”、“社交化”和“去中介化”的互联网时代的美丽与焦灼,就像晨曦初露的沙滩上,一枚珍珠映现出了太阳的微光.
内容提要
每一个在互联网大时代的生存者,特别是其中的媒体转型者、互联网创业者、传统企业变革的经历者,如果你不愿意被时代抛离,那么可以认真看看这本《转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体会那些在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
目录
第一部分商业逻辑
2文明的冲突和社会秩序的重建
6从强中介到弱中介
9你的企业适合什么样的创新
13看Jeep怎么玩颠覆式创新
16用户需求可以被满足吗
18小而美?小才美!
20个体户的回归:从自媒体到自商业
第二部分互联网
25互联网思维就是建立游戏规则
29通用ID——互联网3.0的关键点
33作为管理者,你应该了解的企业2.0五大核心价值
39假如我是新浪微博的产品经理
41给zaker们提几个问题
42一个CP给zaker们的建议
45一个营销人对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期待
第四部分媒体
76关于媒体这个行业的碎碎念——该到还账的时候了
80媒体死不死,问题出在哪
8410年后的媒体业
86铁打的科技媒体,流水的作者
89别用传统的眼光审视自媒体
95媒体内容不是越多越好
96去中心化时代的媒体生存
100致读者:一个理想主义商业媒体的诞生
103“TheOne@许维”的2013
第五部分电子商务
107天猫,一只懂心理学的猫
109用失控思维破解线上线下整合难题
114通过“双11”,马云传递了什么信号
115线上线下,左右为难
117移动商务2.0猜想
第六部分创业心得
121我为什么要去明道,兼谈对择业的一些看法
126创业团队是如何建成的
129为你的团队注入使命感
133创业最难的四个字:勿忘初心
135谨防企业信息化的洋务运动——兼谈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
139B2B销售无捷径可走
143一个新sales的销售心得
1462014致明道销售和市场团队的一封信
第七部分学无止境
149关于学习
153找乐
157给大学刚毕业的同学们
160招聘者是如何筛选简历的
163《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165不确定世界的生存——《反脆弱》读后感
1712013年许维读过的10本好书
176实体书店如何面对在线书店的挑战
178怎么把书卖得不一样
附录A
181推荐书单
187邵皙智眼中的许维——邵皙智专访
198后记
作者简介
许维始终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它比知识、经验、人脉都更加重要。通过这本书,您可以感受一下这个来自83年的白羊座大男孩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精彩节摘
从强中介到弱中介(2013-04-0716:36:55)
商业活动包含两个基本要素——生产和流通。技术革命极大地释放了人类的生产力,我们得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便宜的商品。但是商品数量越丰富,流通的难度就越大,因为企业并不天然地知道谁要购买,在企业和市场中间隔着一条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从工业革命到现代商业,基本上就是一个一只手不断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一只手解决由此产生的越来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过程。
强中介和弱中介
我将这些代理商们称之为“强中介”。为什么叫强中介呢?因为一旦合作,企业就不可以绕过他们而直接接触客户,所以他们是“强中介”。但是在未来,我认为这种带有强制利益关系的强中介将会逐渐让位于“弱中介”。
何谓弱中介?比如说我有台手机要转卖,于是我把它放到了淘宝的二手闲置页面进行拍卖,这时淘宝就临时性地承担起了我的中介商角色,当这台手机卖掉以后,我和淘宝之间的中介关系也就宣告结束。弱中介提供的是一种信息撮合服务,它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自由而松散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可以在平台上直接进行接触。
举个通俗的例子可能更加容易说明二者的区别:强中介就好像婚姻介绍所,你想认识女孩子必须得通过红娘介绍,而且必须付钱给她才能看;但是弱中介就好像酒吧,你只要买杯酒,就可以随便在里边搭讪女孩子,而且酒吧老板还不会去管你。
举几个现在可以看到的弱中介案例。
l淘宝网:提供了一个海量商品和海量消费者的交易撮合平台,这在线下是未曾
有过的商业模式。
l新浪微博:新浪官方本身不提供微博内容,所有内容都由用户产生,用户决定自己收听哪些内容。
l途家网:将闲置的住宅资源整合起来,按照酒店的销售方式转租给租客,实现了闲置房源的合理配置。
l快的打车:利用LBS技术将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进行匹配,撮合生意。
l人人贷:C2C的借贷平台,你可以直接和另一个人借钱,或者放贷给另一个人。
弱中介的未来
我认为,强中介和弱中介在未来将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理由如下。
第一,强中介的交易成本普遍高于弱中介。由于强中介在市场上占据强势地位,因此弱中介在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中一定会打价格牌,让自己的交易成本远低于对手。
第三,相比于强中介,弱中介的信息匹配更加有效率。强中介的信息匹配模式是“撞运气”,消费者逛街的时候恰好看到你可能就买了,如果没看到他就不会想起来。而弱中介的信息匹配模式是“精确指导”,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他想要的东西,由于他是带着需求来的,转化率就会更高。
第四,弱中介可以包含强中介。还记得去年年初时候的那条新闻吗?《38家B2C网站进驻天猫》。弱中介平台是可以容纳强中介的,但反过来则不行。
强中介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它是低信息技术水平下的资源配置模式。它很合理,虽然并非最有效。由于强中介具有中心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点,因此它也掩盖了分布于世界各处的长尾资源,比如说,只有正规的酒店能够被房客找到,而散落在各处的空置民居资源则无法被发现。发现长尾,正是弱中介的价值所在。
商业类公众账号应该放在独立App里
以下是随便想的几个应用场景的例子。
支付宝和大众点评是最大对手
——资深自媒体人罗振宇
——《罗辑思维》出品人申音
——微电商服务商口袋通CEO白鸦
许维是WeMedia自媒体联盟最早的成员之一,也是移动时代自媒体的先锋代表人物之一,更是我的好朋友,他睿智创新的思想和观点已经影响了无数人,也经常给我惊喜和启发,今天,许维最具价值的内容终于汇聚成书,相信会让你收获更多。
——青龙老贼
许维是一位具有强烈商业触觉和敏锐媒体意识的自媒体人,对商业模式和管理理念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可喜的是,他也在这些理念的碰撞和实践中,顺利实现了自己从媒体人到管理者的成功转型。我相信,脱胎于细致观察,流畅且闪亮的文字能让更多人受益,其中的洞察更会激发更多可能,在此倾情推荐!
——爱范儿创始人王伟兴
读许维兄的文字常常让人有剑胆琴心之感,这是一个带着温度,同时又能如理思惟的互联网时代下的写手。更加让人惊叹不已的是,他游刃有余地在媒体人、营销人、管理者之间切换,纵横交错的视角成就了他特有的感知维度。
——梅花网总裁刘建平
著名自媒体人许维的文集,包含了他对于商业逻辑、互联网、媒体转型、电子商务等热点的思考。许维个人的媒体生涯与创业公司的经历,为这些思考平添了地气。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魏武挥
我们相识于阿里前橙会平台,都是2B青年,一直深入在2B行业默默耕耘,这个共同点让我们相互都很认可。我1999年进入中国互联网,也算是一个老兵了,经历了2000年底的互联网泡沫(今天的BAT都差点没有熬过来),这十年C2C、B2C的蓬勃发展、群雄割据,千团大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硝烟和浮躁,这些也都给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带来了无数的想象空间和不确定的风险。
许维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对商业的思考直透本质,我们在前线炮火纷飞的不停厮杀中,更需要静下来仔细研读,反思……
——慧聪网总裁杨宁
这本书可以看作移动互联商业的一本有趣杂谈,一位媒体人从观察蓄势到转型创业的工作笔记,一个80后对商业和自我实现的热腾腾思考。就像晨曦初露的沙滩上,一枚珍珠映现出了太阳的微光——这本书折射了这个“失控”的、“颠覆式”的、“社交化”和“去中介化”的互联网时代的美丽与焦灼。作为许维的复旦新闻嫡系师姐,深为他出道以来的专注勤奋、笔耕不辍和跨界转型而叫好,而祝福。
许维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在新媒体领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年轻人,不管是在《天下网商》还是在明道,他的思维往往都是颠覆性的。这个时代,需要颠覆式的思想者。所以看完这本书要当心,不要一不小心被许维洗脑了。
——触控科技战略总监,著名自媒体人曾航
许维曾经担任过电商媒体执行主编,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和思考互联网给商业界带来的变化;如今,许维又投身企业社会化协作平台,能够亲身体会并帮助企业进行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形态进化。他在这本书中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和趋势有很多独特的思考,对于广大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许维说他慢热,慢到都不知道能不能热起来。他是文火,没有烈焰,熬出来的却是高汤。一个爱看书、勤思考、做事用心的年轻人,不必咋咋呼呼,也能冒出头来,就像他码出来的这些字,因为有料。
——《申江服务导报》副主编陈瑜
推荐序1:亲眼看到一个2B青年的成长史
许维出书了。我比他还高兴。
毫不托大地说,我是看着他成长的。
许维是我复旦新闻学院的师弟,小我七八届。2006年初,在我差不多将要结束在传统报业的混饭史,最后一站进入某报业集团投资公司歇脚的时候,他来了。不知是幸与不幸,总之学新闻的,没有做成记者编辑,当报业集团事业发展部的一个小厮,打打杂。
说实在的,即使在我们那时以忽悠为主的所谓投资公司,大家也没看出他有什么特殊的才华。用我的话说,整天懵懵懂懂的,眼睛又小,似乎没睡醒的样子。
很快,小宇宙爆发了。
究其竟,许维算是普通青年的基础(东北某城市普通人家孩子),文艺青年的出身(怎么也是复旦新闻科班,且爱读书),2B青年的本质。为什么呢?说话直接,有点愣,情商不高,挺固执。
其实,无论是主编,还是什么副总裁,这些名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不算什么。但许维的文字,以及文字后面透露出他对媒体、商业、互联网、科技人文的思考,甚至说是思想,不仅让我这个师兄频繁受益,而且不断惊奇,这还是那个我认识的总是睁不开眼的许维吗?
怎么办?经常会有焦虑感,经常会有无所适从感,经常会有被抛离感。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群70后、80后。我们已经是网络世界的移民,无论怎么追赶,都无法和90后那帮原住民相提并论。
幸好,有个人,坚持写下了许多文字。不仅讲述了个人对于商业逻辑、互联网、媒体转型、电子商务这些热点的思考,实际上也是一个从前的媒体集团打杂,到互联网创业者的认识转变历程,也是公司和企业转型的务实思考。我有时候认为,也许有些高抬,但许维身上确实有凯文.凯利的影子,有互联网思想家的气质。
今天已过愚人节。真不骗你。
黄维
许维的师兄、朋友
巨流无线创始人、董事长/合鲸资本合伙人
2014年4月2日于熊书屋
推荐序2
我身边很多人提到许维,都说:“啊,他好有才,好有趣的。”说得好,一个人的魅力正是在于他的才趣,而不是外貌,尽管许维也很帅。
我尤其推荐已经登上管理者舞台的80后们阅读这本书,因为作为读者,要么你能够从中读到自己,要么它会让你下定最后的决心,做你自己。
任向晖
明道创始人、CEO
2014.03.30
推荐序3
大凡做序,我以为都是名人的事。所以收到许维童鞋请我为他的新作写序的邀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找错人了?”因为我既非名人,也与专家不沾边。
书中写到文明的冲突和社会秩序的重建。归纳人类社会至今的文明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狩猎文明,也就是石器时代,第二阶段是农耕文明,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第四阶段是信息文明。对此我深有体会,狩猎文明自然离当前时代很远,而除了这个阶段,像我这样的六十年代生人,几十年下来,亲身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阶段。我自认为是从扛锄头到上网的穿越人,小时候家里还是点煤油灯照明,7~8岁就帮父母到河里挑水,农村同学内急大解,都要把排泄之物找几片树叶包妥带回家,那是宝贵的肥料。这些都还历历在目,一转眼,我们进入了轻按指尖,便能周知天下事的年代。科技几何级的发展,带来了人类行为和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很多传承千年的手艺流失了,很多记忆性的知识过时了。人类正在挑战经验至上的传统。
一本好书的价值在于引入思考,读许维的这本新作,启发了我很多思考,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黄若
《我看电商》作者
2014.04北京
前言
转折点
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大部分的变化无足轻重,只有非常少的一些变化可以被称作“转折点”。
人类的技术进步,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因此,转折点的出现频率也在变快,从几亿年一次,再到几百万年一次,到几千年一次,最终将会缩短到几十年甚至几年一次。
随便举几个我现在能想到的转折点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1)农耕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村落出现,剩余产品出现,货币出现,人类开始分成不同的阶层,国家出现,奴隶制、封建制相继出现。
(2)法国大革命是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阶段。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
除了这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以外,在各个具体的行业当中也存在着转折点。
(2)集装箱运输的出现,让世界在实体层面实现了连接,这是全球化的另一个基础,如果没有集装箱运输,产业转移、跨国的分工协作根本无法想象。
(3)iPhone的出现,开辟了移动互联网行业,让电子设备从人的延伸,变成人身体的一部分,从而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全面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有了转折点这个概念以后,很多事情似乎就变得容易理解了。柯达为什么会破产?因为它遭遇了数码摄影这个转折点。诺基亚、黑莓为什么会走上下坡路?因为它遭遇了智能机这个转折点。雅虎为什么这么惨?因为它遭遇了搜索的转折点。
网站、App将消失,信息以“流”的形态存在
现在绝大部分的网站和App,本质上是媒体范式。媒体的传播范式是辐射,它不依赖于受众而独立存在,就像太阳不会因为没有人获取它的光和热就不存在一样,只不过不同媒体的辐射能力不同,有些辐射得广些,有些辐射得窄些。
跟媒体相对的另一种信息传播范式是通信。通信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发信人、收信人、信道,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通信都不可能发生。与媒体范式相比,通信范式所传递的信息具有个人化、定向化、高信息价值、高到达率的特点。
下一代的互联网,应该是基于通信范式的。因为只有在通信范式下,个人才能够被精准定位,个性化的互联网服务才能够成为可能。
交互拟人化,“点击”变成补充
截止到目前,电子设备基本上都是反人类的。使用者必须要去适应机器,要去学习如何使用,而不是反过来让机器适应人。只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学习的成本越来越小了,但根本上“人适应机器”的本质还是没有变化。
“点击”是典型的反人类交互方式。什么是点击?网站预设好了一些可供点击的按钮,你只能在这些按钮当中进行选择,这难道不是人去适应机器吗?你必须去用机器的语言来和机器沟通,而不是机器用人的语言来和你沟通。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交互方式一定是人性化的,我们现在如何与一个人交流,未来就可以同样跟机器交流。自然语言识别、语音识别、动作识别、眼球识别甚至脑电波识别,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世界数据化,一切皆为数据
谈到大数据,不少人都将其理解为通过数据分析来精准骚扰用户的一种方式,这其实还是没有跳出互联网的媒体范式。真正的大数据,并非数据的分析,而是数据本身。大数据的未来,就是指向黑客帝国——一个完全映射实体世界并超越实体世界的虚拟世界将会出现。
在未来,我们将会越来越难以掩盖事实,因为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会留下蛛丝马迹。
身份即设备
也许有一天,面向个人的消费电子产品将会消失,因为那个时候,数据是存储在云端的,终端是公共的,而真正的设备,可能只是一个身份识别装置。
在《黑镜子》第一集的世界里,到处都是屏幕,显示装置是一种公共设施,它不属于任何人。当我们靠近某块屏幕的时候,它会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识别出我的身份,然后和我有关的信息流就可以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当我离开信息流就消失。数据在云端,硬件在屏幕当中,我其实不需要随身携带任何具有运算能力和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我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块记录着我身份的大功率NFC芯片。
综上所述,我的总体判断是:下一代互联网将会是建立在通信范式上的、面向个人的、以信息流为基础信息单位、交互人性化的互联网。建立在媒体范式上的互联网,将会被通信范式互联网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