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互联网时代青年社会关系的正向塑造

当前,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普遍应用,正深刻影响着青年对于社会的认知方式和生命体验。相较于父辈,年轻人之间看似有更多更便捷的联系渠道,实际上孤独感愈发强烈。在网上,一张“孤独等级表”引起青年热议,这张表将孤独分为十级,从“一个人去逛超市”到“一个人去做手术”,每个级别都有具体行为对照。有青年甚至用1234567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1身孑然,2点一线,3餐外卖,4季网购,5感正常,6点下班,7点刷剧,一天平均点击手机1000下。这段独白表达的不仅是青年的日常行为轨迹,更重要的是对青年生活状态的一种场景再现,即“独而不孤”的新的青年现象。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相互关照且彼此映射的空间维度:独是现实空间、物理空间。而不孤,则是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独而不孤”将“线上”和“线下”巧妙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看待青年的独特视角。

新技术实现了缺场交往。在传统时代,人与社会的交往停留在十分有限的物理空间,是“在场可得性”很高的现实活动。当人类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新技术突破了时空阻隔,面对面的“在场交往”不再是社会互动的主要方式,处于不同场所的人们能够借助智能通信工具,与远在异地的“现场缺席”的他者迅速建立联系。可以说,此刻的现实空间本身不重要了,其被强大的虚拟空间所掩盖,移动互联技术改变了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人们不一定非要走出空间才能与社会发生关联。

由于青年是整个社会中对新技术最善于学习和掌握最为熟练的人群,他们也因此成为最先尝试突破物理空间、实现新交往方式的人群。新技术使他们敢于在物理空间上“隔离”而不丧失与社会的联系,这一张一弛恰到好处的距离造就了他们相当强的自主性。从表面上看是以居住空间为界与社会切割,而实际上却是时空压缩最完美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世界被压缩到手机之内,而手机就是一台时空交换器,青年人通过这台机器连接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同时,手机也是一台关系投射仪,青年人在这里静静观察并伺机介入深度社会关系。

由此,有了新技术的支持,青年人社会交往的形式,也不再以家庭或朋友为依托,而往往呈现为陌生人的随缘组合。年轻人通过新技术搭建自己的社交圈,发现更多具有共同兴趣喜好的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圈层”并成为许多网络流行文化的发端。例如“一起cosplay”“汉服”“Lolita洋装”“蒸汽朋克”等,圈层给青年以归属感、目标感和意义感,是他们最重要的身份标志。这些圈层正逐渐跨越线上线下的边界,带给青年现实生活更多的乐趣和体验,且仍在快速融合演变之中。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技术以其强大的“还原现场”能力开创了青年全新的交往模式,重塑了人类社会互动的新空间,带来人际交往的新变革。

可见,和真实生命的互动,会让人产生出一种深深的连接感,给予人充沛的陪伴感和正反馈。但如果大多数行为都在网上发生,青年对于社会的体验则是千篇一律的同质化,体验的真实性不再与该体验得以发生的场所精确匹配,鲜活生命的感知渐行渐远。如果没有了真实的感受,没有了专注在彼此身上、倾听相互情绪的真诚对话,再多的“线上好友”也抵不上若干“线下挚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收获了很多“点赞之交”,却变得愈发孤独的原因。

如何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当然,虽然新技术对青年的影响很大,但孤独的产生并不是新技术使然,科学技术只是让青年的状态变得更好或更坏,最终的结果仍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并运用技术。毕竟人类是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掌握着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钥匙。

从本质上来讲,现在青年人孤独乃至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多发是深度现代化导致的个体化的结果。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正在找寻新的平衡。我们大可不必给新技术贴上负面的标签。新技术让青年人既可以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也可以找到适合的角色参与社会进程。新技术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它可以充当崛起的杠杆,助力青年更好成长,也可能成为信息的茧房,引导青年走向自我封闭。

综上,通过新技术建立有温度的人际关系和多元的社会样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一方面,青年人需要提高数字素养,将社交媒体发展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力支点,而非屏蔽真实生活的数字屏障。同时,青年人应当将新技术更多运用于阅读写作、发明创造等需要深度思考的活动,而非仅用于刷网剧、看短视频、打游戏等感官刺激所带来的“低级”快乐。另一方面,青年人应当乘着新技术的东风抵达自己不曾到过的“远方”,放眼更为广阔的世界,而非放大虚幻的自我主体性,沦为技术的傀儡和附庸。同时,年轻人应当善于运用新技术去发现“附近”,并为改变“附近”作出积极努力,而非将自己囚禁于“数字化的牢笼”,放弃感知“在地化”的真实关系。(作者系中央团校副校长)

THE END
1.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而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物联网(IoT)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正以其“万物互联”的特性,推动着世界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互联网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物联网的崛起与未来展望,带您走进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数字时代。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互联网的定义与背景 互联网(Internet)是指由全球范围内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4388560688225519&wfr=spider&for=pc
2.知乎(精选十篇)因此, 知乎体现着互联网时代特有倡导平等、分享、参与的精神和追求简洁、品味、舒适的生活方式。例如, 在知乎中, 除开提问和回答, 用户可以通过点赞和反对其他用户的答案来行使自己的投票权利参与其中, 对于个人认为对问题没有意义的答案, 也可以点击“没有帮助”, 知乎会根据答案的赞数和没有帮助数来评估答案的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8rcj6e6.html
3.产品设计论文共15篇摘要:产品设计是一种超前的思考和提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为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持的智能化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工业4.0时代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分析了智能化视角下产品设计的应用领域,当前存在问题,以及智能化产品在生成设计、服务体验及情境化设计等发展趋势。更多设计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https://www.ruiwen.com/lunwen/8235476.html
4.发现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https://www.baokaodaxue.com/bkdx/faxian/tjzt?id=136
5.播音主持论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人们的生活需求、思维方式、爱憎习惯等方面,进而有针对性地丰富节目内容和形式。加强节目与观众的网络互动,及时掌握观众喜爱的最新动态,积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节目创新,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30306142025_6598434.html
6.《菅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答案4、互联网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延伸,而是对这个工业经济的整个思维方式的彻底的解构,即互联网时代要具备互联网思维. 答案:对 5、现在的这个时代是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也不同于传统的PC互联网时代,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答案:对 第2章 单元测试 https://blog.csdn.net/WU1263853457/article/details/128041015
7.能力与关键能力要自觉有意识的创建人际关系,不能随缘而遇,因为有意识的效果要比无意识的效果好。 第二节 数字化能力 一、什么是数字化?怎样数字化。 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城乡,已借助互联网+各种事物的形式,汹涌澎湃地铺天盖地而来。世界上万事万物,如今都用二进制的数字量进行数字化表示,即把复杂的万事万物,极其简单化,按https://www.jianshu.com/p/bf1ca7d925fe
8.伦理学论文10篇但是,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在为广大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的同时,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解决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教育部强调,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在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http://m.yueduku.com/fanwen/fanwne/643/643667.html
9.浅谈多个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解读论文(通用5篇)基于万物互联本质的“互联网+”模式,以其多元化的资源平台、用户流量、文化产品、入口渠道,突破了传统PC端的网络结构,推动整个文化产业更加关注“用户行为”,用户行为大数据成为指导资源配置、产业运作的重要指标。这正迎合了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重视个性化、参与性消费体验的需要。同时,用户的娱乐消费需求也打破了文化产业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wenhua/729747.html
10.由FA青年建筑师奖,来看这一代中国青年建筑师市政厅澎湃新闻一直到后续运营、使用后评估,也都要纳入专业视野;(4)移动互联网催生出大众对建筑文化的消费需求,一些过去被忽视的大众趣味,在今天社会价值观碎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被“赋能”显现,出现了一批超出正统建筑精英视野的网红建筑和网红建筑师[2](参见:范文兵.互联网时代中国建筑媒体的四种现象[J].时代建筑,2019(2):4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188061
11.陈庐一中国未来民主之路:智能民主在互联网、大数据、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界、产业界,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时代。人工智能是技术发展的崭新阶段,其权威性定义,学术界并未能达成统一认识。因此,本文首先是针对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现象,进行概念http://www.kunlunce.com/llyj/fl1/2022-05-14/16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