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各项事业的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各项创新活动的实践,都需要干部树立并保持良好的作风。近几年来,通过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干部作风有了明显的改进,干部队伍出现了新气象,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积极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新时期基层工作对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我就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1、学习应景无实效。一是文凭高、水平低。不少干部一味追求高学历,但实际的文化水平与该学历应具备的知识相差甚远。放松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不能很好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二是制度多、落实少。各单位一般都制定了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和政治学习日制度,但能够坚持学习的很。
己在第一线。”光有唱功,没有做功。习惯于简单的说教,不会做群众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至于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使矛盾激化。手脚不勤,拿文做武,发言必须要有人代笔,即使是个人的心得体会、述职报告之类东西,也要由办公室撰写。
4、奢侈享乐不自律。吃喝风、玩乐风盛行。一些领导干部常年吃高档烟,喝高档酒,进高档娱乐场所,其消费与个人收入相差很大;用公款相互宴请吃“磨盘餐”现象严重,认为只要没有将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吃点喝点无所谓。许多干部对生活领域中的腐败行为习以为常,逢年过节就去拉关系,用公款送人情走上层路线,为自己将来铺路;有些部门吃拿卡要报,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二、干部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1、理想、信念不坚定,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学习引导不够,宗旨观念淡薄,官本位意识严重。有些干部平时放松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政治锻炼,放松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从而丧失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丧失了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以至于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人生坐标错位,工作目标失落,不敢面对困难和矛盾,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工作漫不经心。
3、疏于教育,松于管理,乏于监督。执行制度不严,督办检查不到位,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干好干坏都一样。对发现问题倾向,没有做到及时沟通,或不能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甚至放任自流,不加约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扭曲了人生价值取向,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腐败现象依然突出,特别是用人不当带来的错误导向影响深远。
4、缺少实践锻炼。基层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增添了新的更多的内涵,同时也给我们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和依法行政工作等等。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要主动适应它的多样性变化。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积极主动地投身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增长自己的才干。
三、干部作风建设存在问题解决的对策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要学理论、学业务、学科学知识,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大胆改革学习培训方式,切实突出学习教育的目的。
2、从规范化制度建设入手,强化对干部的管理。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是建立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考核,做到“能者有其位,事者有其薪”。
对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几点思考
当前,不敢担当、不愿担责等现象在少数干部身上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把守纪律、讲规矩和主动服务、创造性开展工作对立起来,或表现为做事四平八稳,缺乏积极主动的精气神等。如何构建推动干部担当干事的动力机制,成为摆在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以下是本人对“如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一些粗浅思考和建议。
一、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有利条件
在全社会一致声讨“不担当、__、乱作为”,并视此为难题时,我们应看到推动干部担当作为存在坚实的社会氛围和工作基础。
1、从严管干部的要求来看,干部不顺势而为将受到社会责难。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深入开展,全党上下对“__、慢作为、乱作为”的人人喊打,媒体舆论聚焦宣传焦裕禄、杨善洲等一大批担当作为的好干部,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逼着干部干事的强大气场。加之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大事难事,“一个萝卜一个坑”,件件迫切要求干部积极迎战。因而,__、舆论氛围都催逼着干部积极作为。
2、从权责对等的要求来看,干部不担当就有“被问责”的可能。
当前,随着从严管理干部的不断深入,干部的岗位责任日益细化,要
求干部担当的考核标准越来越细化,责任清单、权力清单、服务清单一一列出,工作职能、岗位职责、履职标准一一明确,在担当方面干部没有多少可以蒙混的空间,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民生保障、重大工程等等,样样都是考察、考核干部的重点,干得不好也都是能够启动问责的项目。摆在干部面前的不仅有“责任田”,更有“高压线”。
3、从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体需求来看,干部要“有为”才能“有位”。
职级的高低影响着个人施展才华的舞台;事业的发展体现的是个人的能力和口碑。“在政治上取得进步,在事业上获得认可”,只要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每名干部都会有这样的职业追求和心理需要。要想实现职级的晋升、事业的发展,就必然要在工作中积极作为、勇挑重担,用成绩为自己“撑腰”。这些人性化、个性化的需要为实施干部激励、推动担当作为提供可能。
二、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干部有什么样的行为一方面取决于综合素质和自控能力,另一方面要靠组织教育和纪律约束。出现“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等情况,既要从干部身上找原因,也要反思有关工作机制。
1、有关干部激励规定过于笼统。目前干部激励还没有专门的指导办法,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性。如有的地方虽推行
了干部目标考核奖励制度,但考核指标往往定性多于定量,难以服众,导致激励效果打折扣。有的单位在管理上习惯搞“一刀切”,在理应实施正向激励时畏手畏脚,什么激励措施都不敢搞,甚至为避免“借考核发奖金”的质疑,一些必要的考核奖励也直接取消。
3、激励制度执行还缺乏随意性。有的地方考核奖励搞大锅饭,评优评先搞轮流坐庄,多干少干差别不明显,有的在考核与结果使用上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地方在落实上级有关正向激励规定时,总是要“慢一拍”,不敢走在前面,或在执行上缺乏刚性,什么时候搞、什么方式搞,重点激励哪些对象,总是等待观望,甚至停留在口头上。
4、容错的机制和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就我县而言,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制度。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干部干成事认为是必须的,而一旦出现失误或有关工作不能按期完成,则是一致谴责或声讨。而且在
当社会上出现对干部污名化,甚至污陷打击时,各级组织尽管有追责规定,但真正落实的少,在保护干部少有作为是普遍现象。
三、加强干部激励的建议
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来看,迫切需要运用激励措施来疏导干部畏难情绪、激发干事激情。作为组织部门来说,关键是确保教育引导和制度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是强化“实绩”在选人用人中的作用。要树立实绩导向,把各类攻坚主战场作为发现考察干部的“赛马场”,以攻坚的成效来识别、评价、使用干部。要丰富考核方式,建立差别化、合理化的考评体系,突出业绩考核中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制约要素分析,不让敢负责勇担当的干部吃亏,有效将“有为”与“不为”的干部比较出来。同时加大不适宜干部的调整力度,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干部。严格执行领导约谈干部制度,做到岗位调整必谈、工作生活遭遇重大挫折必谈、发现问题苗头必谈。把各类荣誉表彰与经济激励、职务激励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干部感受到表彰“不再是一张纸”。实行空岗预告制度,岗位空缺时,鼓励干部个人进行意愿申请。在干部考察中,设置个人诉求表达环节,充分听取个人对职位调动的意见,作为干部调配的参考要素。
四是树立“无为必究”的问责导向。要严格落实岗位职责,层层明确主管领导、分管领导、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的具体职责,列出“责任清单”,梳理归纳__的“负面清单”,对于__干部,动真碰硬进行问责,在抓严抓实中扩大震慑效应。建立干部激励政策刚性执行的督查问责机制,要定期督查各地、各单位执行落实现有干部合法合规正向激励政策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力的予以追责问责,确保有关激励政策产生应有的效应。
内容仅供参考
如何激励干部敢于担当
树好“风向标”——把握容错纠错的原则,激励干部在遵规守纪的前提下改革创新、担当实干。容错纠错,决不是搞纪律松绑、管理松懈、作风“减压”,更不是对干部失误错误的无原则包容、无底线纵容。要正确理解容错纠错与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辩证关系,以党章党规和法律法规为准绳,严守党纪国法底线红线,划清因乱作为而犯错和因敢作为而失误的界限,区分干部失误、错误与违纪违法行为的本质区别,激励党员干部在遵规守纪的前提下敢闯敢试、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加快发展,决不能让容错纠错成为庸官的“护身符”、乱作为者的“挡箭牌”、“问题干部”的“避风港”。
划好“安全区”——划定容错免责的界限,让干部可对照、组织好判断、普遍能执行。一些干部之所以不敢试、不敢为,很大程度上是怕出错而被问责,思想上有包袱。这就需要组织上给干部明确容错免责的界限,让干部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消除干部担心“动辄得咎”甚至“被一棍子打死”的后顾之忧。我们提出“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符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有利于改革创新和发展大局;经过民主决策程序;没有为自己、他人或单位谋取私利;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或挽回损失”等6项可予
在我们现生活中是否存盲目排斥或全盘接受的象,拿来主义今天有没实用意?请同学联系当前社会说一
以容错的必备条件,明确了可以容错的具体情形,划定了不予容错免责的底线红线,引导党员干部既敢闯敢干、又不逾规越矩。
开好“定心丸”——注重容错结果的运用,最大限度保护干部的积极性。创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工作机制,并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合理运用好容错结果,做到正确对待干部、公道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江西对符合容错免责情形的干部,不作负面评价,不影响政绩考核,不影响评先评优,不影响提拔使用;对被问责的干部,给予总结教训、改正错误、获得进步的机会。特别是对知过就改、积极工作、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在处理处分影响期满后,根据工作需要又重新起用甚至提拔重用,树立了正确的导向。同时,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和误解的干部澄清和正名,坚决查处恶意诬告陷害行为,刹住歪风、弘扬正气。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举措
近年来,**县着眼发展需要,坚持好干部标准和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拔任用了一大批政治合格、实绩突出的党员干部,激发了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突出政治导向,拧好对党忠诚的“总开关”。**县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根本性建设,把严格政治标准贯穿干部选任全过程。在注重选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的同时,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干部政治表现、工作实绩等情况,把紧把严“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
突出实绩导向,用好选人用人的“指挥棒”。在干部使用中,该县始终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从严选用,注重选拔实绩突出、敢于担当、群众公认的好干部。对实际工作中敢于冲锋、能打硬仗、能干成事的干部和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弯得下腰、受得了苦的实干人才,及时发现、精心培养、适时适岗使用,特别是对在脱贫攻坚一线、急难险重岗位上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篇五:激励基层年轻干部担当作为存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对改进和完善基层党建考核工作的几点思考
结合市县两级对乡镇党建工作的考核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改进和完善基层党建考核的意义
改进和完善基层党建考核工作,积极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成效评价新体系,努力使新的评价体系符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合县、镇、村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于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进和完善基层党建考核的侧重点
1、注重考核内容的导向性。实行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制度,目的是通过调度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开展情况,激发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和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实际考核工作中,往往出现重软件资料、轻工作实绩,重年终考核、轻动态考核,重考核、轻使用等问题,从而削减了基层党建考评对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弱化了党建工作考评的目标激励、责任激励、效果激励的导向作用。
2、增强考核形式的创新性。当前,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多是采用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组织考评、群众座谈等考核方法,不免存在的随意性影响的问题。凭印象打分往往具有主体臆断的色彩,影响了测评的公正性。群众座谈实效不明显,许多座谈对象由于利益及利害关系所致,不愿、不敢、不能吐露真实情况,导致了考评计分的模糊化。
三、意见建议
1、突出考核重点,侧重实地调研和实事测评。一是权重分配突出重点工作,今年我县党建半年考核侧重于村“两委”公开承诺践诺活动的开展落实,就是抓住了考核重点内容,突出了考核关键指标。二是指标考察立足工作实绩,考核指标引导考核方式由“听汇报、看档案”向“访群众、查实绩”转变,综合采取查看现场、随访群众等形式量化确定工作实绩,督促基层把更多精力放在“群众满意”上。
2、创新考核方式,加强动态管理和群众参与。一是建立动态考评机制,将考评工作分为日常检查、季度督查、半年考评和年终总评四个步骤来进行,实行“集中评”与“日常评”相结合,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广泛吸收乡镇机关干部、村党组织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管理或服务对象代表等参加年度考评会议,变“一家评”为“众家评”,力求做到评价主体针对性和考评结果公正性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