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耘耕:二次元异托邦:B站“拜年祭”融合文化实践研究

由此出发,本研究借由“融合文化”和“异托邦”的概念为棱镜,将B站“拜年祭”视作一个文本再造和符号集合的文化“异托邦”,进而分析B站“拜年祭”作为二次元文化的“异托邦”是如何通过文本和符号表征建构二次元迷群的独特文化认同,并与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破壁与融合。由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即:

1.B站“拜年祭”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文化表征和话语符码标识二次元迷群的融合文化实践的?

2.这种文化实践如何建构中国二次元迷群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想象,进而使“拜年祭”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二次元“异托邦”的?

03

研究方法

04

融合文化实践:

游戏化的多模态话语互动

05

传统文化如何复兴:

文化记忆的二次元转化

如前所述,“游戏化的多模态话语互动”是二次元文化融合的方式和路径,那么“拜年祭”中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与转化”。诚然,二次元文化源自外来文化,但经过数十年的本土化发展。今日中国的二次元文化已经很大程度上脱离母体,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文化话语。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包裹了传统文化要素的各种本土文化成为二次元文化创作的活水之源。著名的文化学者阿斯曼曾称文化是:“集体不可遗传的记忆”(阿斯曼,2016:11)。换言之,Z世代作为文化传承的年轻集体,他们与传统文化存在时空距离。“传统文化复兴”需要将传统文化记忆与要素转化为他们可以理解并欣然接受的文化语言,才能变成他们可感可受可传播可传承的集体记忆。

06

超越民族主义:

二次元“异托邦”中的家国想象

B站“拜年祭”作为二次元文化的年度媒介仪式,对家国想象等宏大叙事的建构与询唤也有其独特之处。这一点正是中国二次元文化区别于东浩纪所描述的日本御宅族文化的重要特征。2018年“拜年祭”单品《乒乓帝国》就是以体育叙事讲述“国族认同”的典型案例。该作品以动态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乒乓球运动员小马在世青赛预赛中遇到非洲选手Leo意外失利,痛定思痛,小马的父亲老马请来了“全息地狱教练团”来指导小马。从形象和姓氏不难看出,这个教练团是由二次元化的马琳、张继科、张怡宁等知名国手组成。在教练团的训练和指导之后,小马终于在决赛战胜黑马Leo,为国赢得荣誉。在作品的结尾,主角小马喊出全作的点题之语:“Leo我同情你的身世,也尊敬你的梦想,你可以带走一切,但金牌必须留下,你背负一个家庭的命运,而我的肩上,是整座帝国。”乍看之下,这显然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体育民族主义叙事(马祥房等,2007)。然而,细究之下,这个故事又有着超越一般民族主义情绪的复杂性:

其一,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民族主义/个人价值的二元对立,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肯定个人价值的意义,如对非洲黑马运动员个人价值的肯定与体育精神的赞美;其二,它充分认可个人价值的实现依托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盛。这正凸显了Z世代对民族和个人关系的复杂立场,他们同时见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与复杂的国际竞争及大国政治,他们熟识互联网和二次元文化的开放与多义性,并将这种矛盾心态充分吸收、融合。这些特质在“拜年祭”中呈现出一幅独特的二次元家国与世界景观。

除了《乒乓帝国》所反映的体育精神与盛世荣耀。2019年《千里之外》中的姐妹情深与家国情怀、2021年《我的祖国》中用动画景象串连起的建党100年的峥嵘岁月和新中国建设的里程碑都是这种盛世隐喻的二次元表达。因此,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家国隐喻在“拜年祭”中与二次元景观高度融合,构成了一幅中国盛世的二次元画卷。在这个意义上,二次元“中国”成为一个实存于Z世代想象中的“异托邦”,它有着荡气回肠的历史与传统,更有着欣逢盛世的现在,还有个绵延到未来的中华复兴与全球独秀之梦。正如刘海龙指出的:青年一代对多元民族主义意义的建构“使他们摆脱了官方意义的束缚,建构与想象了一个理想的中国形象(开放、强大、独立、和平、宽容等),并将对自我的期待投射于其上”(刘海龙,2017)。本文更进一步指出,二次元民族主义不仅仅是Z世代自我期待的投射,还是他们对欣逢盛世的自豪以及对新的历史与时代使命理解的创造性转化。

07

结语:

“异托邦”中的“小故事”与“大叙事”

如上所述,东浩纪曾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二次元文化两个重要的变化:其一,二次元文化逐渐具有后现代特征,由“故事消费”转向“数据库消费”;其二,大叙事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大型非叙事拼凑出的一个个“小故事”(东浩纪,2018)。对照这一观察以及我们对“拜年祭”这个二次元媒介仪式的分析,我们既在本土的二次元文化中发现符合后现代特征的文化样态,也同时看到中国二次元文化中与日本迥然不同的母题与宏大叙事的彰显。

如果“游戏化的多模态话语互动”描绘的是一幅二次元融合文化中最独特的参与式实践,那么二次元融合文化的精神内核则是一个个“小故事”所映射出的关于传统文化与家国想象的“宏大叙事”。在“拜年祭”中,借助二次元数据库中多模态符码与话语,传统文化与超越了传统民族主义的家国想象被转化为二次元语言,呈现出新的精神内核与话语活力,这种活力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本土化的二次元文化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元素与智慧,并结合当年重大的文化记忆或事件(如金庸逝世)将这些文化元素转化为二次元的通用语言。“拜年祭”在赋予传统文化二次元形式的同时,在青少年迷群中生产与再生产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的记忆。并且,相比于已经脱离于时代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和媒介形式,二次元文化使得诸如戏曲、历史等严肃枯燥的文化主题变得活泼、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文化被赋予现代理念并与时下的社会热点议题(如女性议题)产生了微妙的应和与互动。

THE END
1.展在中国科技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涵盖五大文明遗址文化展示区、《何以文明》VR沉浸探索展区、《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区、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数字体验区、研学互动区、文创区等不同功能展区,以“思想+艺术+技术”进行创新融合,展现了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全方位呈现中华文明的璀璨https://www.cdstm.cn/frontier/qt/202412/t20241207_1081783.html
2.书真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公布话剧12月启动9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创新打造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 (造型美学等方面对国宝进行全方位解读 数据要素赋能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共性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演出视频进行智能分析2024从出土经历“便利性”功能特点“为文物保护与研究”,实现文化和旅游数字化赋能。 https://bbs.9you.com/forum-43-5.html?s=product&wap=home&id=760345
3.中国科技馆推出《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新闻—科学网12月7日,《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在中国科技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展览涵盖五大文明遗址文化展示区、《何以文明》VR沉浸探索展区、《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区、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数字体验区、研学互动区、文创区等不同功能展区,以“思想+艺术+技术”进行创新融合,全方位呈现中华文明的璀璨魅力。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5436.shtm
4.文化中国行数智之火,点亮文博之光虚拟展厅、VR全景、线上讲解……近期,利用数字技术,吉林省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开科取士——科举文化专题展”成功搬上云空间。“这都要归功于‘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让我们馆在软件、硬件方面均得到很大提升,从里到外有了一番新气象。”该馆研究部主任邢海波说。 https://www.gzstv.com/a/e63eef27d30e47ec846b711efe92eb0f
5.文化中国行数智之火,点亮文博之光文化虚拟展厅、VR全景、线上讲解……近期,利用数字技术,吉林省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开科取士——科举文化专题展”成功搬上云空间。“这都要归功于‘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让我们馆在软件、硬件方面均得到很大提升,从里到外有了一番新气象。”该馆研究部主任邢海波说。 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05/8406888.shtml
6.电影艺术杂志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2018年第01期本文集中分析了1986至1992年间与后人类叙事有关的国产电影,这些影片不仅在中国电影史上最早建构了机器人、人造型、合成人、超能人等反人本主义形象,更在后从后人类到后电影:《她》中主体性与再现的危机 关键词:后人类 主体性 性别展演 后电影 数字电影 本文分析了电影《她》的人机恋爱中物质性、具身性和性别https://www.youfabiao.com/dyys/201801/
7.AR技术对文化记忆的增强随着参观体验活动的火爆,文化场馆在文化记忆建构与传承中逐渐获得了新地位——既是传统文化记忆和数字媒介时代文化记忆的结合点,又是AR技术助力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和典型场所。作为文化基因库之一和过去历史的重现场所,文化场馆是唤醒和保护文化记忆的堡垒,实现让当下的人触摸到形象、具体、可体验的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922026
8.简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用11篇)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1997年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至1999年9月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9hu88b6.html
9.中华民族共享符号体系及其象征的再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5]。由此出发,以符号象征理论嵌入中华民族共享符号体系的整体建构,深度挖掘其象征展演所蕴聚的叙事、呈现、释义功能,投射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象征再生产的符号路径。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231/13861094.shtml
10.2023年第四季度“建构”公私之别唐克扬;19-23 公共空间中的协作:设计教育引领社会创新王志磊;23-27 遗址博物馆展览与文物考古信息展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的内容与形式李倩倩;32-33 作为文化记忆的水墨空间——王宏的“城市记忆”系列绘画论析郝树国;120-121 以戏入画——杨振和的戏曲https://23274fo.mh.chaoxing.com/engine2/general/more?t=661B3EF6D22CD38C7E9CA305625A6E5696F367E5D65A029FEC137D536CBEC66D76C3F5B2E5EC35F436F87843C5A08D82
11.黄雅兰丨感官新闻初探:数字新闻的媒介形态与研究路径创新“非媒介中心”的视角开展媒介研究,“超越新闻的认知和实用维度,将情感的、互动的、技术的、触觉的、实践的、具身的、物质的和感官的维度纳入新闻研究”;萨拉·平克(Sarah Pink)更是直接提出以感官视角审视媒体,回归对日常生活实践的分析,关注人的物质性存在以及人作为感官主体与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互动,并且提出视觉民族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288230376154020317
12.I痕迹,书写,图表:反思空间性直观和图形的实践与思考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指时针作为一种数字角度(number-angle)并将其运用于有形数(figurate numbers)的建构,从而发现并检验算术的特性和法则(参见图6)。[7] 图6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字图 对铭文和图绘表面的认知运用是最高等级的文化成就。让我们提出一个有点投机的问题:表面的发明之于思维的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程度https://www.douban.com/note/803511853/
13.2019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真题专题二:多文本阅读.docx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B.“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 C.“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 D.“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208/602310201301002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