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力沉浸交互文化普及,解锁“展览行业创新发展”关键词展览馆主题展艺术馆艺术展览

近日,《中国文旅经济创新·创造力报告(2024年)》正式发布。报告以创造力、传播力、引领力为标准,从5大维度、19个关键议题、39个实践观测指标,筛选出100个文旅案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文旅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新业态、新体验、新动向。

展览作为全国各地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美学设计、知识文化普及、公共服务提升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全球展览业协会UFI对外发布的第33版《UFI全球展览行业晴雨表》(GlobalExhibitionBarometer),2024年展览行业的收入预计将同比增长17%。报告预估中国、德国、阿联酋、巴西2024年的行业收入将分别达到2023年的105%、106%、123%和138%。全球有半数的企业表示其2024年上半年经营情况有所回升,三分之一表示经营情况基本正常;在企业营业利润方面,全球有47%的企业(中国27%)较2024年增长10%以上,39%的企业(中国47%)正保持稳定增长。

在中国,展览作为横跨文化、商业等多领域的交流平台,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集市、庙会,如古丝绸之路。在这条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路线上,沿线各国商人展示着各自珍宝、丝绸等物品,促进了各国经贸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展览更是无处不在:国际车展、农贸展、电子产品展、文化艺术展览等等,除了提供生活便利、创造经济价值,通过创新进一步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也成为了当下展览行业的新选择。如今,“故事力”“沉浸交互”“文化普及”正是当下展览创新发展路上的关键词。

其次是形式创新,如VR、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这种形式创新可以与观众形成直接交互,让观众更沉浸、更有参与感和体验感。比如近期大热的全新海洋主题VR沉浸展《深海奇遇》,展览通过“扬帆起航”“海错奇观”“海天幻境”“碧海归墟”四大奇幻场景,让观众领略光怪陆离、神秘莫测、趣味十足的海底奇幻世界。最难得的是,展览通过HTC的LBE大空间软件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体验,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在线、精准空间定位、虚拟场景构建等功能,将VR硬件设备、虚拟环境、交互设计等进行集成和整合,真正构建了一个内容叙事+沉浸体验的数字空间。

此外,通过展览传递人文价值也很重要,那些能传递文化内容、普及科学知识的展览也成为了行业的优选。比如,在中华世纪坛正在展出的、以苏轼诗词为脉络的《一蓑烟雨·苏轼》。展览分为“序:明月”“家风”“人生”“诗词”“美食”“夜游”“谁怕”“互动&文创”八大部分,通过“文化+科技”“艺术+技术”“传统+现代”的融合创新体验形式,多维度还原立体真实的苏轼,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苏轼的不朽魅力。再如,在西城区大栅栏片区的护国观音寺内开馆的大栅栏历史文化数字展览馆。展览馆以“古都商脉·兴盛历程”“梨园春秋·戏韵流芳”两大常设展厅展示大栅栏地区历史文化;还开设了“大栅栏老字号风物特展”“大栅栏表情·贾勇摄影展”、赵春香微妙艺术馆“软陶艺术展”、夜游项目“天宫开物”特展等,让观众可以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无论是哪种创新,我们都可以看到展览的目的不只拘泥于经济价值了,实现社会价值也成为了重要考量因素。因此在评估展览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时,除了展览期间的直接消费,包括观众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还应看到展览在提高受众粘性、提升观众满意度、口碑传播价值等方面的社会反响。

(综合南开大学幸福与创造实验室、智研产业研究院、北辰会展研究院、文旅北京、朝阳大悦城、君看文化、北京西城)

THE END
1.展在中国科技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涵盖五大文明遗址文化展示区、《何以文明》VR沉浸探索展区、《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区、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数字体验区、研学互动区、文创区等不同功能展区,以“思想+艺术+技术”进行创新融合,展现了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全方位呈现中华文明的璀璨https://www.cdstm.cn/frontier/qt/202412/t20241207_1081783.html
2.书真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公布话剧12月启动9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创新打造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 (造型美学等方面对国宝进行全方位解读 数据要素赋能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共性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演出视频进行智能分析2024从出土经历“便利性”功能特点“为文物保护与研究”,实现文化和旅游数字化赋能。 https://bbs.9you.com/forum-43-5.html?s=product&wap=home&id=760345
3.中国科技馆推出《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新闻—科学网12月7日,《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在中国科技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展览涵盖五大文明遗址文化展示区、《何以文明》VR沉浸探索展区、《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区、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数字体验区、研学互动区、文创区等不同功能展区,以“思想+艺术+技术”进行创新融合,全方位呈现中华文明的璀璨魅力。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5436.shtm
4.文化中国行数智之火,点亮文博之光虚拟展厅、VR全景、线上讲解……近期,利用数字技术,吉林省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开科取士——科举文化专题展”成功搬上云空间。“这都要归功于‘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让我们馆在软件、硬件方面均得到很大提升,从里到外有了一番新气象。”该馆研究部主任邢海波说。 https://www.gzstv.com/a/e63eef27d30e47ec846b711efe92eb0f
5.文化中国行数智之火,点亮文博之光文化虚拟展厅、VR全景、线上讲解……近期,利用数字技术,吉林省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开科取士——科举文化专题展”成功搬上云空间。“这都要归功于‘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让我们馆在软件、硬件方面均得到很大提升,从里到外有了一番新气象。”该馆研究部主任邢海波说。 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05/8406888.shtml
6.电影艺术杂志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2018年第01期本文集中分析了1986至1992年间与后人类叙事有关的国产电影,这些影片不仅在中国电影史上最早建构了机器人、人造型、合成人、超能人等反人本主义形象,更在后从后人类到后电影:《她》中主体性与再现的危机 关键词:后人类 主体性 性别展演 后电影 数字电影 本文分析了电影《她》的人机恋爱中物质性、具身性和性别https://www.youfabiao.com/dyys/201801/
7.AR技术对文化记忆的增强随着参观体验活动的火爆,文化场馆在文化记忆建构与传承中逐渐获得了新地位——既是传统文化记忆和数字媒介时代文化记忆的结合点,又是AR技术助力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和典型场所。作为文化基因库之一和过去历史的重现场所,文化场馆是唤醒和保护文化记忆的堡垒,实现让当下的人触摸到形象、具体、可体验的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922026
8.简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用11篇)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1997年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至1999年9月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9hu88b6.html
9.中华民族共享符号体系及其象征的再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5]。由此出发,以符号象征理论嵌入中华民族共享符号体系的整体建构,深度挖掘其象征展演所蕴聚的叙事、呈现、释义功能,投射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象征再生产的符号路径。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231/13861094.shtml
10.2023年第四季度“建构”公私之别唐克扬;19-23 公共空间中的协作:设计教育引领社会创新王志磊;23-27 遗址博物馆展览与文物考古信息展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的内容与形式李倩倩;32-33 作为文化记忆的水墨空间——王宏的“城市记忆”系列绘画论析郝树国;120-121 以戏入画——杨振和的戏曲https://23274fo.mh.chaoxing.com/engine2/general/more?t=661B3EF6D22CD38C7E9CA305625A6E5696F367E5D65A029FEC137D536CBEC66D76C3F5B2E5EC35F436F87843C5A08D82
11.黄雅兰丨感官新闻初探:数字新闻的媒介形态与研究路径创新“非媒介中心”的视角开展媒介研究,“超越新闻的认知和实用维度,将情感的、互动的、技术的、触觉的、实践的、具身的、物质的和感官的维度纳入新闻研究”;萨拉·平克(Sarah Pink)更是直接提出以感官视角审视媒体,回归对日常生活实践的分析,关注人的物质性存在以及人作为感官主体与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互动,并且提出视觉民族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288230376154020317
12.I痕迹,书写,图表:反思空间性直观和图形的实践与思考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指时针作为一种数字角度(number-angle)并将其运用于有形数(figurate numbers)的建构,从而发现并检验算术的特性和法则(参见图6)。[7] 图6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字图 对铭文和图绘表面的认知运用是最高等级的文化成就。让我们提出一个有点投机的问题:表面的发明之于思维的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程度https://www.douban.com/note/803511853/
13.2019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真题专题二:多文本阅读.docx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B.“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 C.“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 D.“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208/602310201301002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