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类文本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常见的一种文体。这类文本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人物涵盖古今中外,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名人风采。更多的是讲述名人在逆境中成长、成功的经历,彰显出伟大的人格魅力。学生阅读这类文本,能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智慧的启迪。
名人故事类文本最大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多种手段,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在解读这类文本时,要多维度聚焦人物,剖析人物形象,读出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状态,体会出他们的情感和生命需求,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一、透析事例,聚焦人物
名人故事类文本总是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的,解读这类文本,首先要概括事例,分析事例,认识人物。
1.概括事例
阅读名人故事文本,首先要能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作者所用的事例,这样可以取主舍次,抓住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全貌作整体把握。
如《詹天佑》选用了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选取了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事例;《郑成功》讲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件事。
2.剖析事例
剖析事例要完成三个任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事例的典型意义;体会事例详略之妙。
《詹天佑》三件事反映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谈迁两次编写《囯榷》,说明谈迁信念不改、坚持不懈、顽强不屈;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表现出郑成功的爱国之心、民族气节。
名人一生中做了许多事,可写的事很多,但作者依据写作意图,对事例进行了遴选,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材料,这就意味着事例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也让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不写那事的原委。
如《孙中山破陋习》,破陋习和孙中山一生所做的大事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这件小事恰恰最终体现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妇女的关心,对人民的爱护,对封建陋习的痛恨,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决心。事虽小,但是意义深远,选材具有显著的典型性。
二、联系场景,聚焦人物
所谓场景就是具体描写人物活动或行为的场所。名人故事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独特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中生存与活动的,而场景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具有显著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寄托人物的情思;反衬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深化作品的主题等。
1.联系时代背景
解读名人故事类文本,要把人物和场景进行对接,要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追溯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诠释作品的深远意义。
如解读《徐悲鸿励志学画》,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你会觉得徐悲鸿励志学画的重大意义。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积弱积贫,在当时世界上一点地位都没有。1919年到1927年,徐悲鸿在欧洲留学。他在国外不仅经济上困难,且政治上也很受歧视。有个外国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听了很是义愤填膺,决定用行动和实力去回击外国学生的傲慢与偏见。徐悲鸿从此励志学画,最终成功,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人的成功。不仅扭转了这个外国学生的态度,而且有力地回击了外国人的嚣张与无知,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2.联系自然环境
名人故事类文本常常对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有细腻的描写,而这样的环境描写又烘托出人物的高大形象。
如苏教版第11册《詹天佑》,课文多次对修建京张铁路的恶劣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这些恶劣的环境都是詹天佑面对的困难,都是巨大的压力,但是詹天佑没有屈服,化压力为动力和创造力,提前两年修好了京张铁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詹天佑拳拳的爱国之心,杰出的聪明才智。
三、品味细节,聚焦人物
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以近镜头的形式加以放大,用极其精彩、细腻的笔墨对人物进行刻画,它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深刻性。细节决定成败。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名人故事类课文都有体现人物个性或品质的典型细节,这些细节具有丰富的内涵,且是人物独有的,与其他人物丝毫不雷同,教师解读文本时,要寻觅细节,玩味细节,通过细节认识人物。
1.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对人物脸部表情的刻画。面部表情是人物内心的晴雨表。品读神态描写的细节,可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苏教版第9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写到:“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是一处神态细节描写,透过这一细节,能体会到此时的谈迁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2.动作描写
思想支配行动,行动表现思想。人物思想性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也不一样。
苏教版第10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有一处细节描写:“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细细品味“摘”这一动作,我们能读出彭总此时内心复杂的情感:痛苦、不舍、愧疚、致敬、怀念……品读这样的精彩细节,可以见微知著,读出微言大义。
3.语言描写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等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言为心声。解读文本,要析语言,知心声。
苏教版第11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到:“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的遗言。一个人在弥留之际,没有牵挂亲人,没有惦记他事,唯一牵挂的还是祖国,托付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满腔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4.心理描写
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
如苏教版第10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一段心理活动:“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透析这段心理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忍辱负重、坚定执着的伟大形象。
四、探究手法,聚焦人物
名人故事类文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多种表现手法。其中最常见的手法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分辨出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其次要思考作者是怎么进行正面描写的,为什么要写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对塑造主要人物究竟有什么作用。
苏教版第11册《鞋匠的儿子》写的是林肯当选总统之后首次在参议院演讲时发生的故事。课文重点描述了林肯演说的三段话,是语言描写,也是正面描写,突显了林肯冷静、沉着、机智的品质。课文除了正面描写林肯,还多次描写了议员的表现。他们一开始对林肯的态度是傲慢无礼的,甚至是羞辱和嘲笑的,但是随着林肯演讲的进行,议员们的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他们变得静默起来,最后对林肯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议员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林肯的宽容、智慧引发的,写议员正是为了衬托林肯。
总之,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之根。每一种文本都有其特质,只有“入乎其内”,依文而解,方能得其精髓,悟到真谛,把握神韵,生成出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