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023-12-2717:44:39
鲁之率蒋佳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第二堂课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推动了传统“知识本位”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变革,创新了协同育人路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必须深入推进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培养更多信念坚定、视野开阔的青年英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深耕校史文化资源,丰富实施载体。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精神的载体,也是高校育人的宝贵资源,深刻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成。丰富的人文底蕴、前辈先贤的感人故事,可以让学子们“见贤思齐”,以文化浸染助力青年大学生成长。要深耕校史文化资源,丰富第二课堂实施载体。其一,将校史校友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要依托主题团日、校园文化艺术节、劳动体验课、技能汇报、社团展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实践活动,增设红色精神主题,讲好红色故事,让青年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提升爱国情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感受时代律动。其二,将校史校友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实践。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切身体验校史校友等红色资源的独特魅力。要将红色精神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相融合,拓延对第一课堂的认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乡村、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开展政策宣讲、社会调研,了解国情社情,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锤炼本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不断开拓创新,深化第二课堂改革,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作者分别为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学前教育学院辅导员。本文系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