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课程,发挥着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功能,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课堂;高校共青团聚焦于思想引领主责主业,发挥着与青年紧密联系的优势,成为引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空间延伸和补充。在新发展阶段,高校共青团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双向奔赴”,提升第一课堂的“实践化”与第二课堂的“理论化”,成为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实现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共青团嵌入思政课,提升第一课堂的育人空间
思政课武装共青团,强化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实质就是用理论掌握青年,让青年真正地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创新理论。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应当在巩固第二课堂优势的基础上,主动联结、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锚定思想引领的新载体。
建立思政课与共青团双向反馈机制。发挥思政课指引性作用,将思政课的学习纳入学生组织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同时,收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反馈给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参考依据,开辟更广阔的渠道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与价值观的教育,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加强社会实践全周期管理,将共青团的社会实践品牌打造成动态化的思政课。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国情、深入群众、学习群众,一定要在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执行、评估社会实践项目,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实践、实践为了谁、怎么做好实践、未来如何优化实践,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共青团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材施教,推进共青团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在统筹营造校园思政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导,才能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效结合。
融入社会,深入开展“思政实践”。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的沟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研学调查、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了解党情、国情、民情。同时,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带回课堂”,用实践促进思政课入脑入心,形成校内校外、理论实践全方位育人,推动思政教育守正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青年寄予厚望,并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因此,高校共青团与思政课必将协同并举,用真理赢得青年之心,用实践激励青年之行,在学思践悟中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