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新时代教育的目的,也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求。甘肃政法大学团委发挥育人优势,深化育人实践,积极构建第二课堂“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在“大思政”工作格局和“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中发挥作用,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以德立人,构建思政育人体系
发挥组织化优势上好“大思政课”。把立德作为育人根本,将共青团铸魂育人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共青团理论学习中心组+团属实体每月一学+团支部三会两制一课”“三级”学习机制;深入开展“青马工程”宏廌计划(院级)和励廌计划(校级)校院两级培训,构建“思政+业务”思政课教师与团干部“双导师”制,打造“励廌青年宣讲团”;将共青团实践教育案例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组织申报青年发展研究专项课题,注重成果转化运用,全方面提升思政引领工作的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水平。
发挥育人功能构建“五位一体”思政引领体系推动“思政引领力”。构建思政引领体系,形成理论引领、价值引领、网络引领、文化引领、模范引领“五个引领”推动思政引领力总体布局。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青春思政课”等品牌活动;邀请“中国好人”“劳动模范”“航天工匠”“红色文化专家”等加入育人团队;优化团属IP形象“团小廌”语造功能,制作了《追光》《黄河之滨也很美》等一系列鲜活生动的网络思政引领作品;通过“模拟法庭”“辩论赛”“模拟政协提案”等打造特色法治校园文化;通过分层分类一体化引领,形成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丰富“三全育人”实践。
二、坚持以智慧人,丰富科创育人载体
完善科创赛事培养体系。以“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为平台,完善选拔培养体系,提升竞赛育人成效,同创新创业学院协同推进参赛项目的转化落地,构建创新创业“共育共赢共享”新生态;依托“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科创竞赛”平台载体,设立科创专项实践、团干部参与创新创业类课程授课、建强科创类社团、举办各类科创赛事及交流营活动,全方位营造科创育人氛围,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构建学科竞赛立体化平台。积极构建校院联动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搭建竞赛项目平台,合力助推学科竞赛工作。学校近年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了各类国家级、省级重要赛事,成果显著;结合自身学科资源,先后承办了全国法学院系“法成杯”法律专题辩论赛、甘肃省大学生模拟审判大赛等省级学科竞赛;创办“未来”系列学科竞赛,先后举办未来法官、未来银行家、未来警官等系列品牌赛事10余项;各学院结合专业学科举办警务技能、网络安全攻防、涉外模拟审判等学科专业赛事50余项。
三、坚持以体健人,拓展协同育人阵地
加强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同体育教学部协同构建“管理+业务”体育教学部专业教师和团干部“双导师”制,管理运行7个体育类社团开展工作,开展健身操、“三大球”“荧光夜跑”等群众性体育活动40场次、累计参与上万人次,同时通过日常训练活动,带动全校同学养成积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营造健康多彩的体育文化氛围。
创新体育品牌赛事。创新传统体育项目,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将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教化等纳入体育育人过程中,着力打造“12.9火炬长跑”“正青春·破冰行动”“党史打卡运动挑战赛”等品牌赛事,构建体育、德育协同育人,实现思想和体魄的同步发展。
四、坚持以美化人,搭建文化育人平台
统筹文化育人资源。同兰州文旅集团团委共建育人基地,开展“黄河楼登高”“水墨丹霞研学”等文化体验活动,观看《大有兰州》《舞马丹霞》等文化展演;联合学校美育中心,将大学生艺术团实践纳入第二课堂实践通识课;引入校外资源,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文化实践活动,营造以美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打造文化育人品牌。以“品牌化建设、大众化参与、特色化发展、浸润式塑造”为思路,打造“乘风”“入海”“追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育人品牌。将“丝路花雨”舞剧搬到学生活动舞台,以“一碗牛肉面”“一碗天水麻辣烫”在毕业活动中为毕业生践行,充分运用本土文化资源,拓展育人思路,营造“浸润式”育人环境。
五、坚持以劳塑人,打造实践育人品牌
优化劳动实践育人载体。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有机融入第二课堂。结合学科特色打造“‘语’你在一起——普法推普”“沿着总书记的陇原足迹大行走思政实践”“石榴花”普法课堂、“八五”普法专项实践等社会实践项目,培育“七彩丝带”“法治启蒙师”“守护少年的你”“普法基层行”等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