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一定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文化,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适合自己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课程建设必须强化学校本位意识,澄清自身的学校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系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面对知识经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探寻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未来需求、具有竞争力和胜任力的公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素养、横贯能力等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词。在国际核心素养行动的大潮中,我国研制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等。在此大背景下,推进学校课程建设须树立以下几个意识。
本位意识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对变动不居之世界的回应,反映了时代对教育质量的高要求。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取决于学校课程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一定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文化,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适合自己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课程建设必须强化学校本位意识。
基于学校本位的课程建设,需澄清自身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要分析学校的校情,即学生素养发展状况、课程建设状况、课程建设条件等。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系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校情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原点与支点。学校课程建设应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灵魂和核心,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转化与表达,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价值指向;应以学生素养发展状况为起点,以学校情境与资源为基础,进行课程规划与实施。
体系意识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问题解决中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多种素养相互作用的整合效应。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强化体系意识,从“整体育人”的高度搭建课程结构。
统筹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需要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协调诸多关系,强化统筹意识。
其次要统筹体系内分科与融合课程,基础、拓展、研究课程之间的关系。分科课程历史悠久,有成熟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习得人类已有认识成果,形成细化问题、深入分析的能力。融合课程植根于生活,以多学科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怀和问题意识,学会整体审视并综合立体地思考问题。分科与融合课程贯通,既能克服分科课程的学科本位与整体系统思维的缺失,又有利于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解决问题,提升融合课程质量。基础、拓展、研究三类课程以学生发展层级为轴,分别指向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基础课程是拓展、研究课程之基,研究课程又渗透于基础、拓展课程之中。
从一门课程的建设来看,需以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为纲,统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以课程内容支撑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实施实现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的转化。以学科课程为例,课程内容主要是学科事实与观念,课程实施需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学科观念的探究、使用与实践中获得学科思维、发展学科理解力,从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需要从知识技能中心转向素养中心,重视学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课程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监测和评估,反馈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适宜性,更好地引导课程实施。
开放意识
学校课程建设需树立的开放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次。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院长;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6YJA88001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