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要中国历史时空阶段特征概述发展生产力

中国史纲要中国历史时空阶段特征概述

(高度概括形成时空便于记忆)

山东潍坊胡凯轩

石器时代的原始中华文明(170万年~前2070年)时代特征

多源性的中华文明起源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渔猎采集

从事渔猎和采集

群居

过群居生活

用火

元谋人和北京人学会用火

晚期母系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时期时代

打磨石器

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

用陶器

大量使用陶器

农业出现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稳定

生活逐渐稳定

多源一体中原核心趋势

文化遗存多,分布广泛,具有多源性,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跨越母系父系

早期仍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

晚期贫富阶级

晚期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夏商西周三代(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时代特征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至奠基

政治

早期国家形成发展

父系氏族向奴隶制国家转变,社会公共权力和森严等级制度形成发展(阶级)

血缘部族政治

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政治)色彩,家国同构,贵族政治形成发展(王位世袭制、宗法制)

神权王权结合

神权(敬天占卜、原始迷信)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商王既掌王权又是百巫之长等)

尚未集权

初步形成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内服外服),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分权模式)

文化

重神到重德民

由商代的“率民事神”(统治观念是以神为本)到周代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基本政治思想(德教、民本思想)

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尤其是西周,即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礼乐文化

实行礼乐制度,礼乐贵族等级文化盛行(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乐舞的规格)

经济

石器锄耕

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石器锄耕、石制和木制工具为主,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

集体劳作

农业生产组织上是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千耦其耘)即集体劳作

粗放式农业

农业粗放式经营(尚未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青铜时代

处于“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铸造技术相当成熟

政府垄断工商

手工业和商业“工商食官”(政府控制垄断)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时代特征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

中央集权出现

分封制逐渐瓦解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战国改革、郡县制)

官僚政治演变

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发展演变趋势

趋向统一

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百诸侯国到战国七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在政治格局上逐渐真正一体

战乱动荡

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生产力迅速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牛耕等)

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

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土地私有制发展确立,个体农耕形成(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农业经营方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取代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商业发展活跃

打破“工商食官”政策,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出现,市井和商业都会出现

经济政策变革

新的赋税制度(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思想解放

与宗法分封相结合的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出现思想解放(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哲学基础、法家变革精神)

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科技文艺兴起

科技迅速发展,文学艺术兴起

民族

华夏族认同

在冲突中产生华夏族的认同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在民族认同上逐渐明朗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时代特征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统一奠定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时期,政治相对稳定

中央集权确立巩固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形成

最终官僚政治

封建官僚政治最终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开始文化专制

思想文化专制形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法术、崇尚道家、独尊儒术)

儒家逐渐主流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开始领先世界

实用科技兴起,医学和科技等开始领先世界,为后世奠定基础

农耕迅速发展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发展迅速(犁壁、耧车、耦犁、代田法、垄作法、水利等)

重农抑商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和市严格)发展,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开拓海外

海外贸易兴起(陆上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时代特征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分裂更迭动荡

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动荡

中央集权破坏

中央集权制度破坏,不够完善

士族政治兴盛

门阀士族政治兴盛(九品中正制),危及中央集权

大迁徙大交融

民族大迁徙、民族大交融,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进程(汉化)

民族矛盾冲突

民族矛盾尖锐,民族间的战争不断

三教鼎立文化多元

儒、道、佛发展,三教鼎立,儒学危机,思想文化多元化

分裂交融烙印

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

文艺光彩

士人群体形成,文学艺术全面发展、大放光彩(科技、文学、绘画、书法、石窟艺术等),具有浓厚的文人色彩,为隋唐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基础

文明大碰撞大吸收

中国古代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大碰撞时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的汉族)

江南开发

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南方扩展,江南得到开发

精耕细作成熟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间作、套作的复种、绿肥种植、耕耙耱技术)

商业水平低

商品经济水平低,民间基层的草市出现

隋唐(581~907))时代特征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

第二次大统一

由分裂到国家重新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时期

制度成熟健全

中央集权制度趋于成熟,典章制度健全(三省六部、科举、赋税制、唐律等)

士族衰落庶族崛起

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王朝统治基础扩大

农耕经济持续发展

农耕经济持续发展(育秧移栽技术、曲辕犁、筒车等)

手工业新发展

手工业新的发展(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海外贸易繁荣

重农抑商的松动,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空前繁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江南进一步

江南进一步开发,经济南移加快

民族大交融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大交融时代(开明的民族政策、设机构、册封、和亲等)

民族继续封建化

少数民族进一步封建化趋势

文化融合多元化

三教融合趋势,思想宽松,未形成强的思想文化专制,文化多元化

中华文化圈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

对外

对外频繁

对外开放,对外交通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活跃

辽宋夏金元(960~1368年)时代特征

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与繁荣时期

政权并立到统一

由政权并立到重新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强化控制地方

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宋强化对地方控制,元行省制等)

民族矛盾尖锐

各民族间矛盾尖锐,存在隔阂,战争起义

民族交融活跃

民族交融的活跃期(战争、经济文化交流等)

少数民族封建化快

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辽、夏、金、元的文化政治经济)

精耕细作全面成熟

农耕经济发展繁荣,精耕细作模式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中耕农具耧锄等)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商品经济、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兴盛

经济南移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的人口、税收、教育、文化等全面超越北方)

手工业进一步

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制瓷、纺织、矿冶、印刷),棉纺织业成为新的部门

儒学复兴

三教融合完成,形成哲学体系“理学”,儒学复兴

科技高峰

古代科技的高峰,继续领先世界

繁荣平民化

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明显(宋词、元曲、话本、风俗画等)

自由度提高

门第观念淡化,人与社会自由度提高

对外活跃

国家继续推行对外开放,对外交往频繁活跃

明清(1368~1840年)时代特征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统一民族国家巩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明清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略),社会相对安定

版图奠定

近现代祖国疆域版图的基本奠定

君主专制强化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内阁、军机处、奏折制度等)

农耕经济繁荣

封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繁荣占主导(高产作物、多种经营、农产品商品化增强)

民营为主资本主义

民营手工业超越官营,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雇佣关系、手工工场、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新繁荣

商品经济新的繁荣期,经济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货币化程度加深

经济政策落后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阻碍社会进步,落后世界潮流

反传统思潮

出现反传统的进步思潮(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教条、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文化大众个性化

文学艺术大众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加强

西学东渐开始

西学东渐开始,在一定范围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科技总结停滞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发展停滞,未产生近代科学

理学阻碍进步

理学统治主流,束缚思想创新和阻碍社会进步

抵抗外来侵扰

抵制外来殖民侵扰(抗倭、抵抗荷兰西班牙)

走向闭关

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保守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4)时代特征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开启近代化(不是全面,未上升到政治制度)

民族危机加剧

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双半社会,民族危机逐渐加剧

洋务自救为主

不断的抗争和探索(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主要以清廷自救为主(洋务运动)

商品输出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冲击小农经济,但仍占主导

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

近代工业产生

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向西方学习

“天朝上国”思想观念受冲击,“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逐渐成为潮流

学习技术

向西方学习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层次,未涉及封建体制

开始屈辱外交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由朝贡外交转向屈辱的近代外交,跪着办外交

甲午战败至五四运动(1895——1919)时代特征

中国的开始觉醒与探索——开启全面近代化(触及政治民主化)

彻底双半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更加深重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进程

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民主运动成为时代的主流(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资本输出

列强经济上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严重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甲午战后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短暂春天)

冲击旧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但封建土地私有制和落后小农经济始终在占据主导地位

学习制度精神

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上升到制度、思想精神层次

走向觉醒

各种探索救国的新思潮促进思想解放、动摇封建旧思想,使中华民族逐渐走向觉醒(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

以华制华

列强妄图控制中国,不断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达到侵华利益最大化

民国前期(1912-1928)时代特征

动荡与转折

军阀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对内专制,对外出卖国家权益,割据混战,社会动荡)

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中国

新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五四运动、中共诞生),中国革命出现新的转机

民族工业春天

民族工业一度发展迅速(短暂春天),但后期发展缓慢(一战结束、社会动荡等)

旧经济为主

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落后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思想变革

思想文化空前变革(封建思想文化动摇,各种西方新思潮传播,思想空前解放)

两大指导思想

民主革命有两大指导思想并存(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

思潮多样混乱

思潮多样、活跃、混乱(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实业救国、毛泽东思想酝酿),主要以新旧三民主义为主

列强继续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以获得对中国的侵略利益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时代特征

中共独立探索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形式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基本统一中国的政治格局;国民党右派反共反人民背叛国民革命

民主革命道路

中共探索出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走向民族抗战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全民族抗战的局面逐渐形成

官僚资本产生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推动官僚资本产生并迅速聚敛巨额财富

民族工业黄金时代

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革币制、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实业家热情、爱国运动)

根据地土地革命

中共在南方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收到广大农民支持,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毛泽东思想形成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二、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阶段特征

民族危亡

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民族危亡,中日民族矛盾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民族抗战

中华民族全面觉醒,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个政权

两个政权、两条抗战路线并存(中共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走向大国

中华民族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开始重新迈向大国

经济沉重打击

国民经济尤其是民族工业发展受沉重打击(日本实行“以战养战”,对沦陷区疯狂经济掠夺和垄断)

官僚资本膨胀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四大家族利用政治特权、战时经济统制手段大发国难财,压制民族工业发展)

根据地新土地政策

抗日根据地新的土地政策,团结抗日(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毛泽东思想成熟

收回利权

收回一些利权,国际地位提高(开罗会议、《开罗宣言》、与英美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阶段特征

两种命运

民主、和平与独裁、内战的选择与较量

革命走向胜利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以解放战争的方式最终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国统区财经崩溃

国统区财经逐渐陷入崩溃(无限制发行纸币,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

解放区土地改革

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运动,亿万农民政治、经济解放(《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毛泽东思想新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全会理论解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成立奠定政治理论准备——《论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6)时代特征

一、过渡时期(1949~1956)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阶段

巩固新政权

新中国建立,巩固人民政权阶段(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等)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起步奠基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奠定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基石(《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国民经济恢复

经过一些列措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三大改造,形成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一五计划”开展,开始改变工业结构、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落后面貌,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外交

新中国外交奠基

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步入国际外交舞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这一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国际

美苏两极格局

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两大阵营对立斗争

帝国主义企图扼杀新中国

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威胁,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新发展(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重视科技文卫事业

文艺:1956年4月提出“双百”方针;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

教育:《共同纲领》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确立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方针;重点开始扫盲教育,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教育院校进行改造调整;1954年宪法确立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科技:1949年,中科院成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1976年)阶段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线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中共八大召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党的主要任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左”倾错误的产生和发展

阶级斗争为纲,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

失误的经济探索

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超越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社会主义建设受重大挫折;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十年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为克服困难,国家八字方针,多方面政策调整,62年七千人大会,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62—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文革时期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

1973年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和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对经济的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最终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六十年代外交困境

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重视同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和团结。

七十年代外交突破

197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出现更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明从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外交僵局被打破。1974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我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六十年代

美苏争霸;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困难重重;美国侵越战争;国际格局的变化

七十年代

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战略攻势,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美国处于侵越战争泥潭,经济危机打击,国家力量想对衰弱

科技

高科技重大发展

“两弹一星”;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双百方针文艺繁荣

为调动建设积极性,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事业取得重大突破思想

文革时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

“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批斗;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

教育

十年社会主义时期完整的教育体系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及高素质人才)

文革时期教育破坏

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冲击、上山下乡运动、学校学制、教学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改革高校招生制度,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除,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影响国民素质提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

生活

十年社会主义

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北京电视台成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服饰变化: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

文革时期

服饰式样和色调单一: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阶段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总体特征: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形成和不断发展

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文革受迫害的和错划右派分子

完善政治体制和法律

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法制建设,修订宪法(加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规定)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一国两制构想和推进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香港和澳门问题,祖国统一大业大步坚实迈进

中国特色经济体制的形成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在全国逐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最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本质上,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宏观调控,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逐步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入WTO,逐步的加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思想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共同思想到的基础,为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优先发展教育

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

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文明借鉴,传播中国声音

推动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全球伙伴、大国协调等)

倡导和平发展理念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的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问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倡议设立亚投行对国际金融有益;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

世界格局新旧交替,多极化趋势加强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终结,美国试图推行单边主义,其他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多极化趋势加强

缓和与动荡并存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时代主题,但冲突和动荡不断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与之相伴随区域化明显加快

THE END
1.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研究 何虎生 胡竞方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宗教“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宗教中国化也走过了新中国、新时期,迎来了新时代。 一、新中国: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我国宗教割断了与旧社会、旧时代、旧制https://mzw.abazhou.gov.cn/abzmzw/c103042/202010/f0ab373994e7423cad10819ea4676586.shtml
2.中国国有企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与世界意义二、中国国有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在“走出去”战略提出后,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参与和推进全球化的中坚力量,依循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制度的基本路径,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做强做优做大,逐渐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因势利导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肩负起推动新http://www.sass.cn/109001/63525.aspx
3.《新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历程与时代同行》CCTV节目官网《新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历程与时代同行》 分类:军事 集数:3集 导演: 简介:新中国军事实力大增,在建国前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中国的军事外交。建国初,中国外交施行“一边倒”政策,坚决站在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而朝鲜战争期间,中国的外交人员显示出了杰出的水平。南京军事学院培养了大批的军事外交人员。https://tv.cctv.com/2012/12/15/VIDA1355572588944365.shtml
4.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新时代意涵1990年12月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5https://www.meipian.cn/2tx2w2gl
5.追思徐滨士:新时代中国再制造产业的创新发展【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邀请业内权威人士以亲历者的视角撰文,总结回顾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发展历程。徐滨士院士欣然应邀,撰写了《新时代中国再制造产业的创新发展》一文,收录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18年)》中。现将全文转发,以寄哀思。】 https://www.chinacace.org/news/fieldsview?id=14417
6.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认真探索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其历史经验,阐述其当代启示,对于深入研究和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https://jw.yau.edu.cn/info/1187/2495.htm
7.《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文艺评论篇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国美协主办“史诗的图像建构——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梳理中国革命美术史发展历程及反映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的演变轨迹,多角度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及艺术成就。 2021年5月,“建党百年与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媒体平台充分发挥理论阐释和舆论引导作用。《人民日报》推出《展时代画卷 谱奋斗华章https://www.zgwypl.com/content/details160_59250.html
8.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新发展格局构建理论从全球价值链发展历程来看,全球价值链重构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重构正在加速进行。这一进程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全球价值链重构为中国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战略空间,新发展格局构建为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培育土壤。以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契机,多措并举,有利于推动中国新发展格局构建,实现经济高https://www.workercn.cn/c/2022-04-29/69663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