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以此为方向,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将呈现四大趋势:服务引领、制造支撑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基调;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方向;行业分化将成为产业结构演变的常态;生产性服务业在“补空缺”和“走出去”中有望加快发展。
黄汉权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产业经济、农业农村经济、城镇化等,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内重大课题100多项,多次参与国家重大规划、重大战略前期研究和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出版《新时期产业政策转型理论与实践》《风险投资与创业》《农村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等多部著作。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向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国转变,产业结构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步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引领,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重化工型为主转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总结新中国70年我国产业结构变迁路径,探索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对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基本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伴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门类不断丰富,我国产业结构也逐步调整优化,其演变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9~1978年: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1979~2000年: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纠偏”
(三)2001~2012年:重化工业重回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
(四)2013年以来:服务业领跑的产业结构
2013年前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特征明显,产业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新形势、新变化,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创新驱动、服务引领、制造升级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一是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成为各产业增速的领跑者,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最大产业部门,2015年占比超过50%,2013~201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由10.0:43.9:46.1调整为7.2:40.7:52.2,呈继续优化升级态势。二是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传统工业特别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高耗能行业和采矿业比重下降,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上升。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和采矿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8.1%和7.2%,比2012年下降1.5和6.7个百分点。三是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顺应消费升级的新产业、新产品和新业态保持高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光电子器件、新能源汽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等新兴产业均保持高增长。
经验借鉴
新中国成立70年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既遵循世界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将为今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二)坚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取得的成就,既有政府积极引导的作用,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型下,政府通过强制干预把资源配置到目标产业中去,导致获得支持的产业快速发展,得不到支持的产业严重短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五大则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我国进一步要求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政府作用聚焦在“市场失灵”领域,解决产业结构升级遇到的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问题。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作用紧密合作、协调配合,使我国产业结构在不同阶段都实现了较好的转型升级。
(四)坚持激发国企、民企、外企三大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国企、民企、外企都是我国经济的有机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为推进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作出了贡献,但也付出资源利用效率低、发展活力不足的代价。改革开放后,我国坚决纠正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所有制结构的做法,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等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吸引外资企业来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进一步重申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强调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资料、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趋势展望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虽然取得积极成效,但是我国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产业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产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产业比例偏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突出。为此,中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以此为方向,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将呈现四大趋势。
(一)服务引领、制造支撑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基调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接近60%,但金融业、房地产贡献占比高,二者占GDP比重超过14%。在金融去杠杆、“房住不炒”等政策基调下,今后服务业虽然仍会快速增长,但占比过快上升的态势将难以持续。同时,在制造强国战略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快渗透和普及应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步伐将加快,产业附加值将逐步提高,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将趋于稳定。因此,今后我国产业结构将呈现出第一产业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势头。
(二)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方向
(三)行业分化将成为产业结构演变的常态
(四)生产性服务业在“补空缺”和“走出去”中有望加快发展
随着制造业服务化、服务数字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在华跨国企业基于风险考虑,部分生产性服务开始随着制造业一并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给国内“补空缺”带来需求。我国企业为追求更加安全的供应链,不断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升级。同时,我国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主动构建“以我为主导”的区域性“三链”,将推动我国从产品输出向设备、技术、服务、品牌和标准输出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开拓了空间。根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研发设计、现代供应链、科技金融、检验检测、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有望加快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将更加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