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与时代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以下简称“9·28”重要讲话)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令人鼓舞,将长期引领中国考古学发展、中华文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前进方向。以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为标志,中国考古学诞生,至今已走过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后母戊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来自叶一念

第二阶段为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步入正轨。文化部下设文物事业管理局,对全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进行统一管理,配合国家大型基本建设的考古项目蓬勃开展,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不断丰富。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考古研究所。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的国家级考古科研机构,主要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以科学构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为主要目标。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专业,在培养考古专业人才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由于考古工作的开展,社会各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丰富的考古材料证实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论,彻底否定了中华文明起源西来说的错误论断。这是利用考古成果彰显文化自信的一次重要实践,也凸显了考古学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第三阶段为1978—2011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快车道。1987年6月20日,为加强对全国文物考古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国务院决定将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改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可以独立行使职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全国文物考古工作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科学规划的重要决定。

1977年5月7日,经党中央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考古研究所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后,通过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要求,发挥考古学的优势,贡献考古学的力量,彰显考古学的价值。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成立考古科研机构,主动性发掘和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成果大量涌现。

1979年4月,中国考古学会成立。中国考古事业迅速发展,走向繁荣。在考古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大学继续发挥引领作用。198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成立;1998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成立。此外,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考古系或考古专业。全国考古专业人才培养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考古专业人才培养数量逐年稳步增多。

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对考古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不断增多,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得到极大提升。史前考古遗址的发掘数量不断增多,新材料不断涌现;关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国考古学者的学术话语权显著增强;以古代都城和陵墓为核心的历史时期考古学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不断推进;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道路研究得到了考古实证。

作为国家“十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组织不同学科团队,开展联合攻关,用考古材料证实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及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的不断拓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受到世界学术界瞩目。

第四阶段为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考古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新时代。

在“9·28”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利用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二是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三是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四是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

国家文物局近年组织实施了“考古中国”一系列重大项目,牛河梁、良渚、石峁、陶寺、二里头等遗址均取得了丰硕的田野考古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近年组织的赴外考古发掘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考古成果。中国考古队赴乌兹别克斯坦、埃及、伊朗、蒙古国、巴基斯坦、罗马尼亚、洪都拉斯等国开展联合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增进了国际间考古合作与研究,推动了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互鉴与交流,增强了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9·28”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围绕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体安排,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12@ZH014)为例,该项目自2012年8月正式实施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作为项目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作为联合实施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等单位作为项目协作单位,通过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并发掘到公元7—10世纪室韦人的墓葬遗存,为探索蒙古族起源问题提供了最新考古实证。同时推动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编辑出版《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多卷本、组织撰写《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力争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安全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踏踏实实做好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阐释工作,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不断丰富对中华文明内涵和特征的认识,科学论证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进一步做好考古成果的传播工作,利用考古成果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彰显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时代赋予考古工作者的重任,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THE END
1.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研究 何虎生 胡竞方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宗教“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宗教中国化也走过了新中国、新时期,迎来了新时代。 一、新中国: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我国宗教割断了与旧社会、旧时代、旧制https://mzw.abazhou.gov.cn/abzmzw/c103042/202010/f0ab373994e7423cad10819ea4676586.shtml
2.中国国有企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与世界意义二、中国国有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在“走出去”战略提出后,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参与和推进全球化的中坚力量,依循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制度的基本路径,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做强做优做大,逐渐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因势利导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肩负起推动新http://www.sass.cn/109001/63525.aspx
3.《新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历程与时代同行》CCTV节目官网《新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历程与时代同行》 分类:军事 集数:3集 导演: 简介:新中国军事实力大增,在建国前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中国的军事外交。建国初,中国外交施行“一边倒”政策,坚决站在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而朝鲜战争期间,中国的外交人员显示出了杰出的水平。南京军事学院培养了大批的军事外交人员。https://tv.cctv.com/2012/12/15/VIDA1355572588944365.shtml
4.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新时代意涵1990年12月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5https://www.meipian.cn/2tx2w2gl
5.追思徐滨士:新时代中国再制造产业的创新发展【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邀请业内权威人士以亲历者的视角撰文,总结回顾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发展历程。徐滨士院士欣然应邀,撰写了《新时代中国再制造产业的创新发展》一文,收录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18年)》中。现将全文转发,以寄哀思。】 https://www.chinacace.org/news/fieldsview?id=14417
6.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认真探索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其历史经验,阐述其当代启示,对于深入研究和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https://jw.yau.edu.cn/info/1187/2495.htm
7.《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文艺评论篇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国美协主办“史诗的图像建构——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梳理中国革命美术史发展历程及反映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的演变轨迹,多角度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及艺术成就。 2021年5月,“建党百年与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媒体平台充分发挥理论阐释和舆论引导作用。《人民日报》推出《展时代画卷 谱奋斗华章https://www.zgwypl.com/content/details160_59250.html
8.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新发展格局构建理论从全球价值链发展历程来看,全球价值链重构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重构正在加速进行。这一进程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全球价值链重构为中国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战略空间,新发展格局构建为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培育土壤。以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契机,多措并举,有利于推动中国新发展格局构建,实现经济高https://www.workercn.cn/c/2022-04-29/69663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