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2019年的记录片,在影片中能看到与卷王形象反差的印度教育,追求自然的芬兰教育,重视创新的以色列教育,看中自我成长的日本教育......
从这些国家的教育中我们又能吸取怎样的经验?本文着重对芬兰和印度的教育精华做了提炼。
芬兰
慢节奏的教育
芬兰的小学生没有考试,对他们的评估也不是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在团队协作中学习,面对问题是否有责任感。
一堂数学课可以在森林里完成,在自然中,孩子的学习内容可以是“深林是什么颜色和味道?”,芬兰的教育想让孩子和所处的环境相连接,在他们的观念中学习的目的是回到生活中去。
在我国教育不发达地区才有的“混龄班”,在芬兰随处可见。高低年级在一起上次,会让高年级的孩子更加自信也能帮助低龄学生。
芬兰的教育不会因为身处首都或者边陲小城就有不同,教师、教授的主要内容都很一致,教师除了教学没有任何写报告材料的任务,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家长的心理都很轻松,放平心态。
但这并不代表着芬兰教育的躺平,芬兰纪录片中一位校长提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一切都变快了,很多东西的获取都变得容易,老师的作用是让孩子慢下来,阅读是一个好方法。
这种理念似乎完美诠释着了芬兰人骨子里的“西苏”信念。
在芬兰语中“西苏”意味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艰苦耐劳的品质。它意味着凭着勇气和力量去完成常人看来近乎疯狂到不可达成的目标。在1939年爆发的苏芬“冬季战争”中,芬兰军民奇迹般地抵抗住了实力强大许多的苏联军队的进攻,维持了其主权独立。1940年,《纽约时报》发文指出,是芬兰人的“西苏”精神成就了这次奇迹。
印度
自我组织式学习
在今年的美国门户报告和commonapp的统计中,印度的申美人数已经逼近中国,留学人数较上一年激增35%。受当年《三傻大脑宝莱坞》电影的影响,卷似乎成为我们对印度教育的刻板印象。然而,印度的教育并非只有卷,贫民窟也一样。
当正确答案不可行时,印度人不是把问题搁置,而是寻找替代方案,这也是印度语“Juggad”的内涵。比如没有洗澡用的花洒,就把铁桶戳洞。Juggad的思维方式映射在教育层面,就是基本上不接受所谓的正确或标准答案。
印度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发言,即使想法还不成熟,逻辑尚处于混乱之中,仍会举手发表想法。如果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学生之间会辩论,在辩论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印度的大学中挑战老师是课堂的重要部分,提供与讨论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思考。在印度老师的理念中,教育是把一匹马带到水边,让它觉得渴。部分社会组织也会提供“自我组织式学习”的机会,学生会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学会搜索、学会英文等。老师在课堂上的发问从来不是得到自己想要获得的答案,而是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印度海滨城市果阿的一所国际学校,学生也是按照这种“自我组织式学习”教学,孩子主导自己的学习之旅。
印度人很擅长在混乱之中制造秩序,越没可能的事情,就越要尝试。电子产品的使用问题困扰着全世界的父母,中国的家长更甚。很多家长会采用逃避的方式,极力减少孩子和电子产品的接触。印度的老师会告诉家长,如今的孩子就是在电子设备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家长不是控制孩子使用,而是要教会孩子怎样最大化利用它们。
当发现孩子沉迷,老师会带着孩子出门看看,让孩子知道,学校不会限制你使用电子设备,但前提是你要学会自己调解。
印度和中国相似,在快速演变过程中有鸡血的一面,也有尝试突破的一面,芬兰的教育是经历数十年教育演变发展而来的温和式教育。两种教育正像中国教育的现在和未来,现在已至,未来却不知要多久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