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芬兰教育》聊聊“教育理想国”芬兰的那些值得我们了解的事儿

在教育上,芬兰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国。

曾经在不同的纪录片里看到过芬兰孩子们上学的样子,害得老母亲恨不得能立刻魂穿芬兰,去亲自体验和感受一番什么叫做幸福。

特别是家里有个上小学的娃,简直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知道芬兰教育成为现在的模样,并非一日;也知道,这样的教育必须植根于适合的生态环境,不能奢求模仿或者照搬,但依然要感叹一句:

“同样是上学,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能有如此之大?”

除了羡慕之外,在《这就是芬兰教育》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芬兰教育更为真实的一面。那些被自媒体写了无数遍的芬兰中小学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少了一份“神话”,多了一份“客观”。

作者钱文丹,作为中芬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拥有曾经在上海任教的经验,并且自己也是一个母亲。这样的多重身份,再加上对芬兰教师和教育专家的深度访谈,更能带我们从社会、文化、政治等角度,去了解芬兰教育的特点,去思考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今天,小暖就借着这本《这就是芬兰教育》,带大家一起去了解真实的芬兰教育长什么样子。

01

用开放式教学让孩子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芬兰教育中两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颠覆了“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模式,它们就是:

这两种教学方法,打破了学科界限,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能力,解决或者探讨某个主题。

作者以坦佩雷市的哈美拉学校做例子,给大家展示了“项目式学习”是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探索。

哈美拉学校利用学校改建的契机,把“改建学校操场”的任务交给全体学生,让他们来全权操办。于是,一群十几岁的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像模像样地行动起来。

最先,由学生会到每个班级做民调,了解学生们到底想把操场改成什么样子。接着,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其他学校参加操场,利用田野调查、社会探索的模式,激发他们在真实世界观察和思考。

然后,全校学生根据校方公开的改建预算,投票选出最终的改建方案。方案定好后,由学生们担任设计师,自己画图纸、协助施工队完成改建。

让我深有感触的地方是在于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节外生枝”和校方对待学生的态度。

有三名学生想做一些改建方案中没有的项目,把一块闲置的土地设置成骑行训练场。他们以自己向当地企业申请资助、设计方案、画草图的方式,让校方成功认可并采纳了自己的建议。

在操场竣工的时候,他们还给市长写了邀请函前来参观,并且,市长也真的去了。

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

“一个允许学生节外生枝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者”,一定是真正的“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这种以真实世界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和实践的“项目式学习”,让孩子能真正发挥学习自主权,比空喊“培养学生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口号要来得更为脚踏实地。

而“现象式教学”更带给我颠覆式的体验。

它是一种打破传统分科制的教学方法,将地理、历史、语言、化学、数学等各个学科融合在一个主题之下进行学习。

比如,韦斯屈莱大学附属小学,曾经在芬兰独立日之前,在三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了以“芬兰独立一百年”为主题的现象式教学,教学内容详见下图: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也有过对“现象式教学”的介绍,记得我当时看完之后,特别希望也能让孩子感受一下这样独特的教学方式。

但在阅读《这就是芬兰教育》这本书之后,我发现“现象式教学”的实施是有很高的门槛的。

它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

和我们这边重视学科知识学习的教育专业不同,芬兰的教育专业有专门的“教学法训练课”,而且课时、比重都占很大分量,学生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会学习怎么“教”。

它需要有开放式的教室

有了高质量的“软件”支持还不够,“硬件”也得能有所保障。芬兰的学校,师生都是不固定在一间教室里面学习的。学校里会有厨房、手工房、木工房、音乐教室、语言教室,同时他们还会走出学校,到森林、博物馆、社区中去学习。

芬兰的“教室”,早已打破空间的封闭化,与社会、自然融合,这样“没有围墙”的学校,能为现象式教学的实施提供空间上的灵活性。

除了以上这些作为保障,这种教学方法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律性和主动性。

所以,即便是对于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芬兰教育人来说,“现象式教学”也是实验性质的,他们也仍然处在摸索阶段。

我原本以为,芬兰的孩子们每天都是这样上课,但其实根本不是。他们的“摸索”也非常谨慎,每个学年都只分配很少的课时来进行这样的尝试。

其实不仅仅是“现象式教学”,媒体对于芬兰老师们的教学方法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误读。

尽管,在芬兰,大部分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权,但他们也并非全然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针对不同年级,老师们也会选择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有时是“以学生为中心”,有时是“以教师为主导”,有时则可能是给学生以极大自由的“以学生为主导”。

经过调查发现,基本上有45%左右的芬兰教师采用的是混合教学法。他们会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但同时他们也没有放弃传统的授课模式。

这一点,其实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改革,很可能并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就像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也一定有它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优势。

“适度放手”并非“全然撒手”,如何能适当地向学生这边倾斜,给他们以一定的自由度,也许才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02

学习的终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在于让自己好好生活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传统教育总是在试图把“上学”和“生活”这两件事割裂开。

仿佛一走进学校开始学习,就踏入了一个“魔幻世界”,孩子们要成为一心向着“成绩”的“空心人”。

等到毕了业在社会上谋生,却发现自己在学校学得很多东西,完全用不上。

而真正最应该学的,“该如何生活得更好”这件事,却自始至终没人教过我们。

在这一点上,芬兰教育为我们呈现了“学习”的另一种模样。

在芬兰,特别是中学的课程,时时围绕着“生活”而立。芬兰的初中生会上“家庭经济课”,从做饭、做家务和家庭理财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并让生活环境可持续化。

他们会在“厨房教室”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烹饪和烘焙的技能,识别食物的营养成分,了解饮食文化;通过学习如何做家务,比如根据衣物的洗涤说明正确使用洗衣机、怎样手洗餐具最节约水等等来养成良好的、可持续的生活习惯。

他们还会通过了解家庭收入、预算、支出,来学会用有限的金钱规划、分配、安排家庭生活。

就是这样一门看似“婆婆妈妈”的课程,把男女平等、照顾自己和他人、自我管理、合作与动手能力、对家庭与生活的热爱等等理念、价值观和能力都一一囊括,真正在帮助学生们提高幸福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他们还有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仅是讲职业认知和技能,还将自我认知、教育选择等方面融入进来。

芬兰的小学会从简单的“职业启蒙”入手,以培养兴趣和锻炼孩子做决定的能力为主。

除了这种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们还会根据年级的不同而有不同时长的“职业日”,真正到各行各业中去“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会提供交通补助、老师也会和学生实践公司的老板、同事进行交流,并在孩子们工作结束后开展班级交流讨论,来支持学生们的“社会实践”。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芬兰的职业课,与只走一个形式的“社会实践”还是很不同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芬兰,职高和普通高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对于芬兰的孩子来说,选择哪种类型的高中,只取决于自己对未来人生的规划,是想向技术型发展,还是向研究型发展。

而且,读职高同样可以考大学。并且芬兰的孩子们还可以选择同时读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这种被称为“双轨制”的教育体系,可以给孩子们提供转换人生方向的机会,不需要一起挤“独木桥”。

当然,这样的“双轨制”得以实施,也是因为芬兰人的工资水平与毕业院校关系不大,而他们的应用科学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具有同等地位。

而且,芬兰的许多大学在招生时都很看重学生们的工作经验,这无疑也在鼓励学生们可以不着急深造,高中毕业后可以先工作几年积累经验,慢慢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之后,再去读大学。

在教育制度上的“弹性”,也保证了孩子们未来的“弹性”,这样的政策能帮助孩子们在未来生活获得更高的幸福感,而不是仅在一条路线上钻。

相比之下,我们心里的弦,就绷得太紧了。

除了上面这些特色课程,芬兰的孩子们还会上有趣的手工课。在他们的学校里会有类似于服装设计室的轻手工教室,以及类似于生产车间的重手工教室,让孩子自己设计、动手操作。

这门课完美地诠释了“芬兰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理念,在手工课中,男孩可以拿起针线,女孩也可以手握电锯。

此外,他们还有完备的“性教育课程”,把性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通过芬兰各个部门、学校以及家长的共同参与,给予孩子们多角度、全方位的性教育。

不难发现,芬兰人设置的这些课程,都是在“面向当下,兼顾未来”。一方面,他们都很“实用”,让孩子能掌握帮助自己生活的各种工具、技能,同时也帮助孩子们储备未来所需要的创新意识、设计思维和实验思维这样的软实力。

我想,可能只有转变教育的目的,把“竞争”与“选拔”转换成“帮助每个孩子好好生活”这样质朴的理念,教育的面貌也才能随之改变。

03

玩得尽兴,才能学得专心

芬兰的学校,不仅重视孩子们“怎么学”,更重视孩子们“怎么玩”。

用运动设施活跃校园文化

芬兰很多学校的操场上,都设有网状攀爬架。他们还把走廊里的墙壁变成了学生们的攀岩场地,激发学生设计有趣的游戏规则,鼓励大家在课间通过游戏动起来。

鼓励教师上课时运用更多的校园设施和大自然环境

在芬兰的教室里,有许多健身球散落在各个角落,老师们允许孩子利用健身球选择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上课。这是因为,他们坚信“身体自由,大脑思维才能自由”的理念。

此外,学校还会经常走进森林、田野里去上课,自然、数学、语言,许多学科都可以在户外,边体验边学习。

运用科技支持学生运动与学习

有的学校,还利用电子大屏幕来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比如玩虚拟跑步、跳舞、拳击、VR游戏等等,还可以在屏幕上查看自己的身体曲线,调动孩子们的互动和参与度。

芬兰的学校不仅会想出各种方法来支持孩子们的运动和玩耍,同时还会让低年级孩子早些放学,给孩子们留更多的空闲,让他们可以自由安排。

阅读、户外活动、乐高、桌游、做手工、定期到森林远足、到公园玩耍这些都是芬兰托管会带着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做的事情。

04

学生们的自由,离不开对老师的全然信任

在芬兰,“自由”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

芬兰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芬兰教师的高素质,以及社会对老师的高度信任。这种信任,体现在芬兰的教育体制会给老师们以高度的自主权。

老师们可以自己决定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材,教师们都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芬兰也没有所谓的统一教材。

芬兰的国家课程大纲基本上是起到一个框架作用,一学年要上多少课,具体的选修科目有哪些,这些地方学校也都可以自己决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芬兰认为,教育要更少集体化,更多个性化。

除了每个学生都各不相同之外,教师的个性、风格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学校也允许班级与班级之间在教学进度上有差异。

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芬兰教育背后的基础价值观,那就是:信任。

当然,这样的信任不是盲目的。

芬兰的教师录取、培养机制,也决定了芬兰教师过硬的业务素质。

芬兰大学的教育专业,他们的课程体系完全基于“当前学生”和“未来教师”的需求而设立:

课程注重培养研究型教师

芬兰希望教师能把“科学研究精神”内化为他们的工作精神,成为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的教师。

芬兰认为教师应当把“研究态度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模式,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分析和开放的态度,基于真实的课堂观察和教学经验,通过系统思维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芬兰更注重教学法学习

书中列举了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小学全科教师和学科教师的课程计划表:

对比我们中国高校本科教师教育课程:

可以看出,咱们这边的教育学课程更注重老师掌握大量的“学科知识”,但是对于教科书分析、课程研究、师生沟通、课堂管理和研究方法以及基于科学研究的教学法这方面,涉及的并不很多。

也就是说,芬兰的教师从读大学那会就开始系统的学习“如何教”,这就奠定了他们拥有良好的设计课堂、把控课堂的能力,也正基于此,教育体系才敢放权给老师们。

芬兰会开展大量的教学实践

以韦斯屈莱大学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为例,在五年的大学课程期间会安排四次教学实践,从初级、中级到高级课程,层层深入,进阶式提高老师们的核心能力。

这种方式和咱们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找学校实习大不相同,芬兰这种模式更能切实地帮助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教学能力,也为他们日后走上真正的工作岗位提供了平缓的过渡和扎实的准备。

而除了刚才在文中介绍的这些内容,书中还有大量有关芬兰教育全貌的细节。

比如芬兰的幼儿园、幼小衔接是怎样的模式,芬兰对特殊教育、差异化教学的重视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里看一看。

此外,在书中作者也不忘反思,在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中,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说到这个问题,就离不开对支持芬兰教育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深挖。

20世纪90年代,芬兰应对经济危机的权力下放政策,给教育系统也同样带来了“变革”,奠定了芬兰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以及芬兰教师向研究型导向的转变。

芬兰小城市化的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芬兰教育的均衡、公平,以及教育系统内的自主权。

加之芬兰社会的高福利,以及民主、自由、开放的国家形态,和国内丰富的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的支持,这一系列芬兰的经济、历史、文化发展才造就了今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芬兰教育。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总结的那样:

“我们在看芬兰的教育时,一定不能忘了这是一个成熟发达国家的教育生态。就好比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成熟、完善、稳定。而当下中国教育的整体状态,更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快速发展、不断尝试,也同样充满活力。”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羡慕教育理想国,就要把芬兰教育的模式照搬过来使用。

“拿来主义”式的抄作业既不合适,也行不通。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重新把眼光放到孩子身上,以孩子的需求,站在面向未来的角度,重新定义学习的内容和怎么学。

多想想“怎么才能作为一个人好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才是我们当下的教育最应该明晰的地方。抓住这个本质,教育的大方面才不会偏航。

THE END
1.学校性与生殖降教育国际政策比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原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 为减少青少年非意愿妊娠、降低性传播疾病以及各种性暴力的风险,国际社会共识要从政策发展、提供教育、改善服务以及创建支持环境等方面形成应对策略。较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国对学校性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深入比较、分析其异同及优势,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国际上开展学校性教育的政策http://m.cjsh.org.cn/nd.jsp?id=367
2.独一无二的芬兰艺术教育,全方位培养创造力和审美1993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出版了《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明确了艺术教育下的建筑教学设置。建筑基础教育面向芬兰所有公民,除校内课程外,主要开展面向儿童及青少年的课后活动。 在芬兰,从事建筑基础教育的主体既有官方组织,也有专家个体。芬兰拥有3所发展建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4MjcwMjY0Mg==&mid=2247498454&idx=1&sn=688b32633d7d69007f9a2316a7909d23&chksm=ce0a89c9be281ce8f85039855953d3bdc8cfb93638f69de023d46871e167395eff891c92a039&scene=27
3.芬兰教育的减负秘诀同时,以优质的教师教育与培训、完善的图书馆体系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人,我们需要观察与对比、碰撞与反思,尽我们所能去改善我们自己的教育生态。 (作者单位系深圳市南山文理实验学校[集团])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02日第9版 版名:环球周刊 作者:韩军http://m.jyb.cn/rmtzgjyb/202109/t20210902_617059_wap.html
4.与中国教育相比芬兰教育究竟有何不同更多家长择校经验分享请关注新浪国际学校官方微信号: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 原标题:为什么说芬兰的教育水平世界第一 什么事儿都得从娃娃抓起https://edu.sina.cn/ischool/hdjl/2018-01-23/detail-ifyqwiqi8302764.d.html
5.芬兰与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芬兰与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 芬兰经济发达,政治稳定,且芬兰十分重视教育,国民素养十分高,社会治安优良。那芬兰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一样的呢?下面就和yjbys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芬兰的学制 芬兰学制与我国类似,国民义务教育九年,学童七岁入学,高中分普通中学或职业学校,均为三年,高等教育机构分大学与工专,https://www.oh100.com/peixun/qitaliuxue/77687.html
6.为什么芬兰货币资讯为什么芬兰最新消息近年来,国际上对PISA学习能力的评价引起了很多关注。该测试主要检查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自2000年以来,PISA测试将每三年进行一次。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芬兰学生一直在与中国学生争夺第一名,而且他们一直排名第一。 因此,芬兰的教育被称为“世界第一”。 https://www.unitedmoney.com/zixun/a166544786.html
7.考察完以色列和芬兰的教育,我选择了一土考察完以色列和芬兰的教育,我最终选择将两个孩子都送到了一土。因为就像前芬兰驻华科学与教育参赞Mika Tirronen说的,一土是在中国与芬兰教育理念最相似的一个学校。在本文中,我就分享下研究这两个国家创新和教育的心得。 创新国家的深层动力:先进的教育体系 https://www.jianshu.com/p/8a1d3955cf5b
8.芬兰教育VS中国教育,原来大不同2018-09-23 芬兰教育VS中国教育,原来大不同 2018-09-22 代步车真的只能代步吗? 2018-09-22 单身狗你敢看看这款产品吗? 2018-09-22 超燃智能自行车评测,专业寻回逝去的青春! 2018-09-22 大白鲨看到它,吓得牙都掉了 2018-09-22 别剁手了,让你的双手带你高飞! 2018-09-22 不会死于车祸的人类,你愿https://m.56.com/c/v106463292.shtml
9.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公民2015年4月,芬兰埃斯波市教育代表团一行九人来沪访问,豪基拉赫蒂高中校长PekkaPiri先生到访我校,参观了校园和学校的特色实验室,饶有兴趣地询问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校生活,并向学校领导班子介绍了芬兰教育和豪基拉赫蒂高中情况。虽然中国和北欧教育国情有较大差异,但双方在育人目标、创新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追求http://fwpt.yp.edu.sh.cn/shlgdxfszx/info/1036/2646.htm
10.中国教育改革不仅要学习芬兰,中国基础教育传统不能丢!专家:是时候“我在和德国教育学家本纳交流时,他对中国教育最中肯的建议就是我们的教育学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 今天,“大夏教育高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成尚荣在和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对话时,两位年龄相差近30岁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http://wenhui.whb.cn/zhuzhan/xue/20190908/288262.html
11.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小课题立项申请·评审表……1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3 (二)学生情况调查篇………7 高新一小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调查问卷………7 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统计数据………8 常用字1500字………11 一年级四班1500常用字识字量统计表http://www.xaeduyun.cn/s26ag/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679e42f6d017a09f1cff304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