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应试教育。从小学开始,孩子们每一年都会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小升初的升学考试,有中考、高考,大学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国内普遍采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择优秀学生。
在国内,考试选拔的方式,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方式。而生命,怎么能被考试淘汰呢?
在芬兰,考试显得并不重要,芬兰并不看重竞争。芬兰的学校讲究的是公平,公正。他们并不看重孩子的成绩,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学习。芬兰的教育里更倾向于培养孩子的积极主动性,让孩子意识到学习这件事是自己的事情。并且因为是平等的教育,不论孩子们是上了大学,还是上了高职,是成为了科学家,还是成为了一名工人,在芬兰,都不会被受到歧视。
2.教育着重点不同
在中国普遍更注重理论上的教育,呵呵。考核的方式,也主要是考核书本的知识。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能够顺利的进入高等学府是国内学子和家长普遍追求的方向。
但是在芬兰,除了正常的课业知识以外,芬兰的孩子有现象教育课,也有和当地环境有关的课程。芬兰的课程更注重孩子的常识教育,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孩子的阅读习惯,综合能力等等。因为没有竞争,孩子们都处于一个比较平等的状态,也不存在,谁嘲笑谁,谁比谁更厉害。孩子们更多的侧重点放在如何在生活中去学习,如何把学习带入生活。
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且以自己感兴趣和所能的去学习,学生、家长和老师百分百不会自杀,不会抑郁。
芬兰老师的现象教育课
3.老师职责不同
在中国,老师的目的在于答疑,授业解惑。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孩子们教授课程,对孩子们进行考核。老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到知识,能够进入更好的学校,或者有更好的人生。
在芬兰,老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老师更多的职责是去研究孩子,了解孩子。因为在芬兰中小学的老师选拔的方式很严格,只有硕士学历以上才可以去中小学担任老师。整个社会对老师的认可度很高,老师和孩子也处于一个比较平等的状态。老师的职责更倾向于去引导孩子,祝孩子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而整个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自己去学习。
4.教育理念不同
在中国,尊师重道是从古至今的重要礼仪。孩子们在学校必须先学会尊重老师,而老师的职责就是管教和引导学生。整个的过程中,老师是处于孩子之上的。学校里如果出现学生化妆打扮随意或者是行为举止随便,一定会被学校或者是老师责罚。老师也必须穿戴整齐,有为人师表的样子。
中国的孩子会被差别的对待,学校是存在优等生和差等生的分别,孩子们在老师眼里也并不一样,基本上老师都会喜欢优秀的孩子。
但是在芬兰,学生和老师处于一个比较平等的状态。在学校孩子们也处于一个比较自由的状态。阅读时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可以躺着,可以坐着,并不讲究坐姿,平时孩子们也比较自由(很感谢我搭班的班主任汪主任允许孩子们早读时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孩子们开心、积极,效果很好)。
当芬兰孩子不擅长数学,老师们会去反思自己教的方式是不是有问题,而不会觉得是这个孩子不会数学,这是和国内特别大的一个区别。老师们会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从而引导孩子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学习某件事。
当然,芬兰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但是也有很多方面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我们知道芬兰是一个低人口,高福利,高税收的国家,国家的教育福利政策也特别好,孩子从出生就享受着国家的福利政策,有着业务教育,不需要交学费书本费,享受学校免费的午餐。整个芬兰的学校都处于一个比较平等的状态,在芬兰人眼中,每个学校都一样,不存在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坏的说法,对芬兰人而言,离家最近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而这也是与我们国家大不相同的。我国面积大,人口多,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校差别也很大,这影响着孩子们不同学校的选择,也是因为这种差距,促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
但为了孩子,为了教育,我们可以借鉴,改变。
芬兰的教育里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平等和包容
周轶君自导自演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二集的芬兰里,这位曾经经历过枪林弹雨的驻地女记者,却在芬兰老师的怀中忍不住留下眼泪,究竟是什么让她如此动容?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芬兰的平等和包容。
作者周轶君和孩子们一起画画,她反复向拉妮老师说自己并不擅长画画,但老师每次都告诉她不要紧,并表示他们并不看重画的怎么样、画的好不好。这种平等和接纳与我们一直被责怪这种事都做不好显然有着鲜明的对比。
周轶君说:“我们总是被责怪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是的,我们国家的教育,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孩子们总是处于一个小心翼翼的状态,不管是学业成绩也好,还是其他任务也好。当我们不能以一个优异的状态完成,就总会受到父母或者老师的责怪。
而芬兰的孩子们,享受着更多的公平和包容。孩子们并不会因为画画的不好,字写得不好,就受到责骂。
其实这一点,也很值得国内的家长和老师们学习。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也有着自己擅长的方向。孩子数学不好,不一定就是一个失败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应该学习挖掘孩子的优势,理解和包容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2.重视优势教育,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在我国,现阶段有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就是中小学生的陪读,很多家长从小就陪着孩子写作业,孩子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是自己先去解决,而是寻求父母或者老师的帮助。很多时候同样的一道题,只是变换了一种方式,孩子们就已经无法解决。
我们应该学习芬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主动的去学,而不是把责任分摊到家长的身上。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3.重视常识教育,学以致用
芬兰特别重视孩子的常识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及了解和自己有关的常识。从生活中去学习,再把学到的知识在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种教育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孩子不会在念大学以后,或者走入社会社会以后,就进入一个迷茫的状态。因为他们的学习本来就是为了生活。
而我国孩子并不是特别重视常识教育,甚至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包办了所有的家务,甚至管理了孩子所有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事情,包括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这就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儿的出现。很多孩子考上了优质的大学,却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还有很多人听从父母的安排,考取大学,等入了大学以后,就变得无所事事,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接下来要去做什么。叹哉!
4.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芬兰的现象教育课很有名。这种现象教育课会结合很多学科的知识。有可能是物理、有可能是数学、艺术、人文等多方面知识的结合。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学习了很多不一样的知识。
而国内的教育,缺乏综合教育。普遍都是单一课程的教育,我们需要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让孩子们不仅学好每一门课程,同时也可以把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对于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