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案例(精选5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加快了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国际化发展进程,对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为了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当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学习的现状,认真分析其促成的原因,继而提出系列改进策略,使学生双语文化的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及提升,以满足新时展的全新要求。

[关键词]

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策略

一、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实际状况

受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了中国国际化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参与的国际交往活动不断增多,国际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越来越明显。在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涉外实践活动中,多数学生的英语日常交际能力较强,但是在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英语表达则成为薄弱环节,学生对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词汇翻译不能完全正确掌握,甚至有多数词语学生不具备翻译能力。在具体交谈过程中,多数学生不能熟练、清晰地用英语对有关文化内容进行表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英语词汇以及英语表达方式没有完全掌握。只能运用解释性的意译进行部分表达,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这些状况对以实用、应用英语语言为特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成为个人发展潜能及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具有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在各个社会领域都有渗入,比如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饮食、建筑、服饰、运动、技术、教育等方面。其中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中医、杂技、武术、书法等更是传统文化之瑰宝。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特别是掌握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十分有限。

(二)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比例失衡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尤为重要。教材是知识的传授与获取的工具及媒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较少,而多数学生又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渴求。出现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多数英语教材对目的语的文化比较偏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对比较少,一些教材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甚至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在英语教材中的比例严重失衡,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国际化文化交流的需求难以满足,最终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发生。

(三)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少之又少,只有一门选修的中国文化概论。而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是促进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使学生对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关联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多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并且采取汉语授课的方式。这对学生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极为不利。

(四)英语测试评价机制不健全

英语专业的四级与八级考试是英语专业的主要考试形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有语法、词汇、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而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及衡量的评价体制。并且在各种考试中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及社会文化等能力进行测试的项目。英语测试机制的不健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受测试导向的影响,文化教学及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将会被教师和学生轻视。

(五)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在英语专业教学的大纲明确要求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注重学生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外传播能力的培养,足以证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教材、教学、测试等具体实践中,教学大纲所具备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教学大纲应当对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化、细致化改进,使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提升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习动机

(二)扩大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所占比例

(三)英语教学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

(四)完善教学大纲内容及测试评价机制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可增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专业课程,应当遵循英汉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的表达水平,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授课时,教师应当注意提高活动及话题的趣味性,确保学生参与也能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能够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契机与环境,确保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均衡性。

(六)优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专业英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语言功底深厚,还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思想认识。教师自身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强化学习与研究,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多进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对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反映的词汇、知识背景及表达方法进行积累研究;多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习动机及学习效率得到强化,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五、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的国际化发展,为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更好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及应用能力、对外国文化背景进行熟悉了解,同时还需要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进行正确表达,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发扬光大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刘思阳单位: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毛军社.探究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3):139-141.

[2]滕学明.英语专业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2014(13):29-31.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其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高标准,因此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类型

目前,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中,文化类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几乎覆盖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的所有阶段,其主要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笔者以湖北文理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为例做介绍:

(一)理论课

指涉及文化理论的课程。主要包括:第一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基础理论课程,此类课程为必修课,在低年级开设,其特点是具有纯文化性、基础性,主要让学生掌握中西文化的最基本理论;第二类,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专业核心课程,此类课程为必修课,在中高年级开设,其特点是具有专业性、交叉性,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和文化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教授学生专业理论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第三类,中西文化交流史、国外风俗与礼仪等专业方向课程,此类课程为选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其特点为具有拓展性,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二)技能课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此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包括汉字书写训练课程。在低年级开设,主要培养学生规范汉字的书写技能。

二、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二)实践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文化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遵循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结果的评价。

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文化实践创新能力,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文化综合素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立足于教学目标,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实践型教学最终的衡量者是社会。根据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建构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能够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文字、图像、声音的一体化能够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生动化,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在文化类课程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类课程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一些教学内容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得到简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书本、网络等各种资源,将图像、音频与传统的文字材料更好地加以整合,制作适合本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高质量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

建立共同交流和讨论的网上平台,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都能够针对学习中的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能够在讨论中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

在对外汉语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中,教师要把以上三种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201013。)

参考文献:

[1]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2]冯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J].东南传播,2011,(11).

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译介状况

二、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困境

1.当代文学作品译入译出失衡

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化,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译介被引进国门,其新颖的创作思想、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使国内读者耳目一新,对新时期人们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作用重大。同“译入”的发展态势相比,中国文学的“译出”情况则显得黯然失色。根据美国史密斯大学的汉学家桑禀华教授的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翻译出版的文学图书有348种,其中仅有8种来自中国文学作品,占美国的外国文学作品出版数量的4%。2011年亚马逊北美店图书销售排行榜显示:国内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排在第288502位,《玉米》第325242位;“先锋文学”作家余华的《活着》排在第206596位。在北美名列10万位之后的排名,其图书销量及影响极为暗淡,难以进入大众视野。这些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来自中国内地的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中呈现出一少二低三无名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入与译出数量明显不平衡。近年来中国图书出版界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施,虽然成绩显著,但是对外推广资助的项目中文学类作品的比例和种类却很少,文学类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扭转。

2.优秀的文学翻译人才匮乏

译者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原作的表现水准。莫言作品的译者葛浩文先生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其译文地道流畅,充分融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同时又非常注重对作品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准确把握,他对莫言荣获诺贝尔奖功不可没。然而目前国内极度缺乏中译外的高端翻译人才,据业内人士估计,国内具有中译外定稿水平的高级专家数量现今仅有一二百人,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译文质量低劣,特别是近年来粗制滥造现象不断呈现,对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建设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出版发行渠道不畅

三、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措施建议

一、五家学术期刊为中心的外国文学话语研究

二、外国文学研究整体现状分析

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有百年历程,很多学科中外国文学已经是非常特殊一个部分,百年来外国文学作品和西方文学理论已经翻译了很多。中国文学界、学术界和非常重要话语资源,不断推动中国学识和整个文化发展转型。但是整个体系中对于外国文学进行学术长期研究,不断进行引进、描述和介绍,都很难超越西方学界研究水平和话语思维模式。各国文学学术中对于历史学、文艺学、古典文学和现代学科都进行一定全方位和多角度分析,外国文学界脚步却稍微滞后,经过十年来语境和经典作家学术研究,不断总外国文学研究中建立中国文化建设学术体系。目前学制中规定外国语言文学是一级学科,是诸个文学的二级学科中比较文学范畴,历史上外国文学教育实践也一直是以两种方式存在,一个是语种文学,另一个是世界文学,后者并不是前者的简单集合体。

三、阶级话语的滞留

四、结论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巴文化跨文化交际

AbstractSincetheestablishmentofdiplomaticrelationsbetweenChinaandPakistan,thetwocountrieshavemaintainedgoodrelationsofallies,withthepassageoftime,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heeconomy,theexchangesbetweenthetwocountriesarebecomingmorefrequent.Butbecauseof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thetwocountries,leadingtoproblem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havebeenproduced,thispapermainlythroughtheanalysisofthecase,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aandPakistanisanalyzed,andthenanalyzesitscauses,andputforwardrelevantproposals.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s;cultureofChinaandPakista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来中国留学的巴基斯坦人数不断攀升,据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2011年来华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有8516人,之后不断增加,至2015年,人数达到15654人,居第六位,同时巴基斯坦的孔子学院也在不断增多,所以中巴两国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也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两国文化上的差异经常会导致交流受阻或交流失败,在此我们通过对案例库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将两国文化的差异之处进行分类,并深入剖析其产生原因。

1中巴文化差异现象的体现

1.1社交问候差异

案例一:李经理去巴基斯坦进行商务考察期间,他对巴基斯坦人的拥抱礼印象深刻。他同随行翻译一起参加了一个宴请,主人和翻译是多年未见的好友。他们见面时拥抱在一起,而且头部靠左拥抱一次,接着头部靠右拥抱一次,最后头部再靠左拥抱一次。但是他们并没有像中国好友之间拥抱时那样相互拍拍背部。

中国人初次见面的问候方式是握手,如果两人是亲密的朋友,会进行拥抱并互相拍拍背部以表示好久不见。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人们见面必说“真主保佑你”或“真主赐你平安”等祝福的话语,然后行握手礼或拥抱礼,且男女行礼也不一样。对久别相逢的朋友、亲人等,他们会为其戴上花环,以表达激动的心情。但他们忌讳拍对方背部,因为这被认为是警察拘捕犯人的动作。所以与巴基斯坦人行见面礼时应该多注意这点。

1.2差异

案例二:某学校,在一次迎接新入学的巴基斯坦学生的聚餐会上,一个对外汉语教师无意中提起自己喜欢吃红烧猪蹄,令这些学生十分不满,并且发生了争执。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学生与这个老师的关系一直很疏远冷淡,课程反响也很平淡,师生间互动很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这件事这个老师还受到学校的批评,虽然感到很委屈,但这个老师也没有办法。

由于巴基斯坦的国教为伊斯兰教,全国几乎都是穆斯林教徒,他们信奉和古兰经。古兰经中指出猪肉是一种不洁的食物,所以巴基斯坦人不吃猪肉。但猪在中国是一种常见家畜,猪肉也是中国人最普遍食用的肉类,人们并不觉得猪不洁,所以这才造成案例中教师和学生的冲突。

1.3颜色差异

案例三:在巴基斯坦旅游时,小罗穿的是一件黄色的上衣。他发现当地的人们频频注意他的衣服,有些人甚至对他投来不太友善的目光,他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在中国黄色被认为是阳光温暖的颜色,而且在古代,黄色还是帝王之色,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的衣服,以显示尊贵。但在巴基斯坦婆罗门教僧们所穿的长袍是黄色的,容易引起宗教界及某些政治性的厌恶,所以在巴基斯坦最好不要穿黄色衣服。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对案例中的小罗频频投来不友善目光的原因。绿色对伊斯兰教是圣洁和庄严的颜色,他们的国旗和清真寺的壁砖常饰以绿色,但在中国,人们对绿色避之不及,男人若戴了绿帽子,则意味着太太不贞。

1.5其他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但在巴基斯坦却恰恰相反,他们摇头表示肯定、赞赏,点头却表示否定,所以当巴基斯坦人对你频频摇头时你一定不要感到诧异。在巴基斯坦给人递东西时千万不要用左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肮脏的,用左手是对他们的极大不尊重,但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当我们看到喜欢的小孩时,我们会不自觉的摸摸他们的头和脸以表示喜爱,但在巴基斯坦千万不要摸小孩的头,因为他们认为头是人最纯洁和高贵的地方,外人摸头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行为,头只能被家里的长辈触摸。在巴基斯坦的婚礼上你会看到新娘全程满脸愁容,也许你会奇怪新娘为什么不笑,因为巴基斯坦人认为新娘愁容满面是表示对自己娘家人的恋恋不舍,新娘越哀愁越受到人们的尊重。中国古代婚礼有过哭嫁,但现在新娘都是高高兴兴地出嫁。而且在巴基斯坦不能随意戴鼻环,因为这表示已婚。

2中巴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2.1社会行为规范影响

由于国别不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自然社会行为规范也会有所不同,当一个行为在一个国家看似是合理的行为时,在另一个国家也许就是不合理行为甚至非法行为。如朋友见面时拍背,这在中国人看来再平常不过,但在巴基斯坦就被认为是不合理,忌讳的动作。摸小孩头也是如此。

2.2影响

历来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引起来的文化冲突比比皆是,甚至演变到偏见仇恨,最后彼此互斗残杀。中国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的信仰,所以没有过多忌讳。但巴基斯坦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你到处都可感受到强烈浓厚的伊斯兰教气氛,看到清真寺的尖塔和圆顶,听到“至大”的呼礼声,所以他们不吃猪肉,不穿黄衣的习惯都是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2.3价值观影响

2.4思维方式影响

思维方式影响着文化,文化反过来也影响着思维方式。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委婉的处事风格,是曲线思维,形成了高语境文化,而巴基斯坦人直奔主题,是直线思维,属于低语境文化。这两种思维碰撞必然会导致交流的阻断与不理解,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你委婉告诉一个巴基斯坦朋友车坏了,今天还要去机场时,他除了表达遗憾之外便无其他表示。

3建议

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对外派教师及常驻人员的冲击最大,所以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方面:我们应该多了解巴基斯坦文化,包括政治、历史、宗教、教育、风俗习惯等,在坚守本国文化的同时做到尊重对方文化,对不同之处采取宽容的态度,做到,和谐共处的原则。第二,在跨文化意识方面:留心身边发生的跨文化交际事件,并注意思考这些事件和现象背后的文化原因,做到经常反思自己的跨文化经历并能分析出不当行为然后马上进行改正和调整,养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第三,在跨文化交际技巧方面:首先我们要做到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对方、其次做到消除民族歧视、增加自信、提高移情能力,降低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促进交流的成功。第四,在跨文化交际态度方面:可以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多参与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活动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学习并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当地文化氛围中,要避免刻板印象、偏见、歧视等不正确态度,对于不同的文化行为与观念,我们应该以宽容、包容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

4结语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THE END
1.国外名著阅读实践心得体会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学习但丁的 《神曲》 让我们了解了关于宗教的点点滴滴,;学习《哈姆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莎士比亚大师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198709-1-1.html
2.终身教育百年: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思想;现代终身教育体系;1919-2018;发展史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这一术语于1919年最早由英国植入现代教育体系,至今已近百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教育》报告中认为:“终身教育自有人类以来就已存在”(任宝祥,1982)。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圣经、古兰经、犹太圣法经传https://www.zhuanzhi.ai/document/56f7be3ef97fc3a90bcad0f34eba7307
3.百部经典名著推荐阅读书目1、《圣经》 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 2、《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经典;从对世俗的征服来看,它表现的威力比任何神迹都大。 3、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没有牛顿,就没有近代科学。牛顿第一次表明人可以像上帝那样洞察世界的奥妙,这种思想在思想史上是空前的。 https://www.ruiwen.com/word/baibujingdianmingzhetuijianyuedushumu.html
4.沈卫荣姚霜语文学的未来思想市场澎湃新闻他们分门别类地讨论当代人文学术研究各个学科与语文学的关系,并再次将语文学提升到人文科学研究之最基本的学术形式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即是近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初版的论文集——《世界语文学》(本书中收录翻译其中关于欧洲人文主义、梵语语文、伊斯兰《古兰经》语文与文学诗歌研究的四篇文章)。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497175
5.2023年去英国这几所大学读考古专业带你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近年来,《盗墓笔记》、《鬼吹灯》系列小说相继被排成电视剧、电影,又一次点燃了大家对考古的兴趣。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成立考古学专业的国家,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习俗和传统的知识还能获得实践经验,因此,去英国攻读考古学专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英国考古学专业名校推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https://www.idp.cn/yingguo/liuxueredian/128191.html
6.回坊口承文学《一十八年开海学》在西安回族民间口承文学中,传说《回民的来历》反映了回族先民入华的经过,歌谣《一十八年开海学——关于胡登洲的传说》反映了胡登洲创办经堂教育的过程,这两篇传说和歌谣的内容都与阿拉伯世界有密切的关系,是中阿交流史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回民的来历》;《一十八年开海学》;解读https://www.meipian.cn/370l3cdj
7.《宗教学概论》.docPAGE PAGE 28 《宗教学概论》 第一讲 宗教与宗教学 一、当代世界与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1、世界宗教状况 当代世界绝大多数人是某一宗教的信徒。一般认为,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这并不是说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就完全是真正的无神论者。他们中很多人也有某种宗教情节,只是没有正式皈依,或宗教信仰比较隐秘。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913/7146066143001146.shtm
8.法学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和公元7世纪出现的《 古兰经》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即使在近现代,一般说,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法学与伦理学已明显分开,但法学与伦理学都极为关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极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 与心理学关系 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而人的行为同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分的。因而法学与心理学也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9.AppStore上的“学习古兰经吟诵:LearnQuranTajwid”学习诵读正确阿拉伯语古兰经以及改善您的太吉韦德和发音部位 学习如何诵读古兰经的多合一应用。通过使用Learn Quran Tajwid应用,让您学得更好、更快、更方便地正确诵读古兰经! Learn Quran Tajwid为您提供全面的课程,范围从基础的主题到高级太吉韦德学课程。为所有在任何程度的学者非常的适合:从您完全不太会诵读古兰经https://itunes.apple.com/cn/app/learn-quran-tajwid-%E5%AD%A6%E4%B9%A0%E9%98%85%E8%AF%BB%E5%8F%A4%E5%85%B0%E7%BB%8F/id960134803
10.PaperSpace博客中文翻译(三十二)风格转移是最近围绕深度学习媒体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有许多原因,包括该方法易于出版的可论证性,以及对照片进行快速风格编辑的潜在效用。这种实用性和易于演示的结合使 style transfer 成为许多数据科学家、ML 工程师和人工智能爱好者从事的最受欢迎的第一个计算机视觉项目之一,例如将文森特·梵高的“星空”的风格赋予以前https://blog.csdn.net/wizardforcel/article/details/143582860